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临床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8月~2015年9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有CMBs组(39例)和无CMBs组(81例),比较2组间基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合并CMBs39例(32.5%),其中2组年龄(t=6.373,P0.001)、高血压病(χ~2=5.385,P=0.02)、高尿酸(χ~2=4.474,P=0.04)、腔隙性脑梗死数目(t=8.773,P0.001)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t=7.964,P0.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s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价不同INR目标值在老年患者口服华法林预防血栓事件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需口服华法林抗凝的老年患者237例,分为窄INR组108例(INR目标值2.0-2.5)和标准INR组129例(INR目标值2.0-3.0),比较两组人口学、病情资料和出血、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同时对比两组随访期间INR3.0和INR2.0的时间百分比。结果随访过程中出血事件两组分别有9例和7例,栓塞事件分别为12例和9例,两组出血及栓塞事件年化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NR2.0时间百分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窄INR组治疗期间INR2.5时间百分比和3.0时间百分比均低于标准INR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R范围设为1.5-2.0能降低老年患者出血风险,同时不增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吡咯喹啉醌(PQQ)对谷氨酸损伤海马神经元存活和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胚鼠海马神经元,谷氨酸损伤15min后加入不同浓度的PQQ(50、100、200μmol/L)孵育24小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Bax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PQQ均可明显改善谷氨酸损伤后细胞的活力,增加Bcl-2/Bax的比值,且随浓度增加比值增高。结论:PQQ对谷氨酸损伤的海马神经元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髓鞘相关蛋白随年龄的变化及与髓鞘板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SD大鼠分别于饲养1周、1月、3月、9月、15月和21月后取坐骨神经,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计数髓鞘板层;采用免疫印迹检测髓鞘相关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髓鞘相关糖蛋白(MAG)和P0蛋白(P0)的表达变化,并分析与板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显色观察MBP的表达变化.结果: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大鼠坐骨神经髓鞘板层数从1周到15月逐渐增加,直到21月无显著变化.免疫印迹显示,MBP的表达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1月时达到高峰,与髓鞘板层数呈正性直线相关;MAG在出生后1周表达最高,而P0在1月时达峰值,后皆随年龄增加而下降,MAG与髓鞘板层数呈负性直线相关,而P0与髓鞘板层数之间呈非直线相关.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显示,随着年龄增长,MBP在大鼠坐骨神经的髓鞘表达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强.结论:大鼠坐骨神经髓鞘相关蛋白随年龄改变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并与髓鞘板层数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24 h内发生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unexplained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Unexplained END)后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神经内科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并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后24 h内发生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进行干预分为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2组患者在干预后第24 h、第7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于出院后第90 d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所有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以mRS评分较出院时>2分为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住院期间评估所有患者是否存在出血转化,出院后90 d是否存在死亡病例。结果 共纳入73例经静脉溶栓后发生不明原因END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53(72.6%)例,女20(27.4%)例,平均年龄(63.33±4.53)岁,治疗组31(42.5%)例,对照组42(57.5%)例。治疗组在干预后的第24 h和第7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出院后90 d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出现2例出血转化,2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出现的END及时应用替罗非班进行干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的MRI表现。方法选取3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Signa Excite 3.0 T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平面回波成像序列采集对象静息态功能MRI图像,采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序列采集脑白质DTI图像。采用肯德尔系数评估静息态局部一致性,采用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技术(TBSS)分析脑白质纤维的分数各项异性(FA)、平行弥散系数(RD)、轴向弥散系数(AD)、以及平均弥散系数(M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多个脑区存在局部一致性降低,包括左侧前后扣带回、左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右侧中央前后回、右侧额中回、右侧舌回局部一致性减弱(FEW校正,P0.05)。观察组患者双侧大脑脚、双侧内囊后肢、右侧内囊前肢、右侧上纵束、右侧胼胝体体部和压部、右侧上放射冠和后放射冠、左侧扣带的FA值显著降低(FEW校正,P0.05);双侧上放射冠和后放射冠、双侧扣带、双侧丘脑后辐射、双侧上纵束、右侧大脑脚、右侧内囊前后肢以及右侧胼胝体体部和压部的RD值显著升高(FEW校正,P0.05);胼胝体体部和压部,右侧上放射冠和后放射冠,以及右侧上纵束的MD值显著升高(FEW校正,P0.05);两组各脑区的AD值无显著性差异(FEW校正,P0.05)。结论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大脑静息态局部一致性和脑白质纤维束存在改变,且明显区别于健康志愿者。  相似文献   
10.
成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的卒中发生率存在很大差异,其范围为每年1%~20%(平均4.5%/年),取决于合并症和既往脑血管事件病史[1].卒中风险分层十分重要,因为用于降低AF相关性卒中发生率的抗栓药的主要风险是出血.对于华法林而言,这涉及到对出血风险(每年1%~12%)与缺血性事件风险的权衡,它通常被用于血栓栓塞风险最高的那些患者[1-3].一些新型抗栓药的出现提供了华法林的替代选择,有可能降低在AF患者中启动抗栓治疗的血栓栓塞风险的阈值. 在本次对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卒中一级预防指南》[4]和《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卒中预防》[5]的更新中,我们回顾了在AF患者中评价1种凝血酶抑制药(达比加群)和2种Xa因子抑制药(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预防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最新试验,并对治疗推荐意见进行了修订[4-5].推荐意见分类遵循AHA和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制定的治疗效果确定性水平分级和证据等级分类方法(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