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1、DNMT3A、DNMT3B在发病MRL/lor狼疮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与免疫相关的甲基化敏感基因ITGAL、CD70的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CD4单抗标记的免疫磁珠分选小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测定DNMTI、DNMT3A、DNMT3B和免疫相关的甲基化敏感基因ITGAL、CD70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①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I、DNMT3A、DNMT3B在发病MRL/lpr狼疮鼠CD4+T淋巴细胞中与健康对照BALB/c小鼠相比,表达水平均有降低趋势,其中DNMT3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70在发病MRL/lpr狼疮鼠表达水平升高(P<0.01),ITGAL表达水平呈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相关性分析显示:DNMT3B与CD70分子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769,P<0.01).结论 DNMT3B在发病MRL/lpr狼疮鼠CD4+T淋巴细胞中表达水平降低,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相关的甲基化敏感基因CD70的表达,造成CD4+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并分析在血液分析仪检测中末梢血常规与静脉血常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在本院门诊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128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选择血液分析仪对所有体检者均实施末梢血常规检查和静脉血常规检查,比较两组血液结果中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Hb)等指标值。结果:静脉血组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等检测值,显著低于末梢血组的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血小板方面,静脉血组的检测值明显高于末梢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静脉血常规的检测指标显著优于末梢血的检测指标,可在临床上建议,运用血液分析仪进行静脉血常规的检查,进一步保证血常规检测的准确率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Ι型干扰素(IFN)通路过度活化与固有免疫反应异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miR-146a作为一个负调控因子,在固有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索miR-146a在SLE发病中的作用,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8例SLE患者和11例正常对照miR-146a的表达,发现同正常对照组相比,miR-146a表达水平在SLE患者中明显降低,SLE活动组中下降则更加明显;同时检测miR-146a的靶基因IRAK1和TRAF6 mRNA表达,发现在SLE患者中其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进一步分析miR-146a与IFN诱导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体外实验也证实miR-146a能够负向调节I型干扰素通路。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miR-146a可能作为一个新的生物标志物,SLE患者中miR-146a表达水平下降,导致I型干扰素通路负调控作用被削弱,从而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DNA甲基化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针对自身抗原产生自身抗体从而形成免疫复合物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能够累及机体的多个脏器(以皮肤、关节、肾脏受累为多见).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涉及到环境、遗传、性别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哪个因素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如何诱发疾病的发生,以及在发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到目前来说还没有一个统一认识.目前许多研究表明,DNA的甲基化可以作为环境、性别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通路在狼疮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现就关于DNA的甲基化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中国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易感基因前B淋巴细胞白血病转录因子(PBXl)3’端非翻译区的结构变异进行分析及功能研究。方法利用焦磷酸测序技术(Ryrosequencing)对273名正常人,633例狼疮患者标本进行rs3185695基因分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Pyrosequencing以及报告基因活性测定等方法进行等位基因特异性基因表达研究,分析PBXl基因3’端非翻译区的rs3185695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中国人群中rs3185695次要等位基因A在SLE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11.4%和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次要等位基因A与SLE发病相关。rs3185695为A/G杂合子的cDNA样本中PBXl基因的mRNA水平表达量明显低于G/G纯合子,带有A等位基因的转录本水平明显低于G等位基因。rs3185695A等位基因的重组质粒报告基因的活性明显低于G等位基因。结论中国人群中PBXl基因3’端非翻译区的rs3185695A与SLE发病关联,该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G→A的变异能下调PBXl基因的表达,继而调节其调控通路下游基因的转录水平,参与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网织红细胞的多参数分析在贫血患者临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48例本院收治的贫血患者(观察组)和48例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选择COULTERLH750/LH755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新亚甲蓝-VCS检测方法对两组对象的网织红细胞进行多参数分析,对比两组对象的网织红细胞百分率、网织红细胞绝对数、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百分率等参数指标。结果:在网织红细胞百分率方面,两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网织红细胞绝对数、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百分率等方面,观察组的检测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贫血患者的鉴别诊断过程中,对网织红细胞的多参数进行有效分析,诊断价值较大,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肺结核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本院接收的186例疑似肺结核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试验A组,试验B组和试验C组,分别为其进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结核抗体检测试验和PPD试验,对比其诊断结果的准确率。结果:与进行结核抗体检测试验、PPD试验的试验B组患者和试验C组患者相比,进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的试验A组患者其检测结果的阳性率、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筛查肺结核方面,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具有操作简单、耗时短、费用低、特异度与敏感度较高等优点,可被用于进行高通量筛查,快速准确地诊断肺结核,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症状不明显或血清 ADA 结果呈阴性的疑似肺结核患者,可首选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作为确诊其病情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网织红细胞的多参数分析在贫血患者临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48例本院收治的贫血患者(观察组)和48例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选择COULTERLH750/LH755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新亚甲蓝-VCS检测方法对两组对象的网织红细胞进行多参数分析,对比两组对象的网织红细胞百分率、网织红细胞绝对数、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百分率等参数指标。结果:在网织红细胞百分率方面,两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网织红细胞绝对数、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百分率等方面,观察组的检测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贫血患者的鉴别诊断过程中,对网织红细胞的多参数进行有效分析,诊断价值较大,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