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利用DHBV感染鸭模型,研究鸭IFN-γ真核表达质粒作为免疫佐剂对:DNA疫苗诱导免疫应答的影响和预防DHBV感染的作用。方法 用DuIFN-γ真核表达质粒与DHBpre S/S DNA疫苗共免疫,或用DHBpreS/S DNA疫苗单独免疫正常幼鸭,检测经免疫前后鸭PBMC表达DuIFN-γ的mRNA水平(半定量竞争性RT-PCR)、诱生的抗体水平(ELISA)、病毒攻击免疫鸭后血清和肝脏中的病毒DNA变化(斑点和Southern印迹核酸杂交)。结果 IFN-γ表达质粒作为免疫佐剂,可以增强DNA疫苗诱导的鸭PBMC IFN-γ的mRNA表达水平。用大剂量病毒攻击免疫鸭的结果显示,用DuIFN-γ表达质粒和DHB preS/S DNA疫苗共免疫鸭清除:DHBV的速度,明显比仅用DHBpreS/S DNA疫苗免疫鸭清除病毒的速度快,肝脏中DHBV总DNA和共价闭环DNA(eccDNA)的量也低于DHBpreS/S DNA单独免疫组。结论 IFN-γ真核表达质粒作为免疫调节佐剂在:DNA免疫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两种不同的IL-15真核表达质粒对乙肝蛋白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构建IL-15真核表达质粒(简称pIL-15)和含有IL-12信号肽的IL-15真核表达质粒(简称pIL-2s-15),CTLL-2细胞增殖实验验证两种质粒真核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将这两种质粒分别与HBsAg共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s IgG及IgGl、IgG2a亚类的效价。结果:与HBsAg蛋白疫苗共免疫时,pIL-15可使HBsAg诱导的抗-HBsIgG效价升高,显著高于载体pcDNA3.1与HB—sAg共免疫对照组,pIL-2s-15对HBsAg诱导抗-HBsIgC效价没有明显影响。与HBsAg pcDNA3.1组相比,HBsAg pIL-2s-15组和HBsAg pIL-15组诱生的抗HBsIgG2a亚类均升高,但前者IgG2a/IgG1比值最高,与HBsAg pcDNA3.1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HBsAg pIL-15组IgG2a/IgG1比值与HBsAg pcDNA3.1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pIL-15真核表达质粒可增强蛋白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pIL-2s-15真核表达质粒则主要使免疫应答趋向Th1型。  相似文献   
3.
Biofilm formation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caused by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S. epidermidis).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protein encoded by the foe (fibrinogen binding protein) gene of S. epidermidis enhances bacterial adherence to medical devices and biofilm formation by binding to host fibrinogen (Fg). In this study, a 1.7 kbfoe gene fragment was amplified in 111 of 115 strains of S. epidermidis chnical isolates using PCR. 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only 14 strains showed marginally increased adherence to Fg-coated polystyrene wells compared with BSA coated wells.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reveale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be expression between Fg binding strains and Fg non-binding strains. Fttahermore, in the presence of soluble Fg, S. epidermdis biofilm formation decreased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In contrast, the Staphylococcus aureus ( S. aureus ) strain Cowan I and other 5 S. aureus clinical isolates showed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both adherence and biofilm form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Fg. The resuits suggest that in S. epidermidis the foe gene may not be associated with bacterial adherence and biofilm formation.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异氟醚对人类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IL-4和IL-10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吸入不同浓度异氟醚0、2、4、6h收获THP-1细胞,从收获的细胞中提取RNA,逆转录合成cDNA,以-βactin作内对照半定量PCR后电泳扫描求积,检测THP-1细胞与炎性反应关系密切的上述细胞因子mRNA表达。结果在吸入异氟醚过程中观察到明显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8、TNF-αmRNA表达增加,未检测到IFN-γ、IL-4和IL-10mRNA表达。IL-1β、IL-8、TNF-αmRNA表达在异氟醚吸入过程中的4和6h比0h增加4~8倍。在异氟醚吸入浓度为2.0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时,IL-1β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关系(0h:0.55±0.06;2h:3.12±0.11;4h:3.45±0.14;6h:3.92±0.07)。在吸入4和6h时,IL-1βmRNA表达呈剂量依赖关系,分别为[对照:0.71±0.13;异氟醚:(1.69±0.07)1.0MAC;(3.45±0.14)2.0MAC]和[对照:0.65±0.09;isoflurane:(2.11±0.12)1.0MAC;(3.92±0.07)2.0MAC]。这些数据提示THP-1细胞吸入异氟醚过程中伴随有促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增加。结论异氟醚能在转录水平上调节THP-1细胞炎性反应,当吸入浓度>1.0MAC时,异氟醚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显著增加THP-1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  相似文献   
5.
