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2.
脾肿大判断的金指标是脾脏的重量,正常成人的脾脏50~250g,随着年龄的增长趋于减轻。但这种方法仅限于脾切除术后及尸检的患者,因此临床实用性不强。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23岁.因"间断双腿酸痛17年,低热半月"于2011年3月入院.患者自5岁起间断出现双腿酸痛,2009年体检行B超检查提示脾肿大(具体不详),继之出现髋关节、腰骶部疼痛;未行特殊治疗.半月前出现低热,伴胸痛、干咳.无遗传病及传染病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7.5℃,消瘦,中度贫血貌,左下侧胸壁可闻及胸膜摩擦音,肝脏肋下3cm,脾脏肋下6 cm,质硬.腰椎压痛、叩击痛.双下肢肌力4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1例血汗症患者的病理机制及其诊治.方法 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各种凝血因子活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出血时间与血小板聚集.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性渗出物,对渗血的局部皮肤进行活检.结果 出血性渗出物中含有各种血细胞;病理检查显示汗腺结构正常,无血液成分.患者经心得安治疗后基本痊愈.结论 血汗症的渗出液是血液与汗样液体,而不是与汗液的混合物.血管交感神经功能失调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β-受体阻滞剂可成为该病新的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马内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内菲青霉菌(penieillium mamefei,PM)引起的一种罕见真菌病,1956年Capponi等最早从越南的中华竹鼠(Rhizomys seneisis)的肝脏中分离出,1973年Disalvo等在美国报道首例人类自然感染的本病,1984年国内广西最先报道本病,以后相继在泰国和我国香港、湖南及欧洲等地报告本病.  相似文献   
6.
获得性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生素K缺乏或利用障碍会导致活性因子Ⅱ、Ⅶ、Ⅸ和X减少,代之合成无γ-羧基化的异常维生素K依赖因子,称之为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诱导的蛋白(PIVKA)[1-2].这种蛋白缺乏Ca2+的结合位点,不能通过Ca2+与磷脂表面结合,因而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自发性全身出血.非婴幼儿获得性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临床并不少见,近4年来我院收治了42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hepatitis-associated aplastic anemia,HAA)是指在肝炎发生后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A)。该病发病急骤,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引起肝炎的病因尚不明确,我国为病毒性肝炎大国,国内报道的HAA也以病毒性肝炎居多。而血清学病毒标志物阴性的HAA研究较少,为提高该病认识,我们对近年来收治的血清学病毒标志物阴性的HAA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获得性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的治疗方法,防止病情复发。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确诊的获得性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先接受维生素K1静滴3—14d,临床出血停止、复查凝血象正常后改用大剂量维生素K4口服序贯治疗(序贯治疗组),观察其临床出血表现、疗效及安全性,并比较此前本院收治的16例本病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常规治疗组)的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中21例患者病因不明,10例为杀鼠药中毒,序贯治疗组发病时血小板计数为(224.8±73.42)×10^9/L、凝血酶时间(TT)为(16.32±0.62)s、纤维蛋白原(Fg)为(3.54±0.64)g/L,与治疗后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序贯治疗组随访1—15(中位数8)个月,无一例患者复发,而常规治疗组中6例患者复发,复发率高达37.5%,两组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大剂量维生素K序贯治疗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血栓现象。结论大剂量维生素K序贯治疗本病安全、经济、高效,患者无复发、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 患者女,60岁.主因"发现血细胞增多13年,反复发热2个月"人院.患者自诉13年前因乏力、头晕、盗汗就诊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具体不详),当地医院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予"羟基脲片"口服,血象恢复正常,控制良好.2010年9月患者再次出现头晕、乏力,就诊苏州某医院复查血常规:WBC 31 × 109/L、HB 131g/L、PLT 508×109/L,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继续给予"羟基脲片"口服,血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环孢素A(CyA)在难治/复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36例难治/复发ITP患者接受3~5mg/(kg·d)的CyA治疗并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10个月,完全反应(CR) 13例(36.1%),有效(R)15例(41.7%),无效(NR)8例(22.2%),总有效率为77.8%.复发与难治两组疗效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83).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头痛、血压升高及肝功能受损,多数患者能较好耐受.结论 低剂量的CyA治疗ITP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挽救性治疗方法,严重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