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脑性瘫痪(CP)是儿科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中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轻至中度患儿以综合康复治疗为主,重度患儿则见效慢且疗效不明显。干细胞移植为该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方法,目前正处于广泛的研究中,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均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但目前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临床应用开展较少,文章就儿童重度脑瘫的神经干细胞(NSCs)治疗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评价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后遗症期前综合性神经康复方法的效果.方法分析162例重度HIE患儿住院及随访资料,按接受康复治疗情况分为5组,Ⅰ组患儿接受早期、综合、反复的神经康复治疗;Ⅱ组患儿均于生后6-12个月才开始接受综合的、反复的神经康复治疗;Ⅲ组患儿只在新生儿期接受1个疗程的神经康复药物和高压氧治疗;Ⅳ组患儿仅接受单一的、反复的神经康复药物或高压氧治疗;V组患儿未能进行任何康复治疗.精神运动发育状况应用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随访测试.结果5组患儿DQ评分结果均数间有着显著差异.其中,Ⅰ组在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自我照顾和认知社交/语言四部分内容评分均显著高于Ⅱ、Ⅲ、Ⅳ、V组(P<0.01);Ⅲ、Ⅳ组粗大运动评分显著高于Ⅱ、V组(P<0.01);Ⅱ、Ⅲ、Ⅳ、Ⅴ组间其余部分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5组患儿DQ分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坚持"早期、综合、坚持"的干预原则与措施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可以有效地减少重度HIE所致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及发育偏离程度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危脑瘫婴幼儿早期康复的疗效与价值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观察高危脑瘫婴幼儿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 ,探讨早期康复对高危脑瘫婴幼儿预后的影响和价值。方法 经儿科医生用小儿智能发育筛查表查出的高危脑瘫婴幼儿 ,由康复医学科医生用贝利儿童发育量表对其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自理、认知、社交、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估。将有相应功能障碍的 2 0 9名高危脑瘫婴幼儿分成 2组 :康复组 14 7名 ,对照组 62名。康复组接受神经营养药、高压氧和康复训练 ,并依发育落后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案 ;对照组接受神经营养药和高压氧治疗 ,无康复训练。用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在康复治疗前后、1.5~ 2岁时跟踪评测疗效 ,判断预后。结果 康复组治疗前、后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尤其是粗大运动的差异极显著 (P <0 .0 0 1)。经 3个以上疗程治疗后 ,2组在运动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0 .0 1) ,康复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但在自理、认知、社交、语言方面 2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在1.5~ 2岁跟踪评测时 2组发育迟缓人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康复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但脑瘫发生率 2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婴幼儿时期是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也是脑细胞的生理功能成熟和完善时期。对高危脑瘫婴幼儿进行早期康复干预 ,可促进大脑发育、发展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基因缺陷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早期检测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对于预测肺部疾病的发生意义重大。 目的:克隆人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surfactant associated protein C, SP-C)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P-C,并纯化SP-C蛋白。 方法:提取正常人肺组织总RNA,RT-PCR技术获得SP-C cDNA序列,纯化后的SP-C基因插入至中间载体PMD-18T,得到重组质粒PMD-18T-SP-C,重组质粒经过Bam HⅠ和Hind Ⅲ双酶切后纯化回收得到具有黏性末端的SP-C cDNA,将质粒PET-28a同样经过双酶切后纯化回收得到与SP-C cDNA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质粒片段,将具有黏性末端的SP-C cDNA与PET-28a定向连接后得到重组质粒PET-28a/SP-C。然后将鉴定正确的PET-28a/SP-C重组质粒转入BL21中诱导表达。 结果与结论:酶切鉴定及核苷酸序列测序证实扩增的SP-C cDNA及其重组质粒经过Bam HⅠ和Hind Ⅲ双酶切鉴定后,在5 000~7 500 bp和250~1 000 bp处可检测到2条条带。核苷酸序列测序结果证实,质粒中插入基因长597 bp,为一开放阅读框架,与GeneBank中公布的人SP-C cDNA序列相符。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纯化后的SP-C蛋白在相对分子质量约27 000处出现1条新生条带,与预期的大小一致。结果证实,实验成功克隆人SP-C基因并插入至质粒PET-28a中,构建了PET-28a/SP-C重组质粒,将其体外转化至BL21后可以表达SP-C蛋白。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发生率及高危因素.方法 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采用RetCamⅡ数字视网膜照相机对入住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2185例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 g的早产儿进行眼底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分成ROP组和非ROP组,计算ROP的发生率,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ROP的危险因素.