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素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一直是脑血管病治疗中颇有争议的问题.由于基础研究中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尽一致,多数研究倾向于认为激素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无效.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激素在减小梗塞面积、减轻水肿、提高脑血供等方面发挥保护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激素在实验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例1,男性,51岁。1993年10月上旬2天内患者右侧上下肢无力发作6次,伴有手脚麻木,均在40分钟内缓解。逐来医院就诊,血压、脉搏、心电图、脑多普勒检查均正常,CT无异常改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诊为TIA。在以后的几天中,上述症状又发作数次,缓解后如常人。1993年10月中旬一天,患者右侧上下肢轻瘫24小时不缓解,逐住院治疗,复查CT示左内囊膝部片状低密度。患者无高血压病史,有冠心病20余年。例2,女性,49岁。1995年7月中旬安静状态下自觉右面部麻木不好使,右手持物发笨,右…  相似文献   
3.
一度Ⅱ型合并二度Ⅱ型窦房阻滞1例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丁振江,周丽宏,刘莹男性,4岁。因乏力,不愿活动而就诊。发病前1周有腮腺炎病史。查体:体温36℃,脉搏9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8kPa。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0次/分,心律不齐,第一心...  相似文献   
4.
我们打用双针鞘内脑脊液置换法抢救 5例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取得了显著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35~ 6 8岁 ,平均 45岁 ,所有患者均经腰穿证实为血性脑脊液 ,且经CT证实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3患者示纵裂池、前脑脑沟高密度影 ;1例以大脑外侧裂、基底池高密度影为主 ,1例示右外侧裂、纵裂及基底池高密度影。意识不清 3例 ,嗜睡 2例 ,属于Hess分级Ⅳ~Ⅴ级。1 2 治疗方法1 2 1 一般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脱水降颅压、预防感染等治疗。每次置换前给予 2 0 %甘露醇脱水降颅压…  相似文献   
5.
双针鞘内脑脊液置换法治疗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用双针鞘内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并与传统方法治疗的10例进行对比,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治疗组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54岁。对照组10例,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5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治疗组10例均行头部CT检查,6例异常,表现为脑沟、外侧裂、脑池有积血;对照组10例亦均行头部CT检查,7例异常,出血以脑沟、前外侧裂为主。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按常规腰穿操作,取左侧卧位。治疗组行双针穿刺,于腰2-…  相似文献   
6.
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近期疗效以及再狭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近期疗效以及观察再狭窄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4年接受颅内外动脉支架术的11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随访3~12月,就术后短期内临床疗效以及再狭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1例患者,5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仅1例有3次TIA,症状类似术前,余4例患者均未见发作;4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仅1例出现发作性眩晕2次,其余3例随访期内未出现TIA。11例患者于17根血管上放17枚支架,随访3~12个月,11/17出现了再狭窄(64%),超过50%的再狭窄为5/17,其中大脑中动脉M1段占2/17,颈内动脉颅外段(C1、C3段)占2/17,椎动脉起始部占1/17。6/17根血管再狭窄率介于10%~30%之间,6/17无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有利于预防和改善临床症状,但支架后再狭窄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是预防再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对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脑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前后应用大剂量MP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侧梗死体积的影响以及脑含水量的变化,同时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缺血前后MP治疗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体积较盐水对照组明显减小(均P〈0.01);缺血性前后MP治疗组与盐水对照组脑含水量比较无明显差别(均P〉0.05)。病理学发现盐水对照组织血管周围可见巨噬细胞浸润,而MP治疗组无此病理改变。结论 大剂量MP可改善缺血性脑损伤,其机理与减小缺血区梗死体积、抑制脑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8.
皮质激素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研究发现 ,地塞米松对幼龄动物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而对成龄动物的作用尚存在分歧。皮质酮无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的脑保护作用尚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细胞因子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缺血后表达多种细胞因子 ,如白细胞介素 1、白细胞介素 6、白细胞介素 8、白细胞介素 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等 ,这些细胞因子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着重介绍了上述细胞因子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有关机制  相似文献   
10.
半侧空间忽略是指对病灶半球对侧空间刺激失去反应、应答及定向能力的功能障碍。多种因素可改变和影响空间忽略的程度 ,如体位的变化、刺激物的复杂性、暗示的影响、眼动刺激的作用、前庭刺激以及颈肌震动等。研究表明 ,自我为中心矢状纵轴、环境地心引力以及刺激本身等均可作为空间忽略的参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