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肿瘤干细胞(BTSCs)体外分化过程中的回逆现象,为研究其分化抑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CD133免疫磁珠筛选系统,从肿瘤组织中分离获得的CD133^+细胞(BTSCs)分成4组进行培养:(1)含10%胎牛血清(FCS);(2)10%FCS+丙戊酸钠注射液(VPA);(3)无FCS+生长因子;(4)无FCS+生长因子+VPA。取不同时间点上的细胞,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分化相关的标志物、细胞周期和DNA倍体变化;利用免疫激光共聚焦分析与分化相关标志物的共表达情况。结果无FCS条件下培养的BTSCs呈悬浮球状生长,高表达CD133和巢蛋白(nestin),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G0/G1期细胞占大多数,G2/M期细胞接近0%,DNA都是异倍体,对VPA反应不敏感。含FCS培养的原本悬浮的细胞约4h开始贴壁。均呈圆形。此后逐渐向多形性分化,至7d时分化的细胞部分又返回至圆形。至10d-21d时,有的还能重新恢复球形,并呈悬浮生长。培养3d、7d、10d和21d时,CD133、nestin阳性细胞数先降后升,GFAP^+和β-TubulinⅢ^+细胞数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含FCS培养液中加入VPA。细胞形态上未见上述的回逆现象,CD133和nestin表达的先降后升现象消失,GFAP和β-TubulinⅢ在第7天以后表达明显升高,但极大部分细胞共表达nestin。而神经干细胞(NSCs)在含FCS培养至10d时,即以GFAP和β-TubulinⅢ表达为主,未见CD133^+细胞。此外,含血清培养时BTSCs仍以异倍体为主。含少量的G2/M期细胞,加VPA诱导后细胞周期和DNA倍体变化不明显。结论BTSCs在含血清条件下培养出现的多向分化表型不稳定,时有去分化所导致的回逆。加入诱导分化剂VPA培养,虽然能阻止回逆现象出现,并有代表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标志物表达上升.但因其共表达nestin而仍属于未完全分化细胞,表明BTSCs分化始终处于受抑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眼眶骨折手术整复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8/2016-08期间入我院就诊的眼眶骨折患者800例800眼,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54眼行鼻外径路手术,纳入对照组; 446眼行内窥镜辅助下眼眶骨折手术,纳入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6mo随访,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复视分级、眼球凹陷改善情况,并评估患者术后随访对颜面部外形美观满意度。

结果:术后3mo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为90.4%(P>0.05); 两组患者术前复视分级情况无差异(P>0.05),术后1mo观察组复视0级患者占70.9%,对照组占66.7%(P>0.05); 术后6mo观察组复视0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97.1% vs 76.0%,P<0.05)。术前组间眼球内陷深度比较无差异(P>0.05); 术后1mo眼球内陷深度≤1cm者:观察组占89.5%,对照组占85.9%(P>0.05); 术后6mo, 眼球内陷深度≤1cm,观察组97.3%明显高于对照组80.8%(P<0.05)。 术后6mo时观察组对颜面部外观满意度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94.6%(P<0.05)。

结论:内窥镜技术应用于眼眶骨折手术中可有效改善复视及眼球内陷情况,且长远疗效较好,术后恢复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视网膜形态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收集神经内科就诊的PD患者共53例(106只眼)以及同期健康体检的正常人20例(40只眼),对PD患者进行统一PD评定量表运动检查(UPDRS-Ⅲ)评分、简易认知评估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根据认知量表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PD认知正常组21例,PD认知障碍组32例。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测定受试对象视盘周围上、下、鼻、颞象限及对应的12钟点象限视网膜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以及黄斑区厚度、黄斑容积。结果PD认知障碍组与认知正常组相比,H-Y分级更高(P=0.037)、ESS得分更高(P=0.014)。PD认知障碍组、PD认知正常组、健康对照组OCT视觉参数分析比较,视盘颞侧9:00钟方向RNFL厚度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亚组间比较,PD认知障碍组较认知正常组变薄(P=0.006)。三组黄斑区容积、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厚度、外环厚度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亚组间比较,PD认知障碍组较认知正常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显著变薄;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PD患者中MOCA得分(r=0.317)、定向力分数(r=0.416)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呈正相关。结论病情严重程度、嗜睡的发生情况是PD发生认知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PD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存在视网膜纤维层和黄斑区结构的异常,特别是MOCA得分越低、定向力得分越差的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越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6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30例采用鼠NGF肌内注射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维生素B12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疼痛(VAS)、麻木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观察单神经的神经电生理情况.结果 疼痛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为53.33%;麻木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为66.67%;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恢复神经的感觉及运动电位的潜伏期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波幅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麻木症状,而且能对神经纤维的修复、电生理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麻醉在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无痛胃镜术的147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n=51)、舒芬太尼组(S组,n=46)和对照组(C组,n=50)。D组患者静脉注射地佐辛20μg/kg,S组患者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C组患者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in后三组患者均注射丙泊酚1 mg/kg。