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人输尿管囊肿临床少见 ,我院自 1988~ 1998十年间共收治泌尿外科住院病人 9918例 ,其中成人输尿管囊肿 14例 ,约占 0 .15%。资料和方法本组 14例 ,男女各 7例 ;年龄 18~ 6 5岁 ,平均4 1岁 ;单侧囊肿 11例 (78.6 % ) ,其中左侧 7例 ,右侧 4例 ;双侧囊肿 3例 (2 1.4 % )。囊肿大小从 1× 1× 0 .5(cm)至 4× 4× 3.5(cm)不等。首发症状以腰痛、血尿、膀胱刺激症状与排尿困难或中断为主。患侧腰痛 5例 ;血尿伴腰痛 2例 ;血尿伴膀胱刺激症状 2例 ;排尿困难或中断 4例 ,其中2例伴有膀胱刺激症状 ;另 1例无自觉症状 ,为常规体检发现。 14…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腹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robot assisted laparoscopic pyelolithotomy,RALPL)治疗直径大于2 cm的非鹿角形肾结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针对我院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直径大于2 cm的非鹿角形肾结石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RALPL (48例)与开放肾盂切开取石(open pyelolithotomy,OPL)(44例)手术方式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初次结石清除率、平均手术时间、术后Hb降低值、术后下床时间、住院天数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相比OPL组,RALPL组初次结石清除率显著提高(91.66% vs.70.45%,P<0.05),平均手术时间、术后Hb降低值、术后下床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减少(P<0.05)。RALPL组患者无Clavien Ⅱ级及以上并发症,OPL组Clavien Ⅱ级并发症2例。结论 经腹RALPL对肾盂、肾盏有良好的视角,能在肾盂低压状态且不损失肾实质的条件下确保较高的初次结石取净率,微创、有效、安全,是直径大于2 cm非鹿角形肾结石(包括合并肾盏结石)的可选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BosniakⅡ类和Ⅲ类囊肿的治疗原则. 方法 2005-2008年手术治疗BosniakⅡ类和Ⅲ类囊肿68例,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龄23~ 78岁,平均40岁.病变位于左侧37例,右侧31例;病变直径2.1 ~9.5 cm,平均5.1 cm.BosniakⅡ类囊肿31例,其中ⅡF 13例,Ⅲ类囊肿37例.术前诊断为良性病变49例,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其中5例术中冰冻切片提示恶性病变行根治性肾切除,4例术后病理切片提示恶性病变行二期根治性肾切除.术前诊断为恶性病变19例,其中行肾部分切除术14例,一期行根治性肾切除5例. 结果 68例患者中,病理报告恶性病变21例(30.9%),良性病变47例(69.1%).BosniakⅡ类囊肿中恶性病变3例(9.7%),Ⅲ类囊肿中恶性病变18例(48.6%).术前诊断为良性病变而病理诊断为恶性病变行根治性肾切除9例(18.4%,9/49),术前诊断为恶性病变而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7例(36.8%,7/19).4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8 ~ 65个月,平均31个月.其中恶性病变15例,良性病变27例.恶性病变患者术后1~4年出现肿瘤复发和(或)转移3例,良性病变术后2~5年出现复发性囊肿6例. 结论 BosniakⅡ类和Ⅲ类囊肿手术时应尽可能行部分肾切除,也可以将囊肿完全切除后行冰冻切片,因为仅取部分囊壁组织有可能漏诊其他部位的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评估da Vinci S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3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应用da Vinci S手术系统(da Vinci Intuitive Surgical Inc.,Sunnyvale,CA,USA.)完成RARP术130例的情况.年龄48~76岁,平均(67±6)岁;PSA水平为2.16~ 78.20 ng/ml,平均(26.05±8.41)ng/ml;Gleason评分6~10;肿瘤临床分期均为局限性前列腺癌.结果 130例均经腹腔途径,采用机器人3臂或4臂,5~6枚troc ar完成RARP,无机器人机械故障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术式改变.术前机器人准备时间20 ~ 90 min,平均(48.5±15.4) min;手术时间90 ~ 300 min,平均(143.6±22.9) min;术中出血量50 ~ 600 ml,平均(158.2±59.6) ml,2例(1.5%)术后输血400ml.术后2~3d下床活动,平均(2.2±0.6)d;术后住院5~21d,平均(6.6±1.9)d;4~21d拔除导尿管,平均(6.1±2.0)d.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漏尿6例(4.6%),漏尿于术后3~15d停止.术后淋巴瘘8例(6.2%),术后2~3周停止,未发现淋巴囊肿.术后下肢静脉栓塞、肺栓塞和附睾炎各1例,治疗后好转.术后病理切缘阳性12例(9.2%),精囊见癌侵犯10例(7.7%),闭孔淋巴结转移4例(3.1%).术后1~12个月复查PSA均< 0.2 ng/ml,术后6个月和1年完全控尿率达86%和95%.结论RARP安全、可靠,具有出血更少、恢复更快等优势,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采用两种手术方法-经皮肾镜碎石术或输尿管软镜对肾结石患者进行治疗,对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接受肾结石治疗的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的患者43例,为PCNL组,42例肾结石患者采用输尿管软镜治疗,为URL组;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率及结石清除率的差异。