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比伐卢定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方法用Zorbax 300SB-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甲酸(55∶45∶0.45);流速为0.8 mL.min-1;柱温为35℃;正离子电离、多离子反应监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比伐卢定线性范围为15~10000 ng.mL-1;批内、批间精密度均<10%;低、中、高浓度QC样品提取回收率均>98%。结论本方法专属、灵敏、准确、快速、简便,可用于比伐卢定的临床开发研究及上市后临床应用中的浓度测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术前左心房功能的超声心动图评价,寻找可以预测房颤复发的左心房应变指标。方法入选2014年11月到2017年12月共203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射频消融的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前在窦性心律下进行超声左心房大小、容积和应变的评价;之后接受双肺静脉隔离。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的情况。结果接受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共203例,失访患者21例(10.3%),随访患者182例(89.7%)。其中复发患者66例(36.3%),无复发患者116例(63.7%)。筛选出可用于回归分析的自变量包括左心房收缩前容积(四腔心切面)、左心房收缩前期容积(二腔心切面)、左心房舒张末期容积(二腔心切面)、左心房总应变(四腔心切面)。建立阵发性房颤术后复发预测评分模型,并与传统因素模型进行对比,二者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57比0.732,P=0.707)。结论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患者左心房容积增大,应变下降。左心房应变参数可用于预测阵发性房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2种非洛地平缓释片在健康中国男性人体的生物等效性。方法用双交叉设计,24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单剂量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试验药物或对照药物5 mg,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非洛地平血药浓度,用DAS 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试验药物与对照药物的Cmax分别为(2.15±1.37),(1.67±0.87)ng.mL-1;Tmax分别为(5.40±3.42),(5.85±4.84)h;t1/2分别为(16.51±5.82),(18.78±8.16)h;AUC0-72h分别为(37.68±22.05),(34.71±20.88)ng.h.mL-1;AUC0-∞分别为(39.90±23.64),(37.93±23.75)ng.h.mL-1;Cmax、AUC0-72h和AUC0-∞的90%可信区间分别为109.6%~141.6%,99.2%~120.2%和96.2%~117.8%。两制剂的Tmax非参数法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药物对于对照药物的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114.0±33.7)%。结论 2种非洛地平缓释片剂在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体内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县级医院慢性病老年患者出院带药用药偏差现状并分析可能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抽取江西省赣州市7家县级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60岁以上慢性病患者病例,评价其用药偏差发生的基本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用药偏差影响因素。结果:研究最终纳入693例患者,用药偏差总发生率为83.0%,平均每人发生2.1次用药偏差,发生用药偏差的类型主要为治疗不充分(60.6%);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发生用药偏差的患者合并症数量[(5.2±2.4)种]显著大于未发生用药偏差的患者[(3.9±2.0)种](P<0.01)。结论:样本县级医院慢性病老年患者出院带药用药偏差发生率较高,需在中国开展药物重整实证研究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别嘌醇被广泛用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一线治疗,在使用过程中疗效显著、价格低廉,但随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有关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加。HLA-B基因多态性对别嘌醇的使用有重要影响。HLA-B*58:01等位基因携带者应用别嘌醇可能增加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风险。HLA-B*58:01基因是检测别嘌醇诱导的皮肤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和有效的遗传标记,基因检测可用于检查是否携带HLA-B*58:01等位基因,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调整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方案。筛查HLA-B*58:01基因可能有助于患者防止患者别嘌醇诱导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综述了基于HLA-B基因多态性的别嘌醇个体化药物治疗现状,整理了相关指导意见,为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子瑜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机为瘀血内阻,以活血化瘀消癥为基本治疗大法,在审证求因的基础上疏肝行气止痛,同时重视温补先天以鼓动元气,扶正祛邪.本文将通过对药、角药详细介绍王子瑜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学术经验.