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脊柱放线菌感染并发脊髓压迫症(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放线菌感染并发脊髓压迫症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有颈、胸脊椎及软组织感染和脊髓压迫症状;MRI示病变椎体骨质破坏,颈、胸硬膜外软组织肿块,脊髓受压。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3例均为放线菌感染,2例表现为炎性肉芽组织伴微脓肿形成,另1例表现为硬膜外脓肿。均予以脓肿清除、脊髓减压术,并给予4~8周大剂量青霉素G静脉滴注,后改口服维持4~6个月,术后及随访3例患者均取得显著的疗效。结论脊柱放线菌感染并发脊髓压迫症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其确诊依赖于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脓肿引流、椎管内减压术和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硬脑膜动静脉瘘致幻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38岁,因发作性幻嗅8个月于2007年5月24日入院。患者于4年前不慎从3m高处摔下,当时鼻子裂伤,未出现鼻漏及耳漏。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经缝合治疗后好转。近8个月自觉头晕,每天有持续数秒钟的时间闻到一种特殊的难闻气味,如同工厂的化工废气味,恶臭,感觉恶心,每天发作7~8次,发作无固定的场合和情景,发作时与患者同处一室的家人均未嗅到这种气味。由于这种恶臭难闻的气味,致使患者食欲不振,胃纳大减,近4个月体重减轻约15kg。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后即刻CT平扫图像颅内高密度灶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发病6 h内接受动脉、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例,溶栓前均接受CT、MRI检查并被证实为急性脑梗死且排除合并的脑出血.对梗死动脉溶栓后即刻CT图像颅内高密度病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后,溶栓后即刻CT图像上出现高密度灶5例,发生率为22.7%(5/22).根据其位置、CT值和24 h随访结果,溶栓后即刻CT图像颅内高密度病灶被分为2类,即对比剂增强和脑出血转化.其中,表现为对比剂增强2例,即高密度病灶呈脑回状或片状,CT值小于90HU,24 hCT复查高密度灶消失;3例表现为脑出血转化,即CT值大于90HU、24 h CT复查高密度依然存在.2例对比剂增强患者,未作特殊处理,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结论 动脉溶栓后即刻CT图像上出现高密度病灶并非都是脑出血转化.根据其分布、CT值的大小,必要时24 h CT复查进行鉴别有助于患者的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旋转DSA的软组织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中36个胸椎和腰椎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经X线摄片、DynaCT和螺旋CT扫描,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椎体外渗漏和胸膜腔的图像和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的手术都获得成功。所有病例术中和术后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在经PVP术后的36个椎体中,30个椎体的无椎体外渗漏,都经X线正侧位、DynaCT和CT确诊。6个椎体出现椎体外渗漏,经X线正侧位、DynaCT和CT检查确诊,其中2例中2个椎体出现椎间盘渗漏;2例2个椎体出现椎旁软组织渗漏;1例1个椎体出现静脉丛渗漏。1例椎弓根渗漏在侧位X线片怀疑为椎体后缘硬膜外渗漏,但在DynaCT重建图像和螺旋CT显示,PMMA位于两侧椎弓根内,椎管内并无PMMA。X线摄片和DynaCT、CT都未发现气胸和胸腔积液。结论DynaCT对PVP术后并发症的迅速判断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椎放线菌感染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颈胸段脊椎放线菌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3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明显的脊髓压迫症状,无明显感染证据。3例MRI均显示颈胸段病变,椎体骨质破坏,硬膜外软组织肿块伴脊髓压迫。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3例均为放线菌感染,其中2例表现为炎性肉芽组织伴微脓肿形成,1例表现为硬膜外脓肿。术后随访,3例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脊椎放线菌感染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其确诊依赖于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联合脓肿清除、椎管内减压术和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对伴有脊髓压迫症的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6.
