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六味地黄丸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1(MAPKKK1)、锌指转录因子4(KLF4)抑制三阴乳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400只SPF级11.5月龄昆明种雌性种鼠,每3 d触诊乳腺部位1次,自发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紫杉醇组(0.025 g·kg-1·d-1腹腔注射21 d)、六味地黄丸高、中、低剂量组(7.2、3.6、1.8 g·kg-1·d-1灌胃),饲养至濒死期剥离瘤组织,测瘤体积、质量、计算抑瘤率及发瘤小鼠生存期(6个月后未发瘤小鼠设为正常组);选用SPF级SD大鼠制备不同浓度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用于培养细胞,沉默MDA-MB-231细胞中MAPKKK1,免疫荧光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APKKK1和KLF4蛋白表达。结果 体内实验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肿瘤组织MAPKKK1、KLF4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肿瘤组织体积明显减小、质量明显降低(P<0.05,P<0.01),抑瘤率升高,发瘤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MAPKKK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紫杉醇组及六味地黄丸高剂量组KLF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体外实验表明,与正常大鼠血清比较,各用药组MDA-MB-231细胞中MAPKKK1、KLF4荧光强度明显增强,紫杉醇组及六味地黄丸高、中剂量组MAPKKK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紫杉醇组及六味地黄丸高剂量组KLF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沉默MAPKKK1后,与阴性质粒组(未沉默MAPKKK1)比较,阳性质粒组(沉默MAPKKK1)中MAPKKK1及KLF4荧光强度明显减弱(P<0.05),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阳性质粒组比较,各用药组MAPKKK1及KLF4荧光强度均有明显增强,蛋白表达均有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六味地黄丸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的生长,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是通过上调MAPKKK1的表达,从而激活KLF4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云南红河地区哈尼族髋部骨折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云南省红河地区哈尼族髋部骨折流行病学情况.方法运用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第10版(ICD-10)为统一的诊断标准,采取随机整群抽样和调查者入户调查及现场访谈检查的方式对云南省红河地区哈尼族人群进行调查.结果本次共调查25834人,其中发现髋部骨折患者2人,均为60岁以上男性.本次调查60岁及以上人群2543人(男性1144人,女性1399人)中髋部骨折发病率为39.32/10万,患病率为0.79‰.结论云南省红河地区哈尼族髋部骨折发病率、患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从临床、CT所见分析原发桥脑出血的预后 .发现高热、意识障碍、出血量≥ 4mL、血肿占据全桥脑或被盖两侧巨块型 ,破入脑室系统预后差 .无高热、无或轻度意识障碍、出血量 <4mL、血肿位于被盖一侧或被盖基底型、未破入脑室系统预后好 .因此 ,从临床、CT所见能较全面认识病人预后 .原发桥脑出血临床CT所见与预后的关系(摘要)@俞志鹏$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昆明650032 @徐忠$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昆明650032 @师丽波$个旧云锡职工医院神经内科!个旧661000原发桥脑出血;;临床;;CT;;预后…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危险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对近年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引起出血的常见、少见危险因素等有关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云南省5种独有少数民族(基诺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拉祜族)与汉族人群特发性癫痫与电压门控氯通道-2基因CLCN2基因多态性是否相关。方法采用PCR、单碱基延伸(SNap shot)等技术,应用病例-对照法检测云南少数民族特发性癫痫患者92例及其未发病亲属170例、云南汉族特发性癫痫患者107例及63例健康人群外周血CLCN2基因多态性。统计少数民族与汉族人群中rs13099401、rs4912540两个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别用χ2等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LCN2基因rs13099401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在少数民族病例组与汉族病例、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χ2=6.828,P=0.033;χ2=9.246,P=0.010,均P<0.05);基因型CC与非CC型在少数民族病例组与汉族对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9.245,OR=3.26,P=0.002,P<0.01)。rs4912540位点基因型频率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LCN2基因位点rs13099401可能是云南少数民族特发性癫痫患者的相关性位点,基因型CC为汉族特发性癫痫发作的一个保护性因素;rs4912540与云南人群特发性癫痫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分析不同地区提供的骨密度(BMD)数据,探讨不同海拔与BM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近十年来在国内期刊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的29个不同海拔地区骨密度检测结果,将BMD用统一的公式转化为同一年龄组的骨密度T值,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海拔地区的骨密度存在差异(r=0.32),海拔与骨密度及日照时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海拔对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年来偏头痛在不同年龄、性别、种族人群中患病率的研究 ;通过孪生子、不同种族及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对偏头痛遗传因素的研究 ;偏头痛与脑血管病、重症抑郁间的相关性 ;麦角胺及Triptan类的药理、临床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氯离子通道CLC-2基因是否与中国云南地区基诺族及汉族特发性全面强直-阵挛性癫痫(IGTCS)相关。