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目的了解从人体抽吸的脂肪组织中获得的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向成脂和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情况。方法临床提取8例人脂肪抽吸组织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别进行成脂和成软骨诱导分化,并通过油红O染色、阿尔辛蓝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证实。结果脂肪干细胞经成脂诱导后,向成脂细胞分化,细胞内出现油红O染色阳性脂滴;经成软骨诱导后,细胞向成软骨细胞分化,分泌软骨特异性基质成分硫酸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结论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来源于人体多部位脂肪抽吸组织中的干细胞具有向成脂和成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本实验为进一步应用人体脂肪干细胞进行脂肪和软骨组织工程研究打下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中药临床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按其入院治疗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单纯电刺激组40例,单纯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联合组60例,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中药治疗。治疗3个月后,回访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60例患者经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1.7%,对照组为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有效改善女性慢性盆腔疼痛,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若联合中药治疗则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CD3 + 表皮内T细胞在人体正常皮肤及瘢痕组织中的分布密度的研究,阐明表皮内T 细胞对表皮细胞发育分化、分裂再生的影响。方法 利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表皮内T细胞在表皮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正常表皮组织中存在有少量CD3+ 表皮内T 细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可见较正常组织数量多的CD3 + 表皮内T细胞,表皮细胞增生活跃,萎缩性瘢痕组织中未发现有CD3 + 表皮内T细胞存在,表皮细胞层平坦。结论 正常皮肤组织和瘢痕组织中CD3+ 表皮内T细胞的分布情况不同,提示CD3+ 表皮内T细胞可能与表皮细胞的发育分化、分裂再生有关,CD3+ 表皮内T细胞在表皮组织中的正常分布,对维持表皮组织的正常形态可能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 CD3~ 表皮内 T 细胞在人体正常皮肤及瘢痕组织中的分布密度的研究,阐明表皮内 T 细咆对表皮细胞发育分化、分裂再生的影响。方法利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表皮内 T 细胞在表皮组织中的分布。结果正常表皮组织中存在有少量 CD3~ 表皮内 T 细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可见较正常组织数量多的 CD3~ 表皮内 T 细胞,表皮细胞增生活跃,萎缩性瘢痕组织中未发现有 CD3~ 表皮内 T 细胞存在,表皮细胞层平坦。结论正常皮肤组织和瘢痕组织中CD3~ 表皮内 T 细胞的分布情况不同,提示 CD3~ 表皮内 T 细胞可能与表皮细胞的发育分化、分裂再生有关,CD3~ 表皮内 T 细胞在表皮组织中的正常分布,对维持表皮组织的正常形态可能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KLF2和KLF15基因在hBMSCs定向分化中的动态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KLF2和KLF15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成脂、成骨和成肌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及变化趋势,探讨KLF2和KLF15在hBMSCs定向分化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式。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取第4代细胞分别进行成脂、成骨和成肌诱导并以油红O、茜素红及免疫荧光染色进行鉴定。通过实时定量PCR和免疫荧光分别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相关标志物、KLF2、KLF15和GLUT4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的hBMS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29、CD90,并在特定诱导剂作用下能够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肌细胞,染色鉴定结果为阳性,并分别检测到相关标志基因的表达;hBMSCs成脂、成骨和成肌过程中KLF2、KLF15和GLUT4的表达均呈动态变化。结论 KLF2和KLF15与hBMSCs成脂、成骨和成肌分化的启动和维持有关;KLF2和KLF15可能通过GLUT4调节能量代谢从而影响hBMSCs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成骨与成脂分化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及其受体(FGFRs)的动态表达,探讨FGF1在hBMSCs成骨与成脂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BMSCs,取第3代细胞分别进行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并染色鉴定.通过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成骨和成脂标志基因以及FGF1/FGFRs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诱导分化前后FGF1的表达.Real-time PCR及油红O染色鉴定外源性FGF1对hBMSCs成骨与成脂分化的影响.结果 体外诱导hBMSCs成骨和成脂分化后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结果呈阳性;FGF1和FGFRs在诱导过程中呈动态表达;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FGF1主要在细胞质中分布,成骨诱导3d后在细胞核中的表达增加;相比对照组,加入外源的FGF1组7d后脂滴数量明显减少,成脂标志基因表达受到抑制(P<0.01),而加入外源的FGF1 3 d骨桥蛋白(OPN)表达升高(P<0.05).结论 FGF1能够抑制hBMSCs的成脂分化,并且可能通过促进骨桥蛋白表达而提前hBMSCs的成骨矿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中药临床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按其入院治疗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单纯电刺激组40例,单纯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联合组60例,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中药治疗。治疗3个月后,回访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60例患者经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1.7%,对照组为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有效改善女性慢性盆腔疼痛,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若联合中药治疗则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分布与部分中国人瘢痕疙瘩易发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检测60例瘢痕疙瘩组织和102例非瘢痕体质健康对照血液标本的p53基因第72密码子的基因型分布。结果 瘢痕疙瘩与非瘢痕体质患者血液标本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分布无统计学意义(χ^2=2.910,P=0.233);两组Arg和Pro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882,P=0.348);中、日两国健康人群和瘢痕疙瘩人群的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分布无统计学意义(χ^2=3.942,P=0.139;χ^2=3.260,P=0.196);对于肩背部瘢痕疙瘩,与Pro/Pro基因型相比,Arg/Arg基因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非瘢痕体质患者相比,p53基因codon72部位多态性分布与中国部分人群瘢痕疙瘩发生无明显关系;但与其它基因型比较,Arg/Arg基因型可能对肩背部瘢痕疙瘩的形成具有影响,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调查p53基因codon72的多态性与不同部位瘢痕疙瘩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两种小分子蛋白聚糖(核心蛋白聚糖和光蛋白聚糖)的表达水平,探讨这两种蛋白聚糖与瘢痕疙瘩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PCR(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方法,研究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核心蛋白聚糖和光蛋白聚糖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患者来源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核心蛋白聚糖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较大,最高表达水平是最低表达水平的5.6倍。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的培养成纤维细胞中,核心蛋白聚糖和光蛋白聚糖在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核心蛋白聚糖和光蛋白聚糖在体外培养的单层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无特异性改变,它们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结肠癌细胞HT-29所形成肿瘤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方法 体内实验将裸鼠分为3组:HT-29组、BMSC组、BMSC+HT-29组。分别将相应细胞悬液注射到裸鼠皮下,测量形成肿块体积,7周后取材、称重并HE染色;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检测上皮标志基因E-CADHERIN表达。体外实验将HT-29细胞与BMSC隔离共培养,观察HT-29细胞形态,RT-PCR检测EMT相关基因表达。结果 体内实验中BMSC组未见肿块形成,HT-29+BMSC组形成肿块质量和体积与HT-29组无明显差异,但肿块分化水平较低,E-CADHERIN表达水平较低。体外隔离共培养后HT-29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EMT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亦发生相应改变。结论 HT-29细胞形成肿瘤的分化程度可能与BMSC微环境诱导HT-29细胞发生EMT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