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时下腔静脉管径及呼吸变异指数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取8只幼年猪,颈内静脉推注大肠杆菌内毒素(LPS,100tμg/kg)制作脓毒症休克模型,出模后予生理盐水进行液体复苏.分别在动物模型制作前、休克时、液体复苏1h及6h时点超声探测下腔静脉最大径(IVCmax)、最小径(IVCmin)并计算呼吸变异指数(IVCrvi),同时记录PiCCO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胸廓内血容量(ITBV)、全心舒张末容积(GEDV)、每搏输出量变异指数(SVV)和心脏指数(CI).采LSD-t检验比较液体复苏前后IVCmax、IVCmin、IVCrvi及PiCCO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了解IVCmax、IVCmin及IVCrvi与PiCCO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液体复苏1 h IVCmax、IVC min、GEDV、ITBV及CI均显著大于休克时(P<0.01),SVV及IVCrvi均显著小于休克时(P<0.01);液体复苏6 h IVCmax、IWCmin、GEDV、ITBV及CI均显著大于休克时(P<0.01)及液体复苏1h(P<0.01),SVV及IVCrvi均显著小于休克时(P<0.01)及液体复苏1 h(P<0.01).IVCmax与SVV有相关性(P =0.024),与GEDV、ITBV及CI无相关性;IVCmin与SVV、GEDV、ITBV及CI均有相关性(分别P=0.009、P=0.003、P=0.001和P=0.015);IVCrvi与SVV、GEDV、ITBV及CI均有相关性(分别P=0.007、P<0.01、P<0.01和P<0.01).结论 下腔静脉管径及呼吸变异指数与PiCC0血流动力学指标具有相关性,可以为临床医师快速评估血容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51岁。因"皮肤色素沉着1年余,双下肢无力20余天,水肿10余天"入院。患者1年来出现皮肤色素沉着。20余天前出现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入院时已不能行走。10余天前出现周身水肿,曾于当地医院查甲状腺功能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多次查血沉正常;尿常规、肝肾功能、肌酶均正常。予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影响重症肺炎大鼠的炎症反应程度。方法100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组:其中20只sD为对照组,另80只sD大鼠建立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大鼠模型,其中20只为模型组,另60只以不同浓度的青蒿琥酯(20,40,80mk/kg)处理大鼠,5天后观察大鼠组织病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表达、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炎性细胞浸润等指标变化。结果青蒿琥酯治疗后显著减弱重症肺炎大鼠的炎症严重程度,包括髓过氧化物酶活性[重症肺炎组:(17.5±1.5);治疗组:(7.5±2.0)]和炎性细胞浸润的减少(重症肺炎组:27×10^6;治疗组:12.5×10^6)。青蒿琥酯治疗也显著减少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IL—1重症肺炎组:(1100±50)pg/mL;治疗组:(400±60)pg/mL;IL-6重症肺炎组:(700±30)pg/mL;治疗组:(200±40)pg/mL;IL-10重症肺炎组:(500±70)pg/mL;治疗组:(200±40)pg/mL;TNF—α重症肺炎组:(500±80)pg/mL;治疗组:(150±50)pg/mL]。此外,青蒿琥酯能抑制MIF的表达和产生,从而抑制由MIF介导的炎症反应。结论青蒿琥酯通过抑制MIF介导的炎症反应,对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大鼠具有保护作用,这为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大鼠中新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对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患者病情评价和治疗预后的价值. 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5月,在本院急诊抢救室治疗的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患者在入院当天进行治疗前APACHE Ⅱ评分,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两组APACHEⅡ评分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40例患者入选,死亡10例,存活30例,病死率为2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血钠、血渗透压、血肌酐和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1.53,P>0.05).入院当天治疗前死亡组APACHE Ⅱ评分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分别为(30.1±5.4)分和(22.9±3.9)分(Z=-4.08,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当天治疗前APACHEⅡ分值是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性别、血糖、有效血渗透压、血肌酐和血红蛋白不是死亡危险因素. 结论 APACHEⅡ评分有助于评价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UTI)与1,6二磷酸果糖(FD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探讨乌司他丁(UTI)联合FD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纯种白兔随机分为四组(n=6):对照组、UTI保护组、FDP保护组及UTI+FDP保护组。四管闭塞法制成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缺血再灌注即刻给予生理盐水、UTI(10μ/kg)、FDP(200mg/kg)及UTI+FDP。