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一站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联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一站式”CEA+OP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常规行冠状动脉及颈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及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术中均先行CEA,再同期行OPCABG。结果 共纳入12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58~69(63.7±3.4)岁。颈动脉狭窄均为单侧重度狭窄,狭窄程度为70%~90%,病变位置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或颈内动脉起始段。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一站式”CEA+OPCABG,术中移植桥血管2~4(2.8±0.6)支,CEA手术时间16~35(25.7±5.6)min。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无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40个月,随访期间动脉桥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内/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47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7(4~9)岁;体质量22(14~38)kg。经心脏超声心动图及心脏造影明确诊断,需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TCPC)手术。结果全组无早期死亡。术后平均肺动脉压16(12~20)mm Hg,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14(7~97)h。主要并发症为顽固性胸腔渗出7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反复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前末梢经皮血氧饱和度85%~96%(92.6%±3.3%),心脏彩超显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压差为0~2 mm Hg。患者随访1~7年,失访3例,1例肠道营养丢失、反复胸膜腔积液,治疗无效,术后4年死亡;4例反复胸腔积液经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者,术后1年内反复发作,长期服用可达龙,目前已经停药28个月,未复发。生存患者心功能Ⅰ~Ⅱ级,活动耐量良好。结论改良的心内/心外管道TCPC兼容了心内隧道、心外管道TCPC两者的优点,手术操作简便,用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生理性矫治,近期、中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右心室Overhaul技术在治疗伴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运用经验,探讨术中操作要点,评估其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至2021年4月间采用右心室Overhaul技术治疗的合并有右心室发育不良的2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8例,其中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15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冷冻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9年06月至2021年06月完成的75例接受同期二尖瓣手术和冷冻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41例,年龄39~77岁。术前二尖瓣病变情况:二尖瓣狭窄1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37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27例。房颤中位病程3(0.75,5)年,其中持续性房颤26例,长程持续性房颤49例。左心房内径(52.29±6.97)mm;左心室射血分数(59.19±9.17)%。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先行冷冻联合射频房颤消融术,再行二尖瓣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心脏瓣膜手术及冷冻联合射频房颤消融术。围术期死亡1例,为二、三尖瓣修复及房颤消融患者,因肺部感染于术后59 d死于呼吸衰竭。出院时,70例(94.6%)维持窦性心律。术后随访12~36(23.0±6.7)个月,失访1例;随访期间发生1例患者死亡,术后1年死于心力衰竭。2例患者置入心脏永久起搏器(1例窦房结功能障碍,1例房室传导阻滞)。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术后第1年累计窦性心律维持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已经证实移植静脉狭窄远期表现为血管的粥样硬化,而血管的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的过程。环氧化酶2则是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酶,其表达程度可能与移植静脉的狭窄相关。 目的:观察环氧化酶2在兔自体移植静脉血管中的表达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组织形态学水平的动物对照实验,于2007-04/2008-0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胸外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2~2.5 kg。 方法:以“cuff”技术建立新西兰大白兔单侧自体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 主要观察指标:在静脉移植后2,8,12 周分别取8只兔,收集移植静脉及对侧颈外静脉作自身对照,以免疫组化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管中环氧化酶2表达的差异。 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正常静脉内膜及中膜薄,由数层细胞排列而成,未见明显环氧化酶2阳性染色。在静脉移植后2,8,12 周,各移植静脉内膜及中膜均明显增厚,出现环氧化酶2强阳性染色。在静脉移植后2,8,12 周,移植静脉中环氧化酶2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静脉(P < 0.01)。 结论:环氧化酶2在动脉化的移植静脉血管中出现明显的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术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资料,年龄2个月~6岁,平均(18.9±7.2)个月;体质量4~21kg,平均(11.3±4.8)kg.先天性心脏病12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5例,马方综合征1例.全组患儿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采用瓣环环缩术、人工瓣环成形术、瓣叶裂缺修补术、后瓣矩形或三角形切除成形术、腱索折叠等个体化的二尖瓣综合成形技术,同期矫治合并的心脏畸形,术中经食管超声(TEE)检查评价成形效果.