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3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质性肺炎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琦  郭美南 《医学综述》2001,7(5):300-301
间质性肺疾病 (ILD)是一组以肺间质弥漫性渗出、浸润和(或 )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的疾病[1 ] ,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 病理实体的总称。从异质角度的分类看 ,ILD病理组织可呈肺泡炎、血管炎、肉芽肿、组织细胞或类淋巴细胞增殖。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IPF)为肺泡炎。 1975年Liebow首次将IPF分为 5类[2 ] ,即普通型 (usualinterstitialpneumonia ,UIP)、脱屑型 (desquamativeint…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夜间哮喘患者通气功能的昼夜节律,并探讨炎症介质白三烯与夜间哮喘的关系。方法:于4、8、16、22时测定哮喘夜间发作组(n=20)、哮喘非夜间发作组(n=22)和健康对照组(n=20)的用力呼气流速峰值(PEF)、1s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呼吸驱动指标口腔阻断压(P0.1);同时动态监测尿液中白三烯E4(LTE4)浓度。结果:哮喘夜间发作组PEF、FEV1%于16时达峰值,凌晨4时降到低谷;且其夜间PEF、FEV1%的降低与P0.1的升高呈显著负相关(P<0.01)。哮喘夜间发作组LTE4浓度(pg/mgcreatinine)21:01~次日9:00段(324.22±222.51)显著高于哮喘非夜间发作组(194.95±76.52)及健康对照组(201.11±68.57)(P均<0.05);且哮喘夜间发作组21:01~次日9:00段显著高于9:01~15:00段(P<0.01)。结论:夜间哮喘患者通气功能具有昼夜节律;白三烯多肽的昼夜变化与夜间哮喘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李群  王彦  曹洁  周宁  王杰  郭美南 《天津医药》2015,(1):109-112
重叠综合征治疗的重点在于2种疾病中每个疾病治疗效果最大化,其客观目标包括纠正患者的睡眠片段化、降低住院率与病死率,主观目标在于改善患者机体功能、睡眠及生活质量。目前重叠综合征患者主要依靠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维持通气量改善换气功能。氧疗作为辅助通气治疗措施能够缓解低氧状态。药物治疗的关键在于扩张支气管,清除分泌物,降低炎症反应以改善通气功能。同时,日常活动锻炼及生活饮食习惯在其疾病的治疗措施中不可或缺,对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13(IL-13)的影响。方法:将39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组(B组),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对肺间质纤维化两组及健康对照组(C组)血清TGF-β、IL-13进行测定。结果:A、B两组血清TGF-β及IL-13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P<0.05,P<0.05)。治疗后B组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血清TGF-β、IL-13水平均低于A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TGF-β、IL-13水平与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无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细胞因子的紊乱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有密切关系,红霉素可影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炎症反应,改善缺氧。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可传代细胞株ECV304在不同间歇缺氧(IH)程度、频率、时段和恢复时段下核因子κB(NF-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方法在自制细胞培养舱中程控产生预置的IH/ROX(再氧合)暴露环境,将ECV304细胞暴露于该环境共60次循环。暴露时按IH/ROX时段将细胞分为11组,每组样本数为12。A组:采用21%O215s/21%O2 3分钟45秒(即间歇正常氧)方案;B组:置于标准孵箱中不加暴露(标准孵育);C组:采用1.5%O2 15s/21%O2 3分钟45秒方案;D组:采用10%O2 15s/21%O2 3分钟45秒方案;以下固定IH方案为1.5%O2 15s和ROX程度21%O2不变,IH/ROX循环频率分别为12S/h(C组)、9S/h(E组)、6S/h(F组)、20S/h(G组)和40S/h(H组);I组:采用1.5%O2 30s/21%O23分钟45秒方案;C组完成暴露后放回标准孵箱中60min为J组,120min为K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和细胞表面ELISA法测定细胞裂解液中总NF-κB水平和细胞表面ICAM-1浓度,并测定总蛋白含量。结果C组NF-κB和ICAM-1水平分别为(0.82±0.28)、(1562±56)pg/ml,A组分别为(0.37±0.07)、(768±80)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值分别为225.00、176.04,P分别〈0.01、〈0.05);D组分别为(0.66±0.22)、(1113±76)pg/ml,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25.00、0.00,P均〈0.01);I组分别为(0.45±0.16)、(1155±19)pg/ml,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27.00、0.00,P均〈0.01);同时C组的NF-κB和ICAM-1水平在C、E、F、G和H这5个不同IH频率组的比较亦是相对最高的(X^2分别为35.63、56.89,P均〈0.01);J组NF-κB水平[(0.6233±0.0534)]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36.00,P〉0.05),而K组NF-κB水平[(0.3050±0.0013)]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234.00,P〈0.01)。结论IH/ROX可对内皮细胞造成程度依赖的炎性损伤且不易恢复,中度频率的IH/ROX将选择性激活细胞炎性通道。而过高频率和过长时段的IH反而激活细胞适应性通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睡眠中觉醒与日间嗜睡的关系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觉醒和日间嗜睡的治疗效应。方法:62例OSAHS患者和12例单纯鼾症患者均记录Epworth评分(EP)、睡眠潜伏期(SL)、呼吸紊乱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minSaO2)、氧减饱和度指数(ODI4)、氧饱和度低于90%时间百分比(SLT90%)及呼吸紊乱相关觉醒指数(B-ArI),并将EP、SL分别与B-ArI、minSaO2、ODI4、SLT90%作多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并比较12例OSAHS患者CPAP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结果:EP和SL均与B-Arl关系最密切(EP:R=0.708,R^2=0.502,F=72.539,P〈0.001;SL:R=0.534,R^2=0.285,F=28.673,P〈0.001)。