方法以14例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基诺族IGTCS患者及其16名未发病亲属、67例云南籍汉族IGTCS患者及57名云南籍汉族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对常染色体3q26上CLCN2基因的内含子2及外显子5、19(内含子18)进行研究,采用PCR及直接基因测序技术,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法对CLCN2基因与云南基诺族及汉族IGTC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LCN2基因的内含子2及外显子5、19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均没有发现已报道的易患突变,但我们在对外显子19的序列测定过程中发现了其上游内含子18的146位上存在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146T→C。该位点的3种基因型(TT、TC、CC)在汉族病例组(9、3、29例)和汉族对照组(22、9、26例)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79,P〈0.05);在基诺族组(基诺族病例组+基诺族亲属组,6、12、12例)与汉族对照组(22、9、26例)之间分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7.027,P〈0.05)。汉族病例组与汉族对照组间,TT型与非TT型基因型(分别为9、32例和22、35例)、TC型与非TC型基因型(分别为3、38例和9、48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4,OR=4.121,P〈0.05;Χ^2=11.592,OR=0.238,P〈0.05)。结论CLCN2基因内含子18的多态性位点146T→C可能是中国云南地区基诺族与汉族IGTCS患者的1个相关性位点,且在本组有限的样本数量研究中,此SNP位点在两个民族IGTCS患者之间的分布无民族差异。基因型TT为IGTCS的1个保护性因素,基因型TC则增加了患者的易患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氯离子通道CLC-2基因是否与中国云南地区基诺族及汉族特发性全面强直-阵挛性癫(癎)(IGTCS)相关.方法 以14例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基诺族IGTCS患者及其16名未发病亲属、67例云南籍汉族IGTCS患者及57名云南籍汉族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对常染色体3q26上CLCN2基因的内含子2及外显子5、19(内含子18)进行研究,采用PCR及直接基因测序技术,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法对CLCN2基因与云南基诺族及汉族IGTC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LCN2基因的内含子2及外显子5、19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均没有发现已报道的易患突变,但我们在对外显子19的序列测定过程中发现了其上游内含子18的146位上存在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146T→C.该位点的3种基因型(TT、TC、CC)在汉族病例组(9、3、29例)和汉族对照组(22、9、26例)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79,P<0.05);在基诺族组(基诺族病例组+基诺族亲属组,6、12、12例)与汉族对照组(22、9、26例)之间分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7.027,P<0.05).汉族病例组与汉族对照组间TT型与非TT型基因型(分别为9、32例和22、35例)、TC型与非TC型基因型(分别为3、38例和9、48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94,OR=4.121,P<0.05;x2=11.592,OR=0.238,P<0.05).结论 CLCN2基因内含子18的多态性位点146T→C可能是中国云南地区基诺族与汉族IGTCS患者的1个相关性位点,且在本组有限的样本数量研究中,此SNP位点在两个民族IGTCS患者之间的分布无民族差异.基因型TT为IGTCS的1个保护性因素,基因型TC则增加了患者的易患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手工检索方法,全面收集重 rTMS治疗卒中后抑郁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按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试验(664例患者),包括3个假刺激对照试验和6个空白对照试验。9个试验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评价治疗期末抑郁的改善,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频和低频rTMS对抑郁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频:MD=-5.49,95% CI-10.37~-1.50,P=0.009;高频:M D=-7.66,95% C I -12.09~-3.24,P=0.0007);3个评价治疗期末神经功能缺损试验(172例)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rTMS组明显优于对照组(SMD=-0.59,95% CI -0.94~-0.25,P=0.0007);5个评价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rTMS组治疗期末的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SMD=1.30,95% CI 0.93~1.68,P<0.00001);5个试验报道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一过性头痛和恶心,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2.93,95% CI 0.87~9.93,P=0.08);仅1个试验(120例)进行长期的随访,结果显示,rTMS组治疗期末抑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改善治疗前后的抑郁状态和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小,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但其治疗抑郁的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