如"活血络,散癥结"用丹参—赤芍—当归、当归—石见穿、赤芍—白芍、莪术—水蛭;"理肝气,定经痛"用延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性腺机能低下患者单次和多次外用睾酮贴剂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方法用多剂量、三周期、剂量递增、连续给药设计方案,12名原发性或继发性性腺机能低下的中国男性受试者外用2,4,6贴睾酮贴剂,用化学发光免疫试剂盒方法测定血清总睾酮浓度,计算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7名受试者完成全部试验,单次外用2,4,6贴睾酮贴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如下:Cmax为(5.65±3.47),(30.13±47.59),(37.64±41.55)nmoL.L-1;Tmax为(10.86±2.54),(8.00±1.63),(10.86±5.98)h;AUC0-t为(91.96±62.49),(197.01±144.75),(321.49±172.82)nmoL.h.L-1。多次外用睾酮贴剂后,血清总睾酮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如下:Csmsax为(6.74±5.12),(16.89±11.15),(36.13±44.32)nmoL.L-1;Tmax为(8.86±3.44),(5.71±2.93),(7.71±2.43)h;AUC0ss-t为(110.92±60.49),(238.72±104.26),(416.62±278.66)nmoL.h.L-1。结论总睾酮的Cmax和AUC0-t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多次外用睾酮6贴后0~24 h血清总睾酮浓度均达到正常值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临床药师实施抗凝工作的切入点。方法: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模式,结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具体情况,在如下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1院内抗凝患者的教育管理;2药物基因组学方法指导下进行的药物剂量建议;3医护药师联合的随访门诊;为药师参与的抗凝一体化门诊的建立提供工作模式参考。结果:已经初步取得临床的认可,目前完成抗凝相关患者教育和药物基因组学指导下的药物剂量建议会诊120余例。为进一步建立抗凝的全程化药学服务提供了参考资料。结论:抗凝专业临床药师的介入可以为全面抗凝临床药学服务提供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术前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患者的围术期药物管理情况,并分析与围术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出血事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外科手术、且术前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患者的相关信息,观察并记录围术期抗血栓药物管理情况、患者住院期间的MACCE和出血事件。结果最终有372例患者进入分析。364例(97.8%)患者在术前停用抗血栓药物,仅3例患者在进行出血低风险手术前未停药;服用阿司匹林的311例患者中,188例(60.5%)患者术前阿司匹林停药时间大于7 d;49.5%(47/95)服用P2Y12受体抑制剂的患者术前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桥接。围术期共发生MACCE 16例(4.3%),出血事件10例(2.7%)。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65岁(OR 5.800,95%CI 1.243~27.070,P=0.025)、外周动脉疾病(OR 6.090,95%CI 1.380~26.878,P=0.017)和4级手术(OR 6.144,95%CI1.191~31.701,P=0.030)为围术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服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OR 14.110,95%CI 1.743~114.188,P=0.013)和手术时间(OR 1.006,95%CI 1.001~1.012,P=0.026)是围术期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当前围术期抗栓药物管理不够规范,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年龄>65岁、合并外周血管疾病或拟行大手术的患者,围术期需警惕MACCE。术前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的用药方案和手术时间长是围术期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中国健康受试者单剂吸入不同剂量丙酸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气雾剂(超细丙酸倍氯米松/福莫特罗100μg/6μg固定剂量复方)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安全性。方法按开放、随机、单剂给药、3个剂量组平行设计。在36名中国健康受试者中进行,分别单剂吸入200μg/12μg,400μg/24μg和800μg/48μg丙酸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气雾剂后,采集每例受试者24 h内的血样,用于评价丙酸倍氯米松及其代谢产物倍氯米松-17-单丙酸盐(B17MP)和福莫特罗的药代动力学,同时观察试验期间的安全性事件。结果 36名受试者全部完成研究,单剂吸入200μg/12μg、400μg/24μg或800μg/48μg丙酸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气雾剂后,B17MP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1/2分别为2.76,3.03和3.49 h,tmax分别为0.50,0.38和0.38 h,Cmax分别为263,708和975pg·mL^(-1),AUC0-t分别为786,2179和2968 pg·mL^(-1)·h;福莫特罗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1/2分别为2.13,5.31和4.88 h,tmax分别为0.08,0.08和0.17 h,Cmax分别为9.8,24.0和37.6 pg·mL^(-1),AUC0-t分别为16.3,55.9和83.5pg·mL^(-1)·h。丙酸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气雾剂被很好地耐受。结论中国健康受试者丙酸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气雾剂单剂吸入200μg/12μg,400μg/24μg和800μg/48μg后吸收迅速,丙酸倍氯米松迅速代谢成为B17MP,其消除半衰期约为3 h,福莫特罗在低剂量组消除半衰期约为2 h,在另2个剂量组半衰期约为5 h。两者的全身暴露量均没有明显偏离剂量正比关系,受试者个体间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