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6 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 11例正常膀胱组织PCNA的表达。结果 :PCNA在膀胱癌及正常膀胱组织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随着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升高 ,PCNA阳性表达上升 ,Ⅰ级、Ⅱ级与Ⅲ级比较 ,PCNA的阳性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T2 ~T4 期PCNA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Tis~T1期 (P <0 .0 0 5 ) ;术后 5年内无复发组PCNA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术后 5年内复发组 (P <0 .0 0 5 )。结论 :PCNA可作为膀胱癌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可指导临床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顺行取栓与逆行取栓在猪腋静脉急性血栓形成对于其瓣膜功能和静脉壁形态的影响。方法:分别结扎猪的腋静脉的近远端,于结扎段内注入凝血酶原,放置6h使形成血栓。随机分配为顺行取栓和逆行取栓组,对血栓段进行取栓。取栓后24h行取栓静脉插管逆行造影以评估瓣膜功能;切取此段静脉作CD8^+细胞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以对比血管内膜及平滑肌的损伤程度。结果:逆行与顺行取栓在所有的例数中都成功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性特征,探讨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 用长片段PCR扩增4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织线粒体DNA,并以此为模板,PCR扩增其控制区D-loop区微卫星位点(C)n序列和(CA)n序列,运用PCR-SSCP方法检测PCR产物微卫星不稳定情况,分析线粒体微卫星不稳定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相互关系.[结果] 4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mtMSI检出率为32.6%(15/46),其中13例于D-loop区(C)n序列检出MSI,5例于D-loop区(CA)m序列检出MSI,于(C)n和(CA)n序列同时检出者3例m正常组织中未检出mtMSI,mtMSI与临床病理参数无关.[结论] 线粒体DNA D-loopK(C)n序列微卫星不稳定性在食管鳞癌中是存在的,可能是食管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并可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研究P^53和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法测定93例原发性乳腺癌中P^53和C—erbB-2表达情况。结果 P^53和C—erbB-2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9%(52/93)和40.9%(38/93),其阳性表达率随着临床分期增加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和C-erbB-2共同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53、C—erbB-2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有效指标,联合检测P^53和C—erbB-2可指导临床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抑癌基因p53在不同地区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中国食管癌高,低发区p53蛋白的积聚,燕对p53蛋白积聚与肿瘤细胞增殖及临床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高发区(河南)43例食管癌和低发区(广东)40例食管癌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p53蛋白阳性率分别是60.5%(河南)和57.5%(广东)。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53蛋白表达无论在高,低发区均与PCNA的表达密切相关(P<0.001)。结论:食管癌不同的高,低发区中p53蛋白的各聚是类同的。大多数p53蛋白积聚的肿瘤细胞是处于细胞增殖周期内,可能成为食管癌恶性程度的指标之一,将为临床分析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建设病理学诊断实验技术教学课程的必要性,提出了医学检验专业病理学诊断技术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措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使学生真正学到了所需知识,正确与临床结合,为临床服务,胜任临床检验工作,成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ngiomatoid fibrous histiocytoma,AF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AF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学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7~63岁;主要表现为皮下或真皮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2例位于腹股沟区,1例位于前臂。眼观:灰白色结节,长径1.0~2.0 cm,切面呈灰白色,局灶点状灰红色,囊实性。镜检:增生的组织细胞样细胞、肌样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呈多结节状生长,3例均可见假血管样腔隙,2例有较厚的纤维性假包膜及周围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表型:CD68、vimentin及SMA均阳性,2例CD99、EMA阳性,CD34、desmin、CK、CD45、S-100及HMB-45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0~15%。分子病理:FISH法检测t(22q12)(EWSR1)阳性。结论 AFH属于较为少见的中间型(偶有转移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生的位置较表浅,临床特征不明显,常被误诊为血管瘤或血肿。病理形态学特征为该病的主要诊断依据,免疫组化标记及分子检测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以局部适当扩大切除为主,术后密切随访,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作为县域医共体的“升级版”,进一步夯实了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联系紧密的分工协作机制,为打造更加成熟定型的县域分级诊疗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府责任更加清晰。基本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政府办医新体制。通过制定外部治理综合监管清单,进一步转变监管模式、创新监管举措,从单一医疗机构监管转变为对整个医共体监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肺鳞状细胞癌(LSCC)中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ohibin-1)和结肠癌转移相关蛋白-1(MACC1)蛋白的表达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它们与LS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方法检测160例LSCC和80例正常肺组织中vasohibin-1和MACC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LSCC组织中,vasohibin-1和MACC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9.4%和57.5%;对照组中,vasohibin-1和MACC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1.3%和8.8%,其表达差异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ohibin-1和MACC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在LSCC患者肿瘤组织的不同分化程度之间、淋巴结转移与否之间以及TNM不同分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asohibin-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与MACC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在LSCC中vasohibin-1和MACC1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术后总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其阴性组患者,log-rank分析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vasohibin-1和MACC1蛋白的阳性表达及TNM分期是影响LS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 异常表达的vasohibin-1和MACC1可能参与了LSCC的发展,并促进其浸润和转移;在LSCC患者中联合检测vasohibin-1和MACC1蛋白的表达对预测其发展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搜集相关资料研究直肠腺癌中血管生成拟态(VM)是否存在及其相关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176例直肠腺癌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利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的方法,观察其中是否存在VM,将其分成阳性和阴性2组,分析VM的存在是否与相关临床病理指标之间有关。结果176例组织标本中35例VM为阳性,阳性率为19.89%,不同性别、年龄组及肿瘤的长径间VM的形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低分化组、伴有血管、神经侵犯组、伴有淋巴结转移组的VM阳性率显著较高(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VM的阳性表达率越高,病人的生存时间越短(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比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人生存时间短(P<0.01);有血管、神经侵犯的病人比无血管、神经侵犯的病人生存时间短(P<0.05)。结论VM存在于直肠腺癌中,且VM的形成对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