结果 接受眼底筛查的2185例早产儿中,共发生ROP287例,发生率为13.1%.按国际ROP分类标准,Ⅰ区病变34例、Ⅱ区病变147例、Ⅲ区病变106例,分别占11.9%、51.2%和36.9%.1、2、3期病变分别为11 7例、142例和28例,分别占40.8%、49.5%和9.7%,未发现4、5期病变.其中36例患儿发现附加病变,占1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小(OR=0.859,95% CI:0.770~0.958,P=0.006)、出生体重低(OR=0.729,95%CI:0.634~0.838,P=0.000)、吸氧时间长(OR=2.221,95%CI:1.904~2.592,P=0.000)、辅助通气(OR=3.104,95% CI:2.096~4.956,P=0.000)、呼吸暂停(OR=1.767,95% CI:1.103~2.831,P=0.018)和贫血(OR=2.242,95%CI:1.641~3.604,P=0.000)是早产儿发生RO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产儿ROP发生率较高,低胎龄、低出生体重、吸氧时间长、辅助通气、呼吸暂停和贫血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针对以上因素采取相关措施,从而降低ROP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脑叶和大部分胼胝体缺如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 ,第 1胎第 1产 ,胎龄 34 5周 ,顺产。出生时哭声响亮、皮肤红润、羊水胎盘无异常 ,体重 2 0 0 0 g。生后 2 d发现双下肢硬肿 ,转 NICU治疗 9d病情痊愈出院。生后第 12天出现发热 ,体温高达 39.2℃ ,伴反复四肢抽动 ,每次 10余秒 ,予以退热镇静处理 ,四肢抽动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8.
人胎脑Nestin阳性神经元的发育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人胎脑有无Nestin阳性细胞存在及其发育。方法:收集胎龄为16~32周不等的自愿终止妊娠引产的正常胚胎15例。应用HE染 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不同胎龄的人胎脑脑室管膜下区、海马、纹状体的Nestin阳性细 胞。结果:分别在胎龄16周、17周、20+3周、22周、23周、24+ 5 周、25周和27周的胎脑上述3个部位中发现有数量不等的Nestin阳性表达细胞,且呈现两 种不同形态。结论:人胎脑的脑室管膜下区、海马、纹状体存在Nestin阳 性表达细胞,且呈两种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9.
梁云凤  李宏  方素珍  周细中  杜江 《热带医学杂志》2013,13(5):557-561,F0004
目的研究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自噬水平的变化规律,通过对Caspase-3的检测探讨自噬水平变化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3.甲基腺嘌呤组及雷帕霉素组,采用Rice法建立HIBD模型-3.甲基腺嘌呤组及雷帕霉素组于造模后0.5h腹腔注射3.甲基腺嘌呤及雷帕霉素。应用免疫组织荧光化学法检测损伤侧大脑海马及皮层组织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Beclin1表达变化规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Caspase-3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荧光化学检测结果显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能激活自噬现象发生。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HIBD后2hBeclin1蛋白表达开始增加,24h达到高峰,持续到168h。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3-甲基腺嘌呤组时间点Caspase-3阳性表达显著升高,雷帕霉素组Caspase-3阳性表达显著下降。结论新生大鼠HIBD模型能激活自噬现象发生,自噬水平增高可抑制细胞凋亡,自噬水平降低可增加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辅助受孕子代与自然受孕子代的出生情况差异.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2组人群均自母亲孕28周起入组登记,入组后由指定专业人员定期随访收集相关资料,所有子代出生时由专门的儿科医师做详细检查,并将相关出生情况登记入案.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 结果 本研究最终获得673例新生儿资料,其中辅助受孕组325例,自然受孕组348例.比较2组新生儿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在母亲年龄构成、双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母亲本次分娩是否初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受孕组与自然受孕组新生儿中双胎儿(32.62%与3.45%,x2=98.88)、早产(30.46%与7.76%,x2=56.92)、低出生体重(32.31%与8.91%,x2=57.07)、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wborn intensive care unit,NICU)(27.38%与8.91%,x2=39.16)率和剖宫产娩出的比例(62.77%与21.55%,x2=117.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2组间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2%与2.59%,x2=2.01,P>0.05).剔除所有双胎儿,仅比较单胎新生儿时,则显示2组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缺陷、新生儿期人住NICU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辅助受孕组剖宫产娩出比例仍高于自然受孕组(61.18%与22.03%,x2=100.93,P<0.01).另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母细胞浆单精子注射、冷冻胚胎移植3种不同辅助受孕方式的子代新生儿进行比较,各组间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缺陷、新生儿期入住NICU和剖宫产分娩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辅助受孕技术本身对子代的新生情况无明显影响,高发的双胎及多胎妊娠是引起辅助受孕子代有更差的新生情况的主要原因.因此限制胚胎移植数量,降低双胎、多胎妊娠的发生率将成为保证辅助受孕子代生存质量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