结果 全组患儿术中TEE示131例无反流或轻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再次行体外循环下二尖瓣成形.术中平均体外循环(80.0±31.1) min,平均主动脉阻断(48.0±17.9) min.早期死亡3例,病死率2.3%,其中2例为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患儿,分别于术后第7天死于心力衰竭,术后第2天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为大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129例成功治愈出院,术后呼吸机辅助(34.4±31.9)h,术后住院(9.0±5.4)天.完整随访122例,时间2~74个月,平均(40.5±8.3)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中度反流7例,重度反流3例,4例患儿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或二尖瓣置换术.本组患儿5年生存率97.7%,免除再手术率92.0%.结论 儿童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应早期行手术治疗,合并其他心脏畸形需同期矫治,手术治疗的早、中期效果满意.术中根据二尖瓣的具体病变情况,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成形方法是成功治疗儿童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四叶瓣畸形对主动脉瓣功能的影响及其外科治疗.方法 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和术中病理诊断主动脉瓣四叶瓣畸形13例.其中4例主动脉瓣的功能基本正常,9例合并主动脉瓣病变:重度关闭不全7例,重度关闭不全伴狭窄2例,合并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2例,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1例.结果 13例患者中4例主动脉瓣功能正常者,继续随访中.9例合并主动脉瓣病变者,均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2例、三尖瓣成形术1例.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及早期死亡,均康复出院.术后平均随访(6.34±5.17)年,心彩超提示主动脉瓣功能良好,无远期死亡.结论 主动脉瓣四叶瓣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超声心动图有助于早期诊断.主动脉瓣功能正常时,可以随访;当合并主动脉瓣功能障碍时,应及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或修复,手术后可获得良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采用带球囊插管行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在再次单纯性三尖瓣微创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对2002年至2012年在我院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再次三尖瓣微创手术治疗心脏术后远期单纯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46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胸部cT显示胸骨后及心包均存在严重粘连。术中行股动脉插管,经右胸前外侧第4肋间切口进胸,经右房上、下切口分别插入上、下腔静脉引流腔静脉,食管超声确定插管的位置,无菌生理盐水注入球囊阻断腔静脉,切开右房行三尖瓣手术。结果46例患者均顺利实施三尖瓣手术,无体外循环意外发生,其中三尖瓣置换术34例,三尖瓣成形术12例。手术时间(161~52)min,建立体外循环时间(55~15)rain,体外循环时间(58~23)min;术后胸液引流量(275~108)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7)do全组患者均成功治愈出院。随访6-120个月,死亡2例,其中1例因肺血管破裂大咯血死亡,另1例死于心力衰竭。三尖瓣置换者无瓣周漏出现;三尖瓣成形者中,1例于术后5年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三尖瓣重度关闭,1例随访为中度关闭不全。结论采用带球囊插管腔内阻断技术阻断上、下腔静脉,可安全、有效、可靠地应用于再次单纯性三尖瓣微创手术,使手术的复杂程度明显简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反流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6年7月至2012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共对98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反流患者施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其中男36例、女62例,手术年龄2个月至80岁。所有房间隔缺损均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直径3~23 mm。其中合并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60例,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28例,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0例。所有患者均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封堵51例,经胸小切口封堵46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封堵1例。术后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封堵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变化情况。结果围术期无死亡,1例手术失败,术后第3 d出现房间隔缺损残余分流;1例于术后第3 d异常出血,再次开胸止血;其余患者恢复顺利。随访84例,随访时间1~64(26.56±21.35)个月。随访期间术后第3 d出现房间隔缺损残余分流患者随访至术后6个月时无明显好转,转为开胸手术。73例(86.90%)三尖瓣反流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10例三尖瓣重度反流改善为轻度反流8例,中度反流1例,1例无改善;26例三尖瓣中度反流改善为无反流6例、轻度反流18例、2例无改善;48例三尖瓣轻度反流改善为无反流40例,8例无明显改善。结论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反流的患者,对三尖瓣的处理可持保守治疗态度,单纯房间隔缺损封堵即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体外循环造成的心肌损伤、肺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兔静脉血管内皮及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改进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新西兰大白兔后腔静脉,拟行内皮细胞培养的静脉,使用RPMI 1640完全培养基直接通过贴块方法培养;拟行平滑肌细胞培养的静脉血管,先将其翻转后置于0.1% Ⅰ型胶原酶中消化去内皮细胞,使用M199完全培养基通过贴块方法 培养.获得的细胞通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方法 鉴定.发现原代培养出的纯化的兔静脉内皮及平滑肌细胞,10~12 d可第1次传代,形态学及免疫组化鉴定来源准确,可连续传代,满足体外实验需要.认为本方法 简单易行,成功率高,且可避免细胞分离纯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