再灌注后30min、3h、6h静脉血测丙二醛(MDA)和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MDA和GSH—Px值显示对照组与UTI、FDP、及UTI+FDP组比较各组P〈0.05。UTI与UTI+FDP组比较,各点P值均小于0.05;FDP与UTI+FDP组比较,30min P〉0.05,3h后P〈0,01。结论UTI联合FD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与单独应用差异明显。表明UTI及FD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二者合用较单独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经胸心脏超声(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在疑诊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收集有关TTE诊断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性试验,检索时限截至2015年12月.由2位评价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分析,并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和Q*指数.结果 最终纳入9个研究,共1 631例患者.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95%,阳性似然比为11.99,阴性似然比为0.22,诊断比值比为74.25,SROC曲线下面积为0.940 7,Q*指数为0.878 3.结论 TTE作为单独检查方法对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初筛价值.但其敏感性受多因素影响,临床上尚需联合其他诊断指标,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80岁.主因“发现血糖升高4年,四肢麻木刺痛3个月”于2011年11月就诊于我院内分泌科.患者4年前诊为“2型糖尿病”,予格列喹酮控制血糖;半年前因血糖控制不佳,调整降糖方案为二甲双胍250mg Qd+格列喹酮30mg Qd,此后空腹血糖控制在6mmol/L.4个月前患者曾出现一过性双下肢对称性可凹性浮肿,自行好转.3个月前出现四肢远端对称性麻木、刺痛,进行性加重,曾口服甲钴胺,效果不佳.2个半月前曾出现一过性双下肢紫癜样皮疹,1个半月前皮疹完全消退.患者病程中无肉眼血尿、少尿、盗汗、午后低热、咳嗽、咯血、恶心、呕吐、关节痛等表现,近半年来患者体重下降5kg.既往、个人及家族史:10年前曾患脑梗塞;无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及有毒物质接触史;吸烟60年,10支/d,不饮酒.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1例以甲状旁腺危象为首要临床表现,病理确诊为甲状旁腺癌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报道,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罕见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1例首诊为甲状旁腺危象,最终确诊为甲状旁腺癌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对该病的诊治思路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患者,女,70岁,以意识障碍、严重高血钙、甲状旁腺激素(PTH)异常升高、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下肢静脉血栓为首要临床表现就诊,通过抗感染、鲑降钙素、地舒单抗、抗凝等治疗后,病情曾一度好转,随后再次出现恶化。通过二次评估,采取升级抗感染、盐酸西那卡塞片治疗高钙血症、扩容等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好转,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最终通过术后大体病理标本,确诊为甲状旁腺癌。结论 甲状腺周围结节、血钙> 3.5 mmol/L,PTH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均提示甲状旁腺癌可能。颈部超声与99mTc-MIBI两者相结合,可提高检测率。内科保守治疗虽然可以缓解临床症状,但手术仍是治疗的关键。扩大切缘对肿瘤的清除可能获益,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此病复发率高,长期跟踪随访、及时治疗可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10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预后,并探讨其误诊原因.方法对10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黏膜型EG患者常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可有腹泻.肌层型以肠梗阻为主要表现,可有腹痛、便闭.浆膜型以腹痛、腹胀、腹水为主要症状,可伴恶心、呕吐、低热等.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0.425±0.215,0306±0.025),以成熟型为主,其变化随症状的有无而增减.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正常,IgG可下降.腹水为渗出液,可见嗜酸细胞.内镜表现多为黏膜片状糜烂和水肿,以胃窦、十二指肠和回盲部明显,活检可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激素治疗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病情可有反复,但预后良好.结论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嗜酸细胞、腹水嗜酸细胞,尤其是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余锋  闫圣涛 《中国急救医学》2017,(11):1062-1063
在杀鼠剂中毒中,抗凝血杀鼠剂中毒临床最为常见。国内报道显示,每年约有10万人发生急性中毒,其中急性杀鼠剂中毒就有5—7万人。虽然目前毒物检测等诊断技术不断提高,但误诊率仍较高。本文报道1例非典型的混合性杀鼠剂中毒的病例,以期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