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4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Shy-Drager综合征是一组临床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阳萎、尿频、尿失禁、口齿不清和步态不稳等以植物神经症状为主并可累及运动系统但不产生感觉障碍的广泛变性疾病。本病较少见,国内报道尚不多。本病起病隐匿,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本文总结本院1979—1989年收治的14例患者,以期能对本病的诊断及早期诊断提供帮助。临床资料 1.性别与年龄:男12例,女2例。住院时年龄42~61岁,平均50.6岁。起病时年龄39~55.5岁,平均45.8岁。14例中11例发病于40~49岁之间,另3例分别起病于39岁、55.5岁及56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及心肌酶谱和cTnⅠ的变化。方法对190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轻中型110例,重型80例)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DCG)、心肌酶谱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检测,并有9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分析。结果重型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率(57.5%)与对照组(18.9%)及轻中型脑梗死组(27.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中型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型脑梗死AST、LDH、CK等显著升高,与对照组及轻中型脑梗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K-MB轻度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轻中型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nⅠ水平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型脑梗死HRV各指标明显下降,与轻中型脑梗死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心电图异常、心肌酶升高及心率变异性下降与脑梗死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0TMRA)测定186例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并与121例轻度头昏患者对照.结果:186例CI患者有动脉狭窄164例(88.17%).狭窄动脉分布: ①颅内动脉狭窄率为83.54 %,颈部动脉狭窄率为51.83%.②前循环单一动脉狭窄60/164例(36.59%),其中颅内50例,颈部10例;后循环动脉狭窄38/164例(23.17%),其中颅内21例,颈部17例. ③合并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两条以上动脉狭窄66/164例(40.24%).46~60岁组患者以前循环动脉狭窄为主(54.05%),其中主要为颅内大脑中动脉;〉60岁组前循环动脉狭窄比例相对有所减少(30.08%),而后循环动脉狭窄(26.02%)和多发动脉狭窄(43.90%)明显增加(P〈0.05).结论:46~60岁CI患者动脉狭窄以前循环颅内动脉为主,〉60岁CI患者后循环动脉狭窄和累及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动脉的多发动脉狭窄相对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奥扎格雷和甘露醇联合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8月至2007年5月本院12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奥扎格雷和甘露醇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奥扎格雷和甘露醇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8,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后14 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降低;治疗后90 d,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有效率分别为55%和18.3%(P<0.01),日常生活能力有效率分别为51.7%和16.7%(P<0.01).不增加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奥扎格雷和甘露醇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类型:附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空洞症是脊髓内慢性进行性病变,其主要病因有脊髓先天性发育障碍、外伤、出血、感染及肿瘤等。因脊髓空洞位置、形态及大小的不同。临床表现很不一致。本文接受损解剖部位不同,报告7例脊髓空洞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umanin衍生物([Gly14]-Humanin,HNG)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9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HNG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每组24只。采用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HNG组大鼠术前5d给予HNG(2滋l/kg),生理盐水组与假手术组大鼠予0.9%氯化钠溶液(2ml/kg),均为股静脉注射,1次/d;模型组不作处理。各组大鼠在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脑组织核因子-资Bp65(NF-资Bp65)及干扰素-酌(IFN-酌)水平,原位末端标记染色观察凋亡细胞数及尼氏染色检测健存神经细胞数。结果HNG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NDS分别为1.5(1.0,2.0)分、3.0(2.0,3.0)分、3.0(2.0,3.0)分和0.0(0.0,0.0)分,假手术组NDS低于另外3组,HNG组NDS低于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HNG组、生理盐水组及模型组大鼠的NF-资Bp65水平[(13.48±0.85)、(22.15±0.96)、(22.62±0.64)pg/mg],IFN-酌水平[(5.17±0.67)、(10.83±0.34)、(10.81±0.19)pg/mg]及凋亡细胞的百分率[(48.09±7.62)%、(70.19±8.33)%、(69.02±9.07)%]均较高,不重叠高倍镜视野中尼氏小体的数量[(10.57±0.51)、(5.16±0.56)和(5.65±0.98)个]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NG组大鼠的NDS、NF-资Bp65和IFN-酌水平及细胞凋亡率均低于生理盐水组及模型组,尼氏小体数多于生理盐水组及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NG组大鼠IFN-酌与NF-资Bp65水平呈正相关(r=0.873,P<0.01)。结论[Gly14]-Humanin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局部炎症反应、减少细胞的凋亡,从而减轻临床神经功能的缺损。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脑组织NF-κBp65的释放,进一步减少IFN-γ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期脑桥梗死加重的影响因素.方法 40例起病48小时内入院的脑桥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1周内NIHSS评分分为加重组和稳定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血压、心脏病史、空腹血糖、吸烟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和LDL-C等危险因素的差异和起病3周后改良Rankin评分的差异.结果 稳定组26例患者中男16例,有吸烟史8例,高血压23例,平均年龄(69.53±11.02)岁,平均LDL-C(2.93±0.80)mmol/L,入院时的平均NIHSS评分(3.23±2.08)分.加重组14例患者中男2例,有吸烟史2例,高血压12例,平均年龄(72.43±9.14)岁,平均LDL-C(3.34±0.90)mmol/L,入院时平均NIHSS评分(4.64±2.3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组空腹血糖增高5例,而加重组空腹血糖增高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病后3周的改良Rankin评分稳定组0分5例,1分8例,2分7例,3分4例,4分2例;加重组1分1例,2分1例,3分2例,4分9例,5分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空腹血糖增高与脑桥梗死急性期进展可能有关,急性期有进展的脑桥梗死患者起病3周后的残疾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表面凝血酶敏感蛋白 (TSP)、CD3 6表达改变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10 9例脑缺血患者发病 48h内血小板TSP和CD3 6。结果 :(1)脑血栓形成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TSP明显较健康对照组增高。脑血栓形成者CD3 6增高。 (2 )TSP与不包括脑栓塞的脑梗死容积呈正相关 ,TSP与CD3 6、CD62p呈正相关。结论 :TSP可作为血小板活化指标 ,在脑血栓形成和腔隙性脑梗死中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ICAM—1,VCAM—1,CD62p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血管粘附分子(VCAM-1)和血小板P选择素(CD62p)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21例缺血患者发病48小时内ICAM-1、VCAM-1、CD62p的改变。结果 (1)各种急性脑缺血患者ICAM-1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脑血全形成和腔隙性脑梗死CD62p升高,P〈0.05;脑血栓形成VCA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222例腔隙性脑梗死和22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结果 2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12例(50.45%),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6.67%、21.43%和60.12%。112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38例(33.93%)和多发动脉狭窄74例(66.07%)。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59.82%,2级狭窄30.36%,3级及以上狭窄9.82%。228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91例(83.77%),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42.86%、80.77%和86.39%。191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83例(43.46%)和多发动脉狭窄108例(56.54%)。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34.56%,2级狭窄41.36%,3级及以上狭窄24.08%。两组30~44岁患者中以前循环单发颅内动脉狭窄为主,≥60岁组中以多发动脉狭窄多见,后循环动脉狭窄相对多见。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以颅内动脉1级狭窄为主,而脑血栓形成以2级以上狭窄为主。两组≥60岁患者随年龄增长多发动脉狭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