结果:两种手术方法对肾结石患者的结石清除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率比较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肾镜碎石术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但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大出血;输尿管软镜治疗肾结石则使伤口接近无创,同时具有出血少,疗效确切等优点,效果优于经皮肾镜碎石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PC-SPESⅡ影响AIPCa细胞周期进展及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80只雄性Balb/c-nu/nu裸小鼠分为2大组,分别接种DU145或PC-3细胞,建立AIPCa移植瘤模型,每组再分成对照、PC-SPESⅡ125、250、500mg/kg4个剂量组,每组10只,接种第2天起每天给药,8周后各组中随机抽取3份标本,Westernblot和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1/S期调节蛋白P16、P21、P-Rb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PARP表达的变化。结果Western blot:用药后DU145组P16表达显著升高(P=0.001),P21和P-Rb表达无变化(P=0.188和P=0.778);Bax、Cleaved-PARP表达升高(P=0.003和P=0.002),Bcl-2显著下降(P=0.001)。PC-3组P16、P21呈剂量依赖性上升(P<0.0001),P-Rb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05);Bax无显著变化,每天500mg/kg时Bcl-2显著降低(P=0.021),Cleaved-PARP升高(P=0.02)。免疫组化:PC-3组6种蛋白及DU145组P16、P-Rb、Bax与Western blot结果一致。DU145组P21阳性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01),Bcl-2、Cleaved-PARP表现出更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降低或升高趋势。结论PC-SPESⅡ可以通过调节G1/S阻滞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抑制AIPCa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晚期膀胱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bladder cancer, UBC)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数量对程序性死亡蛋白-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单抗治疗的疗效预测作用。方法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86例接受PD-1单抗治疗的晚期UBC患者。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外周血免疫细胞数据及肿瘤组织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PD-L1)表达情况,并分析这些指标与患者生存及对PD-1单抗治疗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的影响。结果 患者TNM分期早(P=0.02),外周血NK细胞数量高(P=0.009),CD4+T细胞占总T细胞比例高(CD4+T%,P=0.009)及B淋巴细胞数量高(P=0.038)是患者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良好的独立预后因子。患者TNM分期早(P<0.001),外周血NK细胞高(P=0.043)及B淋巴细胞高(P=0.027)是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良好的独立预后因子。外周血B淋巴细胞数量高(P=0.011),CD4+T比例高(P=0.041)和总淋巴细胞数量高(P<0.001)的患者对PD-1单抗治疗有更高的ORR。结论 本研究发现患者外周血NK细胞,B淋巴细胞及CD4+T细胞可能在晚期UBC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数量,CD4+T%和总淋巴细胞数量影响患者对PD-1单抗治疗的ORR,可能参与PD-1单抗疗效发挥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下尿路症状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72例,失访2例,随访70例,年龄58~85岁,平均年龄(73.6±10.4)岁。临床分期T1bNoMo~T3bNoMo。治疗前PSA0.4~55.2ng/mL,Gleason评分6~9分,前列腺体积19mL~59mL。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5~21分,平均14分。植入粒子30~90粒,平均活度0.38mCi,总活度平均27.22mCi;植入针12~23根。术前1周至术后6个月常规使用α-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观察治疗后下尿路症状的变化。结果70例随访3~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9.3个月。出院后无急性尿潴留发生;轻度尿失禁2例(2.9%),均在术后2~4个月好转。出现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或加重65例(92.9%)。术后0.5、1、2、3、6、9、12、18、24个月出现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或加重者分别为34.3%、85.7%、92.9%、82.8%、45.7%、28.6%、17.1%、8.5%、2.8%。下尿路症状持续时间与治疗前IPSS评分成正相关,P值为0.007。结论前列腺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下尿路症状常见,持续时间较长,但不严重,大多数可恢复。持续时间与治疗前IPSS评分相关,使用α-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避免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