分别于注药前(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和定向力恢复时(T3)记录各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出现的不良事件、苏醒时间和丙泊酚用量。结果与T1时比较,T2时各组MAP均明显下降,D组下降缓和,与C组和S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HR均明显下降,D组下降更明显,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RR和SpO2明显下降,且SpO2较S组和D组明显下降(P<0.05)。S组和D组苏醒时间较C组明显缩短,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均P<0.05),且D组与S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应用于老年人无痛胃镜术,可明显减少丙泊酚用量,稳定循环呼吸功能,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以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各种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泪膜恢复的影响,未涉及同一手术方法对不同患者人群泪膜恢复的影响。目的:观察初发翼状胬肉和复发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后的泪膜恢复情况。方法:选取初发翼状胬肉患者32例38眼,复发翼状胬肉患者28例35眼,分别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移植前及移植后1周、1个月时进行两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收集基础泪液分泌量,测量泪膜破裂时间。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移植后1周均出现干眼症状和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复发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较初发组患者严重、泪膜破裂时间较初发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泪液分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移植后1个月初发组患者的干眼症状和泪膜破裂时间基本恢复正常,复发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较初发组患者严重、泪膜破裂时间较初发组患者明显缩短、泪液分泌较初发组患者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移植后的泪膜稳定性及泪液分泌均较初发翼状胬肉患者恢复差,可以部分解释复发翼状胬肉患者移植后的复发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双腔Supreme喉罩(SLMA)与ProSeal喉罩(PLMA)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于全身麻醉下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38~65岁,体重51~85 kg,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SLMA组(S组)和PLMA组(P组),每组50例。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最大剂量为5 mg),经静脉注射丙泊酚1.5~2 mg/kg、芬太尼0.1 mg、维库溴铵0.1 mg/kg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并经引流管置入胃管。记录置入喉罩时间和置入情况,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喉罩位置并进行评分,记录各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peak)和气道密封效果。记录拔除喉罩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结果两组间喉罩置入时间、置管成功率、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气管插管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拔除喉罩后低氧血症、呛咳、咽喉痛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均无患者发生反流、误吸。两组在各时间点的HR、MAP、SpO2...  相似文献   
8.
纳络酮作为阿片受体拮抗剂,一般用于解除因麻醉性镇痛药所致的呼吸抑制,近来用该药治疗重症脑梗塞有一定的临床效果,现就我院应用纳络酮治疗重症脑梗塞疗效观察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文收集1997年9月~1998年9月在我院治疗重症脑梗塞76例。其中男40例,...  相似文献   
9.
背景:以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各种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泪膜恢复的影响,未涉及同一手术方法对不同患者人群泪膜恢复的影响.目的:观察初发翼状胬肉和复发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后的泪膜恢复情况.方法:选取初发翼状胬肉患者32 例38 眼,复发翼状胬肉患者28 例35 眼,分别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移植前及移植后1 周、1 个月时进行两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收集基础泪液分泌量,测量泪膜破裂时间.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移植后1 周均出现干眼症状和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复发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较初发组患者严重、泪膜破裂时间较初发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泪液分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移植后1 个月初发组患者的干眼症状和泪膜破裂时间基本恢复正常,复发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较初发组患者严重、泪膜破裂时间较初发组患者明显缩短、泪液分泌较初发组患者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移植后的泪膜稳定性及泪液分泌均较初发翼状胬肉患者恢复差,可以部分解释复发翼状胬肉患者移植后的复发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波形蛋白(vimentin)基因外显子序列突变与年龄相关性皮质性白内障的关系。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皮质性白内障患者110例(病例组)及同一地区正常对照100例(对照组)进行以医院病例资料为基础的对照研究。以外周血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vimentin基因全部外显子,并将PCR产物纯化后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vimentin基因正常序列比对。结果病例组的血尿酸含量为(344.00±79.91)μmol·L-1较对照组(309.00±72.75)μmol·L-1显著增高(P=0.001),病例组的血肌酐含量为(59.20±13.57)μmol·L-1较对照组(55.24±13.61)μmol·L-1增高(P=0.04);2组测序结果显示vimentin基因全部外显子序列中,并未发现突变。结论年龄相关性皮质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与vimentin基因外显子序列突变无关,其致病基因有待进一步试验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