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3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建立鼠巨细胞病毒(MCMV)感染C57BL/6小鼠急性肝炎模型并对其感染特点进行分析及鉴定。方法:将24 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n =12)及病毒感染组(n =12),病毒感染组腹腔注射1.0×106 PFU(200 μL)MCMV悬液,阴性对照组注射等体积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悬液。于感染后第3天和第7天取外周血分离血清检测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同时进行肝组织病毒分离、组织病理学及MCMV IE和M55基因、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检测。结果:病毒感染组肝组织匀浆病毒分离均为阳性,肝炎发生率为100%。在感染后第3天即发生肝炎病理改变,病毒感染组血清ALT及AST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病毒感染组肝脏HE染色第3天可见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及肝脏点灶状坏死,持续至第7天,Ishak评分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在感染后第3天病毒感染组肝组织内可检测到MCMV IE及M55基因,且在感染后第7天仍可测得IE基因;感染后第3天及第7天病毒感染组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及IL-1β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 结论:成功建立MCMV感染C57BL/6小鼠急性动物肝炎模型,其感染表现主要集中在急性感染前期。  相似文献   
2.
陈克  徐芳  陈益平 《河北医学》2002,8(5):455-456
自 2 0 0 1年我科在小儿急性普通型细菌性痢疾患儿应用头孢呋辛治疗共 4 6例 ,在治疗过程中 ,发现有16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 ,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发生蛋白尿的 16例患儿中 ,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5个月至 10岁。头孢呋辛常规用药剂量、浓度、方式 :3个月以上的患儿用 5 0~ 10 0mg/kg .d ,0 .2 5g至少用 2 .0ml无菌注射用水溶解 ,也可加入静脉输注管内滴注 ,分 3~ 4次给药 ,4 6例患儿使用头孢呋辛的剂量、浓度、方式均符合要求。发生蛋白尿的 16例患儿其尿液肉眼无明显改变 ,蛋白尿出现在用药后1~…  相似文献   
3.
EB病毒肝炎肝组织活检电镜检查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 ,女 ,4岁 ,因发热 7天于 2 0 0 0年 7月 5日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入院。体检 :颈部有数颗直径 1.5cm大小的淋巴结 ,活动 ,无压痛 ,腹软肝肋下 4.0cm剑突下 6 .0cm ,脾肋下未及。辅检 :血常规示白细胞 (WBC) 2 8.7× 10 9/L ,淋巴细胞0 .34,中性粒细胞 0 .2 6 ,异淋 0 .36。肝功能 :ALT/AST :2 0 3/10 9U/L ,总胆红素 19.0 μmol/L ,直接胆红素 13.3μmol/L ,血沉(ESR) 74mm/h ,IgG 2 330mg/dL、IgA394mg/dL、IgM2 92mg/dL ,TORCH(- ) ,肥达氏反应 (WidalTest) (…  相似文献   
4.
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在婴儿肝病诊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在婴儿肝病中的意义。方法婴儿肝病60例分别为母乳性黄疸、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及先天性胆道畸形患儿,选择20例正常婴儿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TBA、CHE水平。并对CMV性肝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自身对照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母乳性黄疸、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及先天性胆道畸形各组TBA分别为(6.47±3.25)、(8.71±1.79)、(45.86±40.85)(、119.50±31.73)μmol/L;CHE分别为(11295.50±1731.91)、(10762.89±1237.30)、(9771.32±860.27)(、7967.304±31.58)U/L。其中CMV性肝炎及先天性胆道畸形两组TBA、CHE在与各组两两比较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先天性胆道畸形组改变最明显;CMV性肝炎急性期和恢复期TBA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0.01),淤胆型患儿CHE恢复期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婴儿肝病诊治中,检测TBA、CHE有助于及早对病因、病情、预后作出判断和估计。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肝素与大鼠肝星状细胞(HSC)作用后瘦素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实验分组:肝素Ⅰ(10μg/mL)、Ⅱ(100μg/mL)、Ⅲ(1000μg/mL)组,加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均培养48h。培养终止后吸取上清液-20℃冰冻保存,ELISA法检测其上清液瘦素与TGFβ1水平,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肝素Ⅱ、Ⅲ组HSC培养上清液瘦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肝素各组TGFβ1水平和平均吸光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鼠HSC在肝素作用下瘦素与TGFβ11分泌均受到抑制,且星状细胞的增殖减少。  相似文献   
6.
早在1876年德国学者Kupffer即报道肝窦的内皮细胞近血流侧存在枯否细胞,而在肝窦的内皮细胞近肝细胞的一侧即狄氏(Disse)腔有星状或纺锤状细胞,其功能不明,当时命名为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 cell,HSC),又称贮脂细胞(fat-storing cell,FSC),lipocyte或Ito细胞,是在肝纤维化时及正常情况下肝脏中细胞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主要来源细胞,HSC的活化、增殖及胶原产生的增加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本文就HSC的分离、生物学特性、以及与肝纤维化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9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就诊顺序奇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对照组4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布洛芬胶囊治疗,对比两组的治愈率、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安全有效,能明显减轻患者神经性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8.
陈华  石海矾  陈益平 《中国药师》2009,12(6):800-801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与细菌性肠炎患儿体内锌元素的变化及锌制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10月~2008年10月的387例急性病毒性肠炎与t54例细菌性肠炎患儿,在急性期与恢复期分别规定血清锌含量。其中随机抽取病毒性肠炎163例、细菌性肠炎98例为补锌治疗组,余为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患儿均给予蒙脱石散剂及补液等常规治疗,病毒性肠炎给予利巴韦林,细菌性肠炎给予头孢哌酮;补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甘草锌15rag·kg·d^-1连续7d;同时选择100例正常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分组比较。结果:急性病毒性与细菌性肠炎患儿血清锌含量下降,其中病毒性肠炎患儿血锌水平明显低于本地区同龄健康儿童(P〈0.05)。病毒性肠炎补锌治疗组总有效率82.20%,常规治疗组为70.98%,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病毒性肠炎惠儿血清锌水平明显降低,在腹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佐以补锌治疗对提高肠炎的疗效有艮好的作用,而细菌性肠炎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429例儿童麻疹并发肺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疹是儿童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对儿童健康危害较大,肺炎是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患儿死亡。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7年确诊为麻疹合并肺炎的0~14岁儿童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总结临床诊治和预防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检测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 14 bp插入/缺失多态性及血浆可溶性HLA-G(sHLA-G)水平,探讨其与儿童EBV感染IM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CR-PAGE)技术,对102例EBV感染IM患儿及165例正常对照儿童进行了HLA-G 14 bp插入/缺失多态性检测;采用ELISA检测了51例EBV感染IM患儿及146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浆sHLA-G水平.结果 EBV感染IM组与正常对照组HLA-G 14 bp插入/缺失基因型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42,P=0.034),两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6.672,P=0.01);EBV感染IM组血浆sHLA-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472,P<0.01),EBV感染IM组不同基因型间血浆sHL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09,P=0.048),14 bp+/+基因型组血浆sHLA-G水平明显低于另两组基因型(Z=-2.376,P=0.018).结论 HLA-G 14 bp插入/缺失基因型多态性与儿童EBV感染IM的发生有关,携带14 bp-/-基因型或缺失14 bp等位基因的儿童可能更易发生EBV感染.血浆sHLA-G水平可作为EBV感染IM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