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0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Dieulafoy病属于消化道动脉型血管异常,主要集中在黏膜下终末动脉异常扩张,黏膜基层水平动脉直径为1~3 mm,高于这一水平的动脉易引起致命性大出血。这一异常扩张的动脉受到多因素的影响,使内压不断升高~([1])。过去认为Dieulafoy病的发病率较低,但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该病的诊断率也不断上升。其可发生在消化道各个部位,多数以胃内贲门下6 cm范围  相似文献   
2.
耐信治疗难治性溃疡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耐信(埃索美拉唑)治疗难治性溃疡的疗效。方法45例难治性溃疡耐信治疗6周。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加羟氨苄青霉素+克拉霉素口服1周。结果溃疡愈合率86.7%,有效率97.8%。结论耐信是治疗难治性溃疡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并分析放大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在揭阳市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对其均行放大内镜诊断,观察其诊断效果。结果:60例患者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后发现病灶65个,其中癌前病变25个、食管炎症33个、早期食管癌6个、食管癌侵及肌层1个,放大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87.10%(27/31);早期食管癌患者在放大内镜模式下表现为: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改变,其中IPCL分型为Ⅳ、V1、V2、V3、Vn 5型,且患者经放大内镜诊断后发现,其食管黏膜的色泽变化比较明显,病变区域及病灶周围正常黏膜组织从棕褐色至淡青色过渡,且病变区域与非病变区域之间有着明显的界线,食管与胃连接部位的黏膜腺管开口异常。结论:临床上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诊断时,采用放大内镜,能够将食管的病灶形态清楚地反映出来,进一步明确病变浸润的深度,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超声内镜图像特点.[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经本院病理检查确诊的100例胃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超声内镜对不同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的诊断符合率,并观察不同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超声内镜图像特点.[结果] 以病理侵袭危险性分级为标准,超声内镜对极低度、低度、中度、高度侵袭危险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89%、80.85%、72.73%、69.23%,总符合率79.00%;不同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其超声内镜图像特征,如肿瘤形态、回声、钙化、囊变及表面溃疡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侵袭危险性分级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且不同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的超声内镜图像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回声、钙化、囊变及表面溃疡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要素肠内营养(EEN)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收治的58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应用EEN组和病情稳定后再行肠内营养对照组.分别观察分析其APACHE-Ⅱ评分、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水平、感染率、并发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 EEN组和对照组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初期均降低,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白蛋白均升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EEN组并发症发生率、感染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早期应用EEN支持能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ERBD)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并发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难治性胆总管结石并发梗阻且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采用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的42例患者作为支架组,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匹配的原则,选择采取胆总管常规ERCP术取石的36例患者为常规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支架组患者取石成功41例(97.62%),常规组患者取石成功29例(80.56%),两组取石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76%、36.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常规取石,ERCP+胆总管取石术取石成功率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对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早期行内镜下胆管内引流术改善病情后再择期取石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微创腹腔置管灌洗引流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对14例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进行腹腔置管灌洗引流为主的综合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其中13例病人均在较短的时间内痊愈(治愈率93%),无穿刺置管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早期微创腹腔置管灌洗引流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简单易行、操作时间短、创伤小、疗效佳,确实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nose)的早期诊断及内镜下胆道减压引流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37例AOSC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中24例行内镜胆道减压引流(包括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同时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术后放置鼻胆管引流)为主的综合治疗;13例单纯保守治疗。结果 AOSC的早期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征象包括出现Charcot三联征,腹膜炎体征,胆道系统扩张等。24例胆道减压患者成功引流出脓性胆汁,死亡2例,死亡率8.3%:单纯保守治疗13例,死亡10例,死亡率76.9%。两组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重视AOSC的早期诊断征象有助于提高AOSC的早期诊断,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胆道减压引流,内镜下胆道减压引流具有创伤小、死亡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加用磷酸铝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方法9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与对照组(35例)。治疗组用磷酸铝、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配制的灌肠液灌肠,并口服柳氮磺嘧啶(SASP);对照组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配制的灌肠液灌肠,并口服SASP。3个月后肠镜复查,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72.6%)和总有效率(92.0%)均高于对照组(22.9%,74.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加用磷酸铝保留灌肠并口服SASP可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后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再发情况及诱使本病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观察研究.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56例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微生态制剂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常规保肝护肝药物治疗;微生态制剂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金双歧,口服,每次0.5 g×4片,每日2次,持续用药3个月.比较1年内两组患者自发性腹膜炎的再发、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病情况以及再发时各症状缓解时间的变化.结果 微生态制剂组与对照组自发性腹膜炎的再发率分别为21.4%与46.4%,胃溃疡穿孔的发病率分别为17.9%与42.9%;发热缓解时间分别为(2.52±0.78)d与(4.21±1.34)d、腹部压痛缓解时间分别为(4.02±0.96)d与(6.34±1.27)d,微生态制剂组明显低于和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3.784,x2=4.139,t =2.029,t=2.433;P均<0.05).结论 服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可以显著降低自发性腹膜炎的再发率,缩短发病时各症状的缓解时间,同时可以降低各危险因素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