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青海省2016—2020年艾滋病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下载青海省2016—2020年报告的艾滋病病例流行病学资料,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整理、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青海省2016—2020年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共2 283例,男性占81.60%,男女性别比为4.44∶1,平均年龄为(41.52±12.89)岁;15~44岁龄组占59.66%;单身占61.67%;职业以农牧民(36.31%)、家政/家务及待业者(22.73%)居多;文化程度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0.58%,高中或中专学历以上占39.42%;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宁市、海东市和玉树州;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96.80%),异性传播比例逐年上升,传播途径在性别、年龄、婚姻状态、职业、文化程度及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主要来源于其他就诊者检测(34.43%)和检测咨询(27.64%)。结论 今后青海省艾滋病防治应对男性、单身、青壮年和农牧民及家政/务及待业人群在性传播方面重点关注,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普及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宣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青海省美沙酮维持治疗(MMT)病人参加治疗的保持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6-2009年接受MMT的吸毒成瘾者开展为期至少3年的随访,调查其社会人口学、吸毒行为和治疗情况,采用乘积极限法计算不同随访时间的治疗保持率,并比较其保持率情况。结果共对727名符合治疗标准的病人开展为期至少3年的随访,平均年龄为36.7岁,治疗保持中位数为26.2个月,1年、2年和3年累计治疗保持率分别为59.42%,47.32%,37.00%,吸毒年限、治疗期间尿检阳性率、平均治疗剂量与治疗保持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MMT门诊在日常治疗工作中应针对性开展重点干预,要特别注意吸毒年限较短、注射吸毒和抽检中发现尿检阳性的病人,为提高病人的保持时间,应提高逐渐治疗剂量,减少脱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针对补体激活物的特异靶向补体抑制物, 并对其进行体外活性鉴定.方法: 将补体受体(CR2)与补体抑制物(促衰变因子, DAF)以融合表达方式(顺反结构)克隆到表达载体PBM中, 然后将重组体转移到CHO细胞中进行蛋白表达, 用SDS-PAGE、 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FCM)检测、 SPR检测及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实验对表达的融合蛋白进行生物学活性鉴定.结果: 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出现预期大小的目标片段.FCM与SPR检测结果显示, 重组蛋白CR2-DAF与DAF-CR2能特异地与C3包被的CHO细胞、 C3dg配基相结合.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实验结果显示, 靶向补体抑制物比相应的非靶向补体抑制物的抑制效果明显(CR2-DAF的抑制效率高达20倍).结论: 成功构建了CR2-DAF和DAF-CR2靶向补体抑制物, 为下一步进行动物体内补体抑制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青海省农牧地区医疗机构梅毒诊断能力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3个农业区和3个牧区对其所有梅毒报卡医疗机构开展调查,每个机构至少30例,调查内容包括对梅毒诊断正确性的核实、临床诊断医生、实验室人员相关情况及实验室检测能力等.结果 调查农牧区梅毒报告正确率为94.17%(农业区为95.20%、牧区为93.58...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青海省孕产妇人群中梅毒流行情况,为下一步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全省地域特点在城市、农业区和牧业区共设立5个孕产妇梅毒监测点,于2010~2012年连续3年在监测点门诊和住院部对预分娩孕产期保健的孕产妇进行血清流行病学监测。结果:5个点3年共监测6 087名孕产妇,梅毒总阳性率为1.31%,牧业区阳性率高于农村和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0~2012年监测阳性率每年在逐年增加(P<0.01),文化程度越低梅毒阳性率越高(P<0.01)。地区、时间、文化程度、民族和是否患过性病对梅毒阳性率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地区是梅毒阳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青海省孕产妇梅毒呈逐年上升趋势,牧业地区是孕产妇梅毒防控工作的重点,应加强对文化程度较低的牧业区孕产妇宣传教育工作和干预措施,控制梅毒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6.
传染病疫情现场应急处置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已延伸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包括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视听传媒技术的综合体[1].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也将影响疾病预防控制中各方面工作,成为疾病预防控制的一大特色.当发生传染病疫情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现场应急处置工作服务,将会使现场工作更加先进、高效、科学.在国外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有专门开发的信息系统,如美国CDC开发的OMS系统等[2],但在国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现场调查的研究和应用报道较少.现就信息技术在疫情应急处置中的应用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传染病相关知识数据库的研究与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和建立传染病相关知识数据库,以利于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开展.方法收集与整理有关传染病的文献、专著、专业数据库等信息和数据,采用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并基于JAVA语言开发具有友好用户查询界面的传染病数据库系统.结果构建了系统的传染病基础数据库,它包含了343种传染病症状和体征、传染病病理和媒介生物学数据、273种用于传染病治疗和预防的药物和67种疫苗、国家和地方各类突发疫情应急预案,以及监测方案、典型案例、标准和法规等.结论传染病相关知识数据库的建立可极大地增强传染病疫情判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国家和军队的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青海省HIV/AIDS(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死亡情况,探索改进防治措施,降低艾滋病病死率。方法对青海省2001年1月-2014年2月期间报告的137例HIV/AIDS死亡病例的传播途径、死亡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青海省137例HIV/AIDS以男性为主,年龄段以青壮年居多,传播途径以异性性接触传播为主,职业以家政、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因艾滋病临床相关疾病死亡的占37.06%,因非艾滋病临床相关疾病死亡的占62.04%,16.79%死于意外情况。结论青海省HIV/AIDS因歧视、经济条件差等多种因素导致晚发现、晚治疗,最终导致死亡。应制定有效措施促进检测和治疗,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减少及消除社会歧视,扩大艾滋病监测、检测范围,及时、早期、规范治疗是减少青海省艾滋病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近10年来青海省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疫情流行特征,为进一步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性病附卡信息和艾滋病哨点监测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98—2012年全省共累计报告606例HIV/AIDS病例,其中2008年后报告发病有上升;72.77%的病例集中在西宁市和格尔木市,年龄在30~44岁病例占55.28%,79.72%的病例通过性行为感染;2008—2012年10类人群哨点监测HIV抗体阳性率为0.27%,其中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阳性率最高(8.33%)。结论青海省HIV/AIDS疫情近几年快速上升,主要在青壮年性乱人群中。  相似文献   
10.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1].近年来,我国梅毒感染率呈增长趋势,在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排序位于第三位[2].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被认为是艾滋病、梅毒传播和流行的高风险人群之一[3],为了解青海省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梅毒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对2016-2020年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