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介入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介入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给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椎间盘介入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椎间盘介入治疗。治疗后14 d、3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评估治疗组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8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介入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作为改善症状的常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成像,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渗漏.方法 2005年9月~2007年9月,35例患者共46个胸椎和腰椎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术后经旋转DSA采集及三维重建成像,分析PMMA的椎体外渗漏图像和临床情况,并应用螺旋CT检查进行验证.结果 在经PVP术后的46个椎体中,经侧位X线片、旋转DSA三维重建图像和CT检查,36个椎体明确无椎体外渗漏;10个椎体出现椎体外渗漏,其中2个椎体为椎间盘渗漏;2个椎体为椎旁软组织渗漏;5个椎体为静脉丛渗漏;1例为椎弓根渗漏,该例在侧位X线片怀疑为椎体后缘硬膜外渗漏,但经DSA三维重建图像和螺旋CT检查显示,PMMA位于两侧椎弓根内,椎管内并无PMMA.结论 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能迅速对PVP术后PMMA渗漏进行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体感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将1980,1月~2012,4月发表在MEDLINE,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ies数据库中相关的英文文献进行汇总和Meta分析,并将体感诱发电位对预后的评估价值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做比较.结果 检索共发现10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并纳入meta分析,其中6篇进行了与GCS评分比较.体感诱发电位预测良好预后的灵敏度为0.69(95% CI,0.63~0.74)、特异度0.73(95%CI,0.68-0.78)、阳性似然比2.71 (95% CI,1.77~4.15);对不良预后的预测灵敏度为0.58(95% CI,0.50 ~0.66),特异度0.82(95%CI,0.77 ~0.86),阳性似然比3.61(95% CI,2.38-5.47).分析发现体感诱发电位在预测患者预后时特异度高于GCS评分,其中对不良预后预测的灵敏度与GCS相当,但对良好预后预测的灵敏度不如GCS.结论 体感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成像,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渗漏。方法2005年9月~2007年9月,35例患者共46个胸椎和腰椎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术后经旋转DSA采集及三维重建成像,分析PMMA的椎体外渗漏图像和临床情况,并应用螺旋CT检查进行验证。结果在经PVP术后的46个椎体中,经侧位X线片、旋转DSA三维重建图像和CT检查,36个椎体明确无椎体外渗漏;10个椎体出现椎体外渗漏,其中2个椎体为椎间盘渗漏;2个椎体为椎旁软组织渗漏;5个椎体为静脉丛渗漏;1例为椎弓根渗漏,该例在侧位X线片怀疑为椎体后缘硬膜外渗漏,但经DSA三维重建图像和螺旋CT检查显示,PMMA位于两侧椎弓根内,椎管内并无PMMA。结论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能迅速对PVP术后PMMA渗漏进行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TBI)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以及评估凝血指标对TB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4年12月至201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 319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凝血指标.根据是否纳入凝血指标分别建立两种住院病死率的预测模型:模型A涵盖基本预测因子,包括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瞳孔反应、损伤类型、血红蛋白及血糖水平等;模型B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凝血功能检测的相关结果.对两种预测模型进行内部与外部验证.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通过Hosmer-Lemeshow(H-L)检验评估预测模型的校准度.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319例TBI患者,其中432例(18.63%)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TBI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与患者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影响TBI患者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包括:血小板计数偏低(〈100×109/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25、凝血酶原时间(PT)〉 14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6 s、D-二.聚体〉5 mg/L和纤维蛋白原〈1.5 g/L(均P〈0.05).年龄、瞳孔对光反应、GCS评分、是否合并硬膜外血肿、血糖水平、INR〉 1.25以及APTT 〉36 s是影响TB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模型外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A和B均有良好的区分度(A:c=0.868;B:c=0.875).但模型B的校准度(H-L检验,P=0.152)较模型A更好(H-L检验,P=0.046).结论 凝血指标是TB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凝血指标对患者住院死亡风险进行预测能增加预测的校准度,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