CPAP治疗后B-ArI、EP显著降低。SL显著增加(P〈0.001)。结论:OSAHS患者睡眠中觉醒与日间嗜睡相关,B-ArI可以预计主客观日间嗜睡程度。CPAP对觉醒和日间嗜睡有很好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不同间歇低氧/再氧合(IH/ROX)模式家兔颈动脉体在体模型,探讨不同频率IH/ROX暴露后家兔颈动脉体的炎症状态、内皮素水平和颈动脉体窦神经传入活性. 方法 49只成年雄性大耳白家兔(2.5~3.0 kg)分为7组,每组7只,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和右窦神经,窦神经去包膜显露髓鞘,游离化学感受性神经细束记录窦神经传入活性.结扎近心端,远心端内插入导管,经程控蠕动泵交替灌注以发泡法预平衡的低氧灌注液和(或)正常氧灌注液,在右侧颈总动脉内模拟睡眠呼吸暂停模式IH/ROX暴露条件或持续低氧条件.按灌注频率分组为:间歇正常氧组(21%0:,15 s;21%02,1 min 45 s)、10次/h组(21%02,5 min 45 s)、30次/h组(21%02,1 min 45 s)、50次/h组(21%02,57 s)、60次/h组(21%02,45 s)、90次/h组(21%02,25 s),均反复灌注60次;持续低氧组:间歇正常灌注1 h 45 min,随后给予5%O2持续15 min.静置30 min,采集窦神经传入活性频率(Charge F),游离收集右侧颈动脉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颈动脉体裂解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1、低氧诱导因子-1(HI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并标准化.整体比较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比较用Tamhane T2法. 结果 随着间歇正常氧频率增加,IL-6、内皮素-1和Charge F整体均数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F=25 601.39,2390.48,6945.84,均P<0.05),50/hr组IL-6、内皮素-1和Charge F水平均高于其余各组.且Charge F与IL-6和内皮素-1相关(r=0.736,0.757,均P<0.05);而组间IL-6、内皮素-1和Charge F水平差异不明显.随着间歇低氧频率增加,HIF-1水平逐渐增加(F=5241.10,P<0.01),持续低氧组HIF-1水平最高.VEGF水平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升趋势(F=5931.30,P<0.05),持续低氧组VEGF水平增加最明显. 结论 IH/ROX暴露后颈动脉体窦神经传入活性明显增强并与颈动脉体炎症和血管收缩密切相关,颈动脉体的炎症来源于再氧合时段而非来源于间歇低氧时段,这一过程受到IH/ROX频率的影响.随着IH/ROX频率的不断增加,颈动脉体炎症状态、内皮素水平和窦神经长期易化先是逐渐增加,而后再逐渐下降.15 min的持续低氧未造成明确的炎性损伤,而HIF-1和VEGF是IH/ROX适应性通道成员.  相似文献   
8.
我院应用高频喷射呼吸机治疗肺心病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6倒,采用间断高额通气吸氧的方法.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动脉血气分析对比显示:高频通气吸氧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可明显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缺氧状态,使咳喘症状好转.紫绀减轻,神志好转。促进患者康复,缩短病程。收到良好的疗效。高频呼吸机通气对改善严重组织缺氧疗技肯定,不良反应少,且无创伤性.应提倡早期、间断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流行病学调查表筛查价值.方法 疑似OSAHS的98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学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问卷并行多导睡眠监测.将此问卷表进行量化评分,用克隆巴赫信度系数(α系数)进行信度计算,将各相关因素做方差分析及x2检验,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最后做Logistic回归分析.以鼾声中度以上的打鼾及体质量指数≥25 kg/m2为高危,反之为低危,进行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假阴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等.结果 疑似OSAHS患者987例,其中男800例(81.05%),女187例(18.95%),年龄18~80岁,平均(47±1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9±5) kg/m2.>60岁者156例(15.81%),≤60岁者831例(84.19%).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salpha)是0.803,假阳性者20,假阴性者142,真阳性者742,真阴性者83,问卷的敏感性是83.94%,特异性是80.58%,假阳性率19.42%,假阴性率16.06%,阳性似然比4.32,阴性似然比0.20,阳性预测值0.97,阴性预测值0.37,正确率83.59%.结论 该睡眠调查表对OSAHS筛查具有一定意义,可用于临床OSAHS的初筛,尤其适合在社区和基层医院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合并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根据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SG)、血压测量和病史采集收治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93例受试者分为OSAS血压正常组、OSAS高血压组、非OSAS高血压组、正常对照组。测定PSG当晚睡眠前后血压、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ALD)。结果 OSAS组不论有无高血压,晨起血浆PRA和ATⅡ均显著高于睡前,OSAS高血压组升高更明显;醒后PRA、ATⅡ与醒后平均动脉压(MAP)、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 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呼吸暂停总时间、氧减饱和指数、睡眠期间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90)呈显著正相关,与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m inSaO2)和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呈负相关。结论 OSAS可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多,提示RAAS在OSAS患者夜间一过性血压升高和持续性高血压形成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