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抗凝治疗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老年患者并发出血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采用抗凝溶栓法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2 0例 ,其中 2例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发出血 ,现报告如下。例 1,男 ,78岁。因左下肢红肿疼痛 ,不能行走11天入院。入院前曾静脉注尿激酶、丹参注射剂(用法不详 ) ,无效 ,故转入我科治疗。血管超声检查示 :左侧股静脉内血栓形成 ,部分堵塞。确诊为“左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辅助检查 :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象 :PT :13 2s ,APTT :2 3 8s ,Fbg :2 .2 91g/L ,TT :15.5s。治疗经过 :静点脉栓通每日 12 0 0mg ,连用12日 ;改为 180 0mg ,连用 9日 ,同时口服潘生丁2 5mg ,…  相似文献   
2.
醋酸铅对小鼠免疫细胞增殖和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铅负荷对小鼠淋巴细胞DNA损伤及免疫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亚慢性铅染毒4周、10周的雄性小鼠80只,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噻唑蓝(MTT)颜色反应及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检测胸腺、脾淋巴细胞DNA损伤,细胞增殖及胸腺、脾中铅含量。结果1.5、3.0、6.0g/L醋酸铅染毒4周均可导致小鼠胸腺、脾淋巴细胞DNA不同程度损伤,DNA迁移长度[胸腺(26.12±1.71)、(30.49±1.70)、(32.61±1.08)μm,脾(28.32±1.52)、(32.45±1.24)、(48.12±1.61)μm]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50±1.07)、(19.86±1.8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浓度染毒10周的小鼠胸腺、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功能增强,高剂量组胸腺脏器系数[(1.72±0.21)mg/g]及中、高剂量组脾脏器系数[分别为(6.66±0.06)、(7.18±0.10)mg/g]与对照组[分别为(1.21±0.17)、(3.82±0.05)mg/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胸腺、脾中铅含量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铅可致免疫细胞DNA单链断裂,淋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3.
检测腹水G-CSF、PCT对肝硬化腹膜炎患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腹水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G-CSF,免疫发光法测定PCT。结果32例SBP怠者血清和腹水G-CSF、PCT水平明显高于24例漏出性腹水患者(P〈0.01)。SBP患者腹水中的G-CSF、PCT水平明显高于血清中的水平。随着感染的控制,腹水中G-CSF、PCT水平连渐下降(P〈0.05)。结论腹水G-CSF和PCT的检测有助于对SBP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4.
介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与转归,为防控乙型肝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暴发性肝衰竭小鼠肾脏I型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D-氨基半乳糖和内毒素联合腹腔注射制备暴发性肝衰竭小鼠动物模型。动物随机分为4组,即等渗盐水对照组、LPS对照组、D-氨基半乳糖对照组、暴发性肝衰竭组(2、6、9 h)。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及RT-PCR技术检测暴发性肝衰竭进程中,小鼠肾脏IP3R蛋白质的定位、表达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Ⅰ型IP3R主要分布于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胞浆内。在暴发性肝衰竭组小鼠,6 h时I型IP3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开始增加,9 h时更为明显(6 h:x^2=7.11,P〈0.01,9 h: x^2=9.15,P〈0.01)。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一致,6 h时开始增加(t=3.16,P〈0.05),9 h达到最高值(t=5.43,P〈0.01),与等渗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 PCR结果显示暴发性肝衰竭小鼠2 h时I型IP3R mRNA即开始增加,6 h时达到最高值,9 h时有所恢复,但与等渗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 h:t=2.47,P〈0.05,6 h:t=4.42,P〈0.01,9 h:t=2.16,P〈0.05)。结论 在暴发性肝衰竭进程中,肾脏I型1,4,5-三磷酸肌醇受体表达增强,其mRNA也呈上调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方法针对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如课程设置因受制于理论课而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各学科实验课程设置交叉重复等问题,对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系统改革,通过实践对教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创建了整合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基础性、综合设计性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实现了实验课程模块化、实验教学内容系列化、实验项目层次化、实验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评价制度化等模块化管理。结论新的教学体系通过实践取得的明显效果,对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具有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急性妊娠脂肪肝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浆置换(PE)联合血浆灌流(PP)在急性妊娠脂肪肝治疗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将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传染科2000—2005年21例妊娠急性脂肪肝住院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9例)予内科保守治疗,治疗组(12例)在内科保守治疗的同时,应用PE联合PP。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前及治疗4周、6周后的肝、肾功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变化,以及PE联合PP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10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肝、肾功能指标明显好转,有效率为83.33%,与对照组(33.3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无一例因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结论PE联合PP治疗急性妊娠脂肪肝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在病程早期连续应用能有效地阻止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患者好发胆结石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闻颖  崔巍  刘沛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1):1986-1987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好发胆结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369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均进行腹部B超检查确定有无胆结石存在并测定门静脉内径及胆囊壁厚度,抽血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同时根据血中胆红素、清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腹腔积液和肝性脑病的有无进行Child-pugh分级.结果 Child-pughB级 C级肝硬化患者胆结石检出率为52.41%,child-pugh A级患者检出率为22.5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内毒素血症患者胆结石检出率为46.10%,低内毒素血症患者检出率为31.6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门静脉内径≥13mm的患者胆结石检出率为45.75%.门静脉内径<13mm的患者检出率为31.9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囊壁厚度≥4mm的患者胆结石检出率为42.01%,胆囊壁厚度<4mm的患者检出率为32.6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功能失代偿、内毒素血症、门静脉内径较宽和胆囊壁较厚是肝硬化好发胆石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董孟林  王庆玲  闻颖 《护理研究》2008,22(3):819-820
自1910年勇敢的瑞典内科教授Jacobaeus第1次成功地完成了胸腔镜手术以后,1992年我国也成功地完成了第1例胸腔镜手术。胸腔镜手术作为新型的外科技术,在短短的几年内发展极为迅速。它以对病人创伤小、疼痛轻、瘢痕小、手术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迅速被医生和病人接受。我院于1999年引进了胸腔镜设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损伤与大动脉炎活动性的关系,以及在大动脉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大动脉炎患者60例,其中活动期40例,非活动期20例,同时选择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放免法测定大动脉炎患者血浆内皮素-1 (endothelin-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并检测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 ,CEC)水平.结果 大动脉炎活动期患者血浆VEGF、ET-1、AngⅡ和CEC显著高于非活动期患者(P<0 05),非活动期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5).结论 大动脉炎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的损害,VEGF、ET-1、AngⅡ和CEC参与了TA血管损害的进程,其水平及数量可作为评价大动脉炎活动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