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ica操纵子转录水平对生物膜表型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中ica操纵子转录水平对生物膜表型差异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板半定量法检测细菌生物膜表型,用Southern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caA基因及ica操纵子中是否存在插入序列,用RNA狭缝杂交和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caA基因和icaR基因的转录水平;采用χ2检验分析icaA基因与生物膜表型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转录水平的差异。结果101株临床分离株中,32.7%(33/101株)能形成生物膜,其中22株icaA基因阳性;67.3%(68/101株)无生物膜形成,其中15株icaA基因阳性。15株icaA /生物膜表型-分离株中,ica操纵子各基因中均不存在插入序列,icaA基因的转录水平明显低于生物膜阳性的ATCC35984株(P<0.05),其中2株icaR基因的转录水平高于ATCC35984株(P<0.01)。结论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中ica操纵子的存在与生物膜表型相关(χ2=19.045,P<0.01);ica操纵子的低转录是icaA /生物膜表型-临床株不形成生物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鸭IFN—γ(DuIFN-γ)在感染及控制病毒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基于β—actin的高度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方法获得了β—actin的部分cDNA为看家基因,然后构建DuIFN-γ靶片段的竞争性内参照,建立检测DuIFN—γ基因转录的半定量竞争性RT—PCR方法。结果 建立了检测DuIFN-γ基因转录的半定量竞争性RT—PCR方法,并检测了在PHA刺激下鸭外周血单核细胞IFN-γmRNA动态变化,结果表明PHA刺激24~36h,DuIFN-γmRNA转录量最高。以此方法对用DHBVpreSDNA或与IFN-γ7DNA共免疫DHBV感染鸭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IFN-γ表达质粒作为DNA免疫佐剂,可以增强宿主IFN-γ的应答。结论IFN-γ表达质粒为DNA疫苗的有效佐剂。DuIFN-γ基因转录的半定量竞争性RT—PCR方法为研究鸭IFN-γ在DHBV感染及清除中的作用和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汉坦病毒浙37(Z37)株包膜糖蛋白基因G1、G2真核表达质粒,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方法:根据Z37M基因序列设计6条引物,分别以质粒pGEMZ37,pCUMZ37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获得G1及G2片段。将G1、G2片段经BamHⅠ、XhoⅠ双酶切片插入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经酶切鉴定,并测序证实。以磷酸钙沉淀法分别将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瞬时表达的蛋白。结果:获得分别含有编码汉坦病毒(HV)Z37株包膜糖蛋白G1、G2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1-g1,pcDNA3.1-G2;在转染的COS-7细胞内,用IFA可检测到细胞内有特异性荧光。结论:成功地构建了HV Z37株包膜糖蛋白G1、G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可在COS-7细胞中瞬时表达。  相似文献   
9.
到目前为止,在革兰阴性杆菌中已发现AnnA、RmtA、RmtB、RmtC、RmtD和NpmA 6种16S rRNA甲基化酶,且编码这些酶的基因通常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共处一个质粒上,通过质粒在不同的菌株之间播散~[1-4].RmtC型16S rRNA甲基化酶首次在奇异变形杆菌中被发现~[4],但16S rRNA甲基化酶在奇异变形杆菌中的流行情况还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从我院2004年5月至2007年9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98株奇异变形杆菌进行16SrRNA甲基化酶筛查,并对其转移机制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汉坦病毒致病性及其结构蛋白抗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在临床上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自1976年李镐汪等从疫区的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到汉坦病毒76—118株以来,各国学者相继分离到不同型别的汉坦病毒。目前汉坦病毒已鉴定出多种型别:姬鼠型(Hantaan,HTN)、家鼠型(Seoul,SEO)、Puumala(PUU)、Sin Nombre(SNN)、Dobrave(DOB)等,在我国主要流行型别为HTN和SE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