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MCA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前Hunt-Hess分级,其中Ⅲ级3例,Ⅳ级10例,V级2例;血肿量为25~60ml,平均35ml;螺旋CT血管造影(CTA)确诊,所有病人给予急诊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发生颞叶大面积梗死1例,丘脑梗死1例,严重血管痉挛4例。术后随访3~48月,GOS评分:恢复良好8例,中残4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MCA动脉瘤破裂合并血肿的患者,病情多危重,应急诊开颅手术;CTA能快速确诊并指导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可尽早解除高颅内压,减轻继发性脑损伤,同时夹闭动脉瘤,有效预防致命的再出血,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1-磷酸鞘胺醇(S1P)与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 挛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部分动脉瘤破裂所致自发性SAH患者37例,分别在发病后第3、5、7、10、14天行 TCD检测跟踪血管痉挛程度,其中27例纳入痉挛组,10例纳入无痉挛组。另选取我院收治未破裂颅内动脉 瘤介入栓塞治愈术后半年复诊患者中,未见血管痉挛及血管狭窄的患者12例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 谱法测定3组患者血清及脑脊液的S1P 水平。结果:与无痉挛组和对照组相比,痉挛组患者发病后3 d患者 血清和脑脊液中S1P 浓度升高,5 d时显著升高,至第7天达到高峰,至第14天时降至无明显差异。发病后 第7天,痉挛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流速增加与血清和脑脊液中S1P 的浓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SAH后 脑血管痉挛患者大脑中动脉流速明显增加,同时其血清及脑脊液中S1P 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蛋白Bcl-2、Bax、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依达拉奉预处理组,每组15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预处理组大鼠建模前12h腹腔注射依达拉奉(3mg/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再灌注24h后断头取脑,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Bax、HSP70蛋白表达,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依达拉奉预处理组和对照组大鼠缺血周围脑组织中凋亡细胞和Bcl-2、Bax及HSP70阳性细胞数比假手术组均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其凋亡细胞和Bax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P<0.01),而Bcl-2和HSP70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结论细胞凋亡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依达拉奉可能通过上调Bcl-2、HSP70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耐受性,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银杏总黄酮通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ERK)/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 雄性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银杏总黄酮(156 mg/kg)组、3,4,5,4′-四甲氧基二苯乙烯(DMU-212,ERK激活剂,18 mg/kg)组、银杏总黄酮(156 mg/kg)+DMU-212(18 mg/kg)组,每组6只,模型组和用药组兔建立SAH模型。分组处理后,检测各组神经功能并进行评分;尼氏染色检测各组大脑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各组大脑基底动脉痉挛情况,比较各组管壁厚度及管腔横截面积;测定各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脑组织氧化应激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脑组织ERK/NF-κB通路相关蛋白p-ERK/ERK、核内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脑海马神经元出现明显损伤,基底动脉表现出严重的痉挛现象,管壁厚度、神经功能评分、血流速度、MDA水平、p-ERK/ERK、核内NF-κB p65表达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峡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2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超早期溶栓分为2组:溶栓组和对照组,每组130例。溶栓组患者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4.5 h时间窗内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抗凝、降压等常规治疗。对比2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远期预后及患者的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治疗24 h后,溶栓组患者的APTT[(32.9±2.8)vs(30.1±3.0)s]、PT[(13.7±1.6)vs(12.8±1.5)s]、TT[(17.3±1.0)vs(16.1±1.3)s]均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患者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2.6±0.4)vs(2.9±0.6)g/L,P0.05]。治疗前,溶栓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7 d、14 d、28 d后,溶栓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1、3、6个月,溶栓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溶栓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15%vs 64.62%,P0.05)。溶栓组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牙龈出血,2例鼻出血,13例静脉输液部位皮下出血,余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发生。结论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对远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亚低温保护机制及与PTEN的关系。方法采用Marmarou法制作SD大鼠颅脑损伤模型,设假手术组、常温损伤组(37℃,NT组)、亚低温损伤组(32℃~35℃,HT组)。检测亚低温治疗对大鼠颅脑损伤后6 h、24 h、72 h的保护作用及对损伤脑组织PTEN m RNA、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损伤后脑组织PTEN m RNA与蛋白表达在伤后6 h已经开始增加,24 h达到高峰,72 h后仍高于假手术组。亚低温可降低颅脑损伤后各时间PTEN m RNA表达及伤后6 h、24 h PTEN蛋白浓度,但伤后72 h PTEN蛋白浓度,HT组和NT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颅脑损伤后神经元表达PTEN增多,亚低温通过下调神经元PTEN表达保护损伤后脑组织。  相似文献   
8.
正武汉有"光谷",我们这里也有与之齐名的"农谷"。早已听说农谷山庄的大名,暑假伊始,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身临其境,近距离感受了一番农谷的魅力。我们在农谷核心区体验了一次农耕文化:野炊、做风筝、挖野菜、种玉米、磨豆浆、农民运动会,活动丰富,乐趣多多。最有意思的非野炊莫属。土灶,难倒了我们一帮城里的孩子,难道要用原始的钻木取火?李瑞就地取材,用小刀慢条斯理地锯树枝,按这样的速度,等到开饭要到猴年马月。旁边一组的同学点燃了干草,四周被一层烟裹住,咳嗽声不绝于耳,有的眼泪都出来了。正在我们手忙脚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小脑幕巨大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小脑幕巨大脑膜瘤的病例资料,肿瘤最大径4.6-7.2cm。结果肿瘤达Simpson I级切除10例,Ⅱ级切除13例,Ⅳ级切除5例。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小脑幕巨大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预后较好,术前脑DSA对判断血供来源和术中处理静脉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微创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微创钻孔引流术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15例中有1例在引流中出血,注入凝血酶后血止住。1例出现硬膜下积液,没作任何处理,3周后吸收。15例患者均治愈,最短3d出院,最长12d出院。1例轻瘫患者出院后一月完全恢复。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安全、创伤小,对一些血肿稳定,不需要减压的硬膜外血肿患者行微创钻孔引流术更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