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9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我国HIV-1 B''亚型毒株gag基因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我国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B’亚型主要流行株在宿主免疫压力下的基因变异及抗原表位的变化特征,探讨选择压力、基因离散率和抗原表位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从确诊的HIV-1感染者的全血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经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后,将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和测序。然后将所得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变异分析,使用GCG软件包的Distance程序对P17和P24两个区段计算基因距离,用Diverge程序计算同义替换(1(s)和非同义替换(1(a)及二者之间的比值,并对我国人群中较常见的HLA型别限制的CTL表位的突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HIV-1B’亚型毒株的P17区段的Ks/Ka值〈1,而P24区段的Ks/Ka值〉1;P24部分的基因离散率低于P17部分;P17区段抗原表位的保守率为34.94%,而P24区段抗原表位的保守率为67.38%;从基因离散率、所受的选择压力及抗原表位的突变率3个方面来看,HIV-1的P17区段均明显大于P24区段。结论HIV-1B’亚型毒株的P17区段的抗原表位变化较大,而P24区段的抗原表位相对较为保守。提示P24区段的CTL表位更适合于表位疫苗的研制。  相似文献   
4.
倪型灏  楼洪坤 《癌症》1994,13(5):460-461,T000
原发性阴道恶性黑色素瘤──9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倪型灏,楼洪坤,楼焕进,李筠浙江省杭州肿瘤医院(310022)阴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痛(下简称“恶黑”)少见,至今文献报告不足150例[1~3],且大多为病例报道。我院1964—1990年间诊治9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激素受体PR、E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59例子宫内膜组织中的PR、ER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R阴性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阳性率明显高于PR阳性者,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ER阳性和阴性的淋巴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R、ER阴性表达的淋巴结阳性率为51.5%,而PR、ER阳性者为10.7%,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P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更具相关性,可将PR、ER表达结果作为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70例原发性阴道癌治疗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原发性阴道癌的预后因素及治疗方法,对1963 年10 月至1993 年1 月间收治的70 例阴道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鳞癌54 例,腺癌16 例,放疗者57 例,手术者13 例,根据病灶部位不同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各期的5 a 生存率为:Ⅰ期61.1% (11/18) ,Ⅱ期42 .3% (11/26),Ⅲ期28.6 %(4/14),Ⅳ期16.7%(2/12),P< 0.05;鳞癌及腺癌的5 a 生存率分别为48.1 % 及12.5% ,P<0 .01;不同病理分级的5 a 生存率为:Ⅰ级58 .3 % ,Ⅱ级44.4 % ,Ⅲ级22.7% ,P> 0.05;不同阴道受侵长度的5 a 生存率为:1/3 受侵者52.5 % ,2/3 受侵者25.0 % ,2/3 受侵者16.7 % ,P< 0.01;总的5 a 生存率为40 .0% (28/70) 。结果表明,临床期别、病理类型、阴道受侵长度与预后相关,病理分级与预后无关;阴道癌治疗首选放疗,早发现,早治疗,合理的放疗剂量分布及适合的剂量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今报告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合并脑脓肿两例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中国艾滋病病毒 1型 (HIV 1)AE循环重组型 (CRF0 1 AE)毒株env不同基因区序列变异的特点及其与进化压力的关系。方法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 PCR)对从全国部分省收集来的HIV 1感染者血液样本中的HIV 1外膜蛋白 (env)基因进行扩增和亚型鉴定后 ,选择 3 4份CRF0 1 AE重组型HIV 1毒株env基因V3~V4区及其邻近区域的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变异分析 ,并计算和分析氨基酸同义替换 (Ks)值和非同义替换 (Ka)值及Ks Ka比值。结果基因系统树显示中国的 3 4份样本CRF0 1 AE重组型毒株与我国代表株AE .97CNGX2F和泰国代表株AE .CM 2 40、AE .93TH2 53聚集在一起。氨基酸替换主要发生在C3和V4区 ,而V3区和V3上游区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 ,糖基化位点也比较保守。V 3环顶端四肽以GPGQ为主 (87.50 % )。大部分毒株的第 3 0 6和 3 2 0位点上没有出现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整个V 3~V4区的Ks值显著高于Ka值(P <0 .0 0 1) ,且Ks Ka比值显著高于 1(P <0 .0 0 1) ,只有V4区Ks Ka比值显著低于 1(P <0 .0 1)。结论 目前多数流行于中国的CRF0 1 AE重组型HIV 1毒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在进化上关系密切。氨基酸替换主要发生在C3和V4区 ,而不是V3区。由于大部分毒株的第 3 0 6和 3 2 0位点上没有出现带正电荷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HIV感染者HAART治疗后IPC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我国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外周血I型干扰素产生细胞(IPC)水平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IPC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以BDCA2、BDCA4及CD4作为IPC特征性表面标志组合的全血染色法,对HIV阴性正常人、未接受HAART治疗的HIV感染者、接受3个月以上HAART治疗的HIV感染者的外周血样品IPC水平进行测定,使用SPSS 11.5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使用Mann-Whitney Test检验。结果HIV感染者外周血中IP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病毒载量(VL)低于检测下限(LDL)的感染者其IPC/CD4水平明显高于病毒载量大于LDL的感染人群;有效的HAART治疗后IPC及CD4的数量增加。结论IPC细胞在HIV感染中明显受损,有效的HAART治疗可以部分恢复IPC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表达人免疫缺陷病毒Ⅰ型gag-polΔ和gp140TM基因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方法 首先将HIV-1的gag-polΔ和gp140TM基因插入穿梭载体,再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 Easy-1共转化E.coli BJ5183,获得重组子。转化293细胞后获得重组病毒。重组腺病毒与DNA疫苗联合免疫小鼠,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的抗体。结果 获得两株重组腺病毒vAd-gag-polΔ和vAd-gp140TM,能正确表达Gp140TM、Gag蛋白以及经剪切加工的P24蛋白,与DNA疫苗联合免疫小鼠后能产生高滴度的HIV-1特异性的抗体。结论 成功构建了表达HIV-1结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能有效诱导HIV-1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