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哮喘患者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深吸气量(IC)和呼气流速受限(EFL)的变化.方法 33名急性发作的COPD患者和哮喘13名患者通过定量气雾剂吸入400 μg沙丁胺醇,并于吸药前和吸药后20 min分别检测常规肺功能,并应用呼气负压(NEP)技术检测EFL.结果 33例COPD患者吸药前坐卧位均存在EFL,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仅1例坐位时EFL消失,其余32例坐卧位均仍存在EFL;13例哮喘患者吸药前坐位和(或)卧位均存在EFL,吸药后10例坐卧位EFL均消失,3例坐位EFL消失而卧位存在.26名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显示了IC明显的增加(△IC>15%).结论 对于COPD患者,评价支气管扩张剂的疗效时,IC较FEV1、EFL的变化更加敏感;而哮喘患者EFL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出患者对支气管扩张剂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用于间质性肺病(ILD)诊断及预后监测的特异的血清学标志物。方法选取ILD患者134例[124例为结缔组织相关性间质性肺病(CTD-ILD)]、普通肺炎患者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22例、肺癌患者38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9例。另选取3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其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纤维连接蛋白(FN)、C反应蛋白(CR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KL-6诊断ILD的价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LD组、肺癌组及普通肺炎组血清KL-6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5),其中ILD组KL-6水平最高。ILD组、普通肺炎组、COPD组及其他肺部疾病组血清FN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肺部疾病各组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KL-6诊断ILD的曲线下面积为0.814,综合临床诊断的特异性要求,确定最佳临界值为430 U/mL,敏感性为59.4%,特异性为89.8%。ILD组MMP-3水平为155(84.5~290.5)ng/mL,较厂商提供的参考区间升高2~15倍;124例CTD-ILD患者MMP-3的阳性率为84.7%。结论 KL-6、MMP-3对ILD及CTD-ILD的诊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支气管镜检查对老年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exhaled nitric oxide,FeNO)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住院诊治的接受支气管镜检查的老年患者55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3例,平均(68.8±8.1)岁,分别于支气管镜检查前,检查后1、2、3和24h测定FeNO值.结果 支气管镜检查前FeNO的平均值为(21.7±3.1) ppb.在支气管镜检查后1h时FeNO显著减少到(14.8±2.1)ppb,P<0.01.FeNO在2h时达到其最低点(14.2±2.3)ppb,P<0.01.在24 h时,FeNO值为(22.4±2.9) ppb,P=0.73,与支气管镜检查前无明显差异.结论 目前导致FeNO短暂的下降,但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原因可能与利多卡因的使用和过度通气及咳嗽有关.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65岁.因"胸闷气促伴咳嗽1个月"于2011年6月23日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同时伴有少量咳嗽、咳痰.痰量少、色白、黏稠、不易咳出.伴乏力、体重减轻.无发热、盗汗、胸痛、痰血,也无心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双下肢浮肿等症状.外院X线胸片显示双肺斑片状阴影.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性斑片条索样病灶.经抗感染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复查X线胸片双肺病变未见明显吸收.入院后胸部高分辨率CT示双肺弥漫性病变.发病以来患者食欲差,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既往健康状况一般,有高血压病史3年,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有吸烟史20余年,1998年戒烟.有心律失常2年余,服用胺碘酮1.5年.否认传染病史、过敏史、外伤史、手术史及输血史、无特殊职业接触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实验室指标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情严重度判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COVID-19患者入院时外周血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白介素-6(IL-6)、铁蛋白、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淀粉样蛋白A,并对普通型和重症型患者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重症型COVID-19患者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NEU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乳酸脱氢酶(LDH)、CRP、D-二聚体(DD)、铁蛋白和肌酐较普通型患者明显升高(P0.05)。早期WBC计数、NEUT#、NLR、LDH、肌红蛋白、CRP、铁蛋白升高是COVID-19患者重症化风险预测指标。NLR作为独立风险因子,临界值为5.61时,诊断重症化的敏感性为68.75%,特异性为78.38%。结论 COVID-19患者早期WBC计数、NEUT#、NLR、LDH、肌红蛋白、CRP和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存在重症化风险,其中NLR是COVID-19重症化的独立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监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54例NSCLC患者血清VEGF的含量,分析血清VEGF水平与反映病程进展情况的TNM分期中T、N、M各参数以及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VEGF水平与肺癌侵袭范围密切相关,T3鄄T4患者血清VEGF升高率明显高于T1鄄T2患者(P<0.01)。血清VEGF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程度密切相关,N3患者血清VEGF较N1鄄N2患者明显升高(P<0.01)。有远处转移的患者中72.7%(16/22)血清VEGF升高,而无远处转移的患者血清VEGF升高仅40.6%(13/3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VEGF与患者生存期亦密切相关,生存≥6个月者37.5%(9/24)的患者血清VEGF升高,而生存期<6个月者66.7%(20/30)的患者血清VEGF升高,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VEGF与NSCLC患者的病程进展及生存期相关,是一种有用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可能用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免疫抑制治疗(IST)疗效预测的指标.方法 收集37例重型再障患者的静脉血标本,20例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浆内白介素-2(IL-2)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采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LA-DRB1*15及HLA-DRB1*1501,结合年龄、性别及粒细胞和红细胞膜表面CD55、CD59表达情况等,对各项指标与疗效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前IL-2水平升高者有效率高于水平降低者(66.7% vs 28.6%,P<0.05);治疗前IFN-γ水平升高者有效率高于水平降低者(73.7% vs 25 0%,P<0.05);HLA-DRB1*15阳性者有效率与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5% vs 44.4%,P>0.05);HLA-DRB1*1501阳性者与阴性者有效率均为50%;CD55、CD59表达降低者有效率与表达未降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 vs 40.0%,P>0.05);年龄≤40岁者有效率高于年龄>40岁者(60.0% vs 14.3%,P<0.05);女性患者有效率高于男性患者(62 5% vs 42 9%,P<0 05).结论 重型再障患者治疗前血浆IL-2、IFN-γ水平、性别及年龄可作为IST疗效预测指标,而HLA-DRB1*15、HLA-DRB1*1501及CD55、 CD59在本研究中不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日本国立卫生试验所是日本厚生省直属的研究所之一,其前身为东京药物管理所,创建于1874年。此后几经扩展,1978年在研究所内又增设了安全性生物试验研究中心。目前该所下设17个部,一个大阪分所和5个药用植物栽培试验场。1989年的全年经费为2350万美金,工作人员共280人,其中药学、兽医学、农学、化学、医学、理学、农艺化学、工学、生物学、畜产学、卫生学和营养学等各类专业研究人员205人。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左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与亚甲蓝的配比液在肛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探讨肛周手术后最佳的镇痛方式,将196例肛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98例,按照3:2的等效比率,A组使用0.75%罗哌卡因5ml加1%亚甲蓝2ml的配比液,B组使用0.5%左布比卡因5ml加1%亚甲蓝2ml的配比液,组成长效镇痛剂进行肛周皮下局部注射。在术后1~7d采用疼痛视觉评分系统(VAS)对病人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显示,术后1~3dA组与B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7dB组VAS评分低于A组(P〈0.05)。结果表明,用左布比卡因与亚甲蓝的配比液能够更好地进行肛周术后的镇痛。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