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88年12月至1992年7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43例,其中有17例发生心跳骤停,经抢救心肺复苏成功3例。 1 病例简介 [例1]男性,59岁,于1988年12月16日晨5时起床时,突然出现剧烈胸骨后疼痛,呈压榨性,伴胸闷、气短、大汗。于上午8时来我院就诊。查体:血压9.33/6.66kPa。心率60次,律齐。描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塞,给予常规处理,疼痛缓解。于10时40分患者突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两例慢性持久型房性心动过速,例二口服小剂量乙胺碘呋酮后出现阵发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入院时及病程中曾数次出现阵发性房颤。本文结合文献,对慢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发病机制、心电图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进行了复习。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抢救急性心梗并发休克1例报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院赵军克山县中医院任文举,马家骥笔者采用中西两法结合抢救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休克1例,报告如下。患者王×,男,54岁,工人,于1995年12月31日15点30时急诊入院。主诉突然出现胸部刺痛一小时,...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我科1989年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44例,其中60岁以上19例,合并心律失常39例,心力衰竭8例,心源性休克4例,其它合并症8例,死亡1人,病死率为2.27%。较目前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率10~15%有所下降。作者认为:密切监护、积极防治心律失常、持续静滴硝酸甘油、积极溶栓、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合理安排卧床时间、综合措施治疗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预防恢复期室颤,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右室梗塞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自从Smirk在1949年与1960年报道R落在T上(下称RonT)现象的室性早搏可以引起猝死及以吞Dolara、Lown等发现RonT型室早可以诱发室速室颤以来,这种传统的认识近年来已遇到挑战。好多学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RonT型室早对预告室速与室颤均不敏感,而R落在P上型室早(下称Ronp)引起室速明显高于RonT型者。笔者遇到二例Ronp型室早引起室速,其中一例发生Ronp10次仅三次诱发了室速,其发作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关系密切,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性猝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称为心脏骤停。心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活动均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的表现,心脏骤停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1)心室颤动: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而又不协调的乱颤。心电图上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连续的空颤波。此到在心脏骤停时最为常见,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或严重心肌缺血时,是冠心病摔死的常见原因,其复苏成功率在心脏因停的三种类型中为最高,尤以宝顺坡粗大而快速者为然。(2)电一机械分离;表现为经征而无效的心室自主心律,频率在20~30/min以下,心…  相似文献   
7.
经食道行心房起搏抢救心脏骤停成功一例刘桂琴,马家骥,侯瑞田,朱怡然,俞晓薇患者,女60岁,主因劳力性心悸、气短20年,加重10天入院。查体:T36C,P90次/min,R18次/min,BP27/16kPa,身高165cm,体重89kg,体质肥胖,口...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4例心脏自主心律停止6~86分钟,经抢救心肺脑复苏成功。认为,及早发现及早抢救,正确持久不间断地胸外挤压,心肺脑同时复苏,迅速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口呼吸、气管插管给氧,及早建立静脉通道、避免心腔内注药,及早进行电除颤,在心电监护下进行抢救,合理组织、统一指挥,是心腔脑复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6例左室室壁瘤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脏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对照观察结果,认为急性心肌梗塞后ST段抬高≥2mm持续2个月不恢复者即应考虑左室室壁瘤,心电图检查仍不失为初筛左室室壁瘤的一个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非洛地平(联环尔定)对Ⅰ级、Ⅱ级、Ⅲ级高血压病病人的降压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高血压病病人180例分为Ⅰ级、Ⅱ级、Ⅲ级高血压组,每组60例,每组随机分为A、B两个亚组,每个亚组各30例,两个亚组间病人的年龄、性别相当。Ⅰ级高血压A(ⅠA)组非洛地平2.5mg,每日2次口服;B(ⅠB)组非洛地平5.0mg,每日2次口服。Ⅱ级高血压A(ⅡA)组非洛地平5.0mg,每日2次口服;B(ⅡB)组非洛地平7.5mg,每日2次口服。Ⅲ级高血压A(ⅢA)组非洛地平7.5mg,每日2次口服;B(ⅢB)组非洛地平10.0mg日2次口服。疗程2个月。结果ⅠA组总有效率93.3%,ⅠB组总有效率100.0%,ⅡA组总有效率90.0%,ⅡB组总有效率96.7%,ⅢA组显总有效率83.3%,ⅢB组总有效率90.0%。非洛地平的不良反应轻微,主要有下肢及踝部水肿、头痛、心悸、齿龈轻度增生等。结论非洛地平是治疗高血压尤其是Ⅰ级、Ⅱ级高血压病的理想降压药。在允许剂量内,剂量增加,降压疗效随之增加。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病人多可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