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6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拟诊标准(血清AST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且大于ALT)对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的筛查价值。方法对广西地区1045例疑似AIDS合并PSM的患者同时进行"金标准"(血、骨髓、组织培养或组织病理发现马尔尼菲青霉菌)及拟诊标准所需检查,评价拟诊标准对AIDS合并PSM的诊断价值。结果拟诊标准的灵敏度为45.79%、假阴性率42.11%、特异度90.64%、假阳性率9.36%、准确度82.49%、阳性似然比4.89、阴性似然比0.60、阳性预测值52.10%、阴性预测值88.27%。结论 AIDS患者如出现血清AST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且大于ALT时,尚不能作为筛查PSM的常规指标,但应高度警惕PSM。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结核(TB)双重感染病人(HIV/TB病人),在标化抗结核治疗强化期药物性肝炎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药物性肝炎的影响因素。方法以同期HIV阴性的TB病人作对照,选择16个可能对发生药物性肝炎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符合观察条件的HIV/TB病人共369例,药物性肝炎发生率为22.8%(84例);HIV阴性的TB共350例,药物性肝炎发生率为13.1%(4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0.001)。HIV/TB组治疗失败47例,其中与药物性肝炎相关占63.8%。单因素分析HIV/TB病人药物性肝炎的危险因素为女性、体质量减少、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或/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既往有肝损伤病史、血清蛋白降低、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静脉途径用药、用药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多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减少、既往有肝损伤病史、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静脉用药、用药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是导致药物性肝炎的危险因素。结论HIV/TB病人抗结核治疗易出现药物性肝炎,对预后影响大;HIV感染后体质下降和免疫异常是导致药物性肝炎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西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结核病(tuberculosis,TB)双重感染影响因素,为针对该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来自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AIDS治疗门诊和感染科住院部就诊和住院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单纯感染者、TB单纯感染者和HIV/TB双重感染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双重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74名被调查对象中,AIDS单纯感染者83人(47.7%),TB单纯感染者56人(32.2%),HIV/TB双重感染者35人(20.1%);与HIV组比较,HIV/TB双重感染和以下因素有关:了解TB免费治疗政策(OR =2.85,95% CI:1.03~7.85)、接受过有关预防AIDS宣教咨询等服务(OR =0.17,95% CI:0.06~0.49);与TB组比较,HIV/TB双重感染和以下因素有关:现居住地在钦州百色或其他地区(OR =3.44,95% CI:1.26~9.42)、仅通过医生、医院咨询服务了解AIDS(OR=3.68,95% CI:1.28 ~ 10.56).结论 应加强社会对AIDS和TB的宣教工作和血液的管理,注意把两种疾病联合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4.
两种方法治疗HIV阳性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志满  黄绍标  李伟新 《职业与健康》2009,25(23):2634-2635
目的比较2种不同的方法治疗HIV阳性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26例予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闭式引流术;对照组28例应用传统胸膜腔穿刺抽液术,每周抽液二三次。观察胸水吸收时间、并发症、胸穿次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病人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治疗组:胸水吸收时间(10.35±3.02)d,胸穿次数26次,并发症2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1例,病人住院天数(19.88±3.51)d;对照组:胸水吸收时间(23.89±4.01)d,胸穿次数86次,并发症9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2例,病人住院天数(31.55±7.96)d。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闭式引流术在治疗HIV阳性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中疗效与安全性方面优于传统胸膜腔穿刺抽液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不同方式服药依从性教育的效果,为开展艾滋病患者依从性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条件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120例艾滋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依从性教育A组、B组共三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由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教育;A组在与对照组一致的依从性教育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同伴教育;B组在与对照组一致的依从性教育的基础上,家属对患者进行依从性教育及关爱。随访1年,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结果对照组、A组、B组依从性达到95%以上的百分比分别是82.5%、85%、100%,三组依从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和A组。结论采用医务人员、家庭成员联合对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教育方式成效显著,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5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与转归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以中高度发热、乏力和头面部皮疹多见。B超可见肝脾肿大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正常或降低,血小板进行性下降;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CD4T细胞〈50/μl。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延长至16天时,阳性率达94.3%。治疗分为症状期、维持和预防复发治疗,好转出院率分别为81.5%、96.1%和88.0%。结论临床上同时具备中高度发热、中重度乏力、头面部和颈部丘疹性皮疹、浅表肿大淋巴结质中偏硬、B超腹主动脉旁/腹腔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正常或降低、进行性血小板降低、ALT升高、CD4〈50个细胞/μl之中的数个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而且普通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高度怀疑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可能,应追问该病流行区域居住史和旅行史,并积极作病原学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7.
谢志满  杜丽群  黄绍标  韦彩云 《内科》2009,4(4):536-537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职业暴露发生原因及结果,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自身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性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例HIV职业暴露的临床医护人员的暴露原因、方式、危险程度及防护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例职业暴露人员中,3例为临床医生,16例为护士,1例检验师。针刺伤暴露15例,黏膜暴露4例,污染的利器划伤皮肤暴露1例。预防服药16例,未进行服药4例,经过连续5次检测,20例职业暴露人员均为HIV抗体阴性。结论医务人员重视自身防护和暴露后预防,是降低职业暴露及暴露后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IV/TB患者在标化抗结核治疗强化期,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采用标化抗结核治疗的400例HIV/TB患者,观察强化期肝损伤发生率。选择15个可能对肝损伤产生影响的临床指标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HIV/TB患者抗结核肝损伤的发生率为36.25%。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减轻、既往肝损伤史、静脉途径用药、CD4+T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定量、合并HBV感染以及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抗结核时肝损伤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肝损伤史、体重减轻、静脉途径用药发生肝损伤的危险系数分别为3.24、2.289、2.328;白蛋白定量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发生肝功能损伤的可能性降低为0.918、0.996。结论 HIV/TB患者既往有肝损、体重减轻、静脉途径用药是抗结核发生肝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白蛋白定量高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高可降低肝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PSM)的特征性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49例经病原学确诊的AIDS合并DPSM常见的15项临床表现,并与非DPSM的AIDS 456例相比较,筛选出一组典型临床表现.结果 确诊DPSM组发热、畏寒、腹痛、脐窝样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腹主动脉旁/腹腔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ALT升高、AST升高12个表现出现率高于非DPS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发热、脐窝样皮疹、腹主动脉旁/腹腔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AST升高5个临床表现以组合形式出现情况,DPSM组5个同时出现为17.4%、4个同时出现为60.6%、3个同时出现为87.8%,而非DPSM组分别为0、1.1%、8.6%.结论 发热、脐窝样皮疹、腹主动脉旁/腹腔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AST升高是AIDS合并DPSM患者特征性的一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合并肾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50例HIV/AIDS合并肾损伤患者临床特征等相关资料并评价其预后.结果 (1)450例HIV/AIDS合并肾损伤中急性肾损伤90例(20.0%),慢性肾病360例(80.0%);死亡53例,病死率11.8%.(2)肾脏病患者肾功能分级升高,HIV-1核酸检测(HIV-1 RNA)载量、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胆固醇血清胱抑素C(Cys C)、糖类抗原125(CA-125)指标升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血清清蛋白定量下降.(3)再次入院率34.2%,终末期肾病12.4%,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7.1%,住院病死率10.4%.结论 HIV/AIDS合并肾损伤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常合并有机会性感染及各种并发症,以慢性肾损伤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