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对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103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TGF-β1、NSE水平并与68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比较,以3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为临床预后指标,各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急性期血清TGF-β1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NSE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单因素分析,TGF-β1、住院天数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好的因素。NSE高、意识障碍程度重、出血量大、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空腹血糖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发热、最高体温高、患者年龄大、合并感染者神经功能恢复差。多元回归分析,血清TGF-β1、NSE、出血量、意识障碍程度、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影响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结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TGF-β1明显下降;重症患者NSE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临床住院患者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对3年中11276例住院患者血清乙肝标志物,丙肝抗体(抗-HCV),抗艾滋病1 2型抗体(抗-HIV1 2),梅毒螺旋体抗体(Anti-TP)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了解阳性检出率及滴度水平,为规范使用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和监测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德国欧蒙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滴定平板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以复合生物薄片(Hep-2细胞、猴肝)为基质,分别检测228例未经干扰素治疗的乙列肝炎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抗核抗体及滴度水平,以1:100血清稀释度呈现典删荧光模型为阳性判断标准,无荧光者判为阴性.结果 (1)228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共检出抗核抗体阳性51例,阳性检出率22.4%(51/228).其中乙肝"大三阳"患者血清59例,抗核抗体阳性18例(18/5930.5%).乙肝"小三阳"患者血清142例,抗核抗体阳性29例(29/142 20.4%).HBsAg、抗-HBc两项阳性患者血清27例,抗核抗体阳性4例(4/27 14.8%).阳性血清滴度分布1:100 39例,1:320 10例,1:1000 2例.51例抗核抗体阳性血清共出现荧光模型9种,以核均质型、核颗粒型为主.(2)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共检出抗核抗体阳性2例,阳性检出率4%(2/50).其中滴度1:100 1例,1:320 1例.(3)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核抗体阳性检出率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未经干扰素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阳性率(22.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在选择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前,检测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及滴度,对治疗的适应症和监测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4924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阳性结果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临床常见血清HBVM模式(3622份)仅占73.56%,共8种表达模式,而临床上少见HBVM模式(1302份)占阳性标本总数的26.44%,共17种表达模式.经比较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产生26.44%少见模式的主要原因是抗—HBe结果的假阳性率和抗—HBc阳性结果的漏检率高造成的,占出现少见模式标本总数的93.55%,其它原因出现的少见模式标本仅占6.45%.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8669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 HBVM检出率为56.80%,其中HBsAg阳性率为22.27%,抗—HBs 31.63%,HBeAg8.03%,抗—HBe 12.84%,抗—HBc 18.76%,单项抗—HBs阳性率23.26%,抗—HBs与HBsAg比值为1.42.  相似文献   
6.
我室对86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ELISA双位点一步法测定血清AFP中钩状效应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胎蛋白 (AFP)是胎儿发育早期的一种血清糖蛋白 ,正常情况下仅存在于胎儿血清中 ,出生后几周内消失 ,正常人血清为阴性 (小于30ug/L)。目前 ,AFP检测方法有多种 ,各具有优缺点。本室使用的是ELISA双位点一步法 ,现仅就该方法的钩状效应做一简要评价分析。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标本均来自临床的肿瘤患者或肿瘤高危人群 ,其中 ,阳性标本472例 (肝癌标本247例、肝硬化标本120例、其它标本105例)1.2仪器英国产丹利全自动定量酶标仪。1.3试剂与方法甲胎蛋白ELISA双位点一步法检测试剂盒 (新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每例标本均做原倍和10…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1]。目前,绝大多数医院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采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5项组合检测筛查。本研究用循证医学模式分析这5项组合检测结果,旨在对HBVM检测项目组合进行经济性能评价。  相似文献   
9.
王丽达 《药物与人》2014,(8):235-235
"化半年活半年"不经意的一句话来自一位癌症患者的真实写照。癌症已经成为我人类死亡率中的第一大杀手,随着人们防癌意识的增强,对防治肿瘤知识的不断掌握,目前癌症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深,防治肿瘤的方法逐渐增多,并日臻完善,但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世纪癌症将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谈癌色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医院职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对全院职工乙肝病毒携带率和乙肝病毒感染率进行调查与分析.方法 采用ELISA技术,对2003和2005年两年度医院全体职工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 2003年1347份血清样本,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总检出率52%,乙肝病毒携带率1.6%.2005年1450份血清样本,乙肝病毒携带率1.4%,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总检出率64.5%.两年度检测中共出现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8种.平均乙肝病毒携带率1.5%,乙肝病毒感染率58.2%.结论 与1992年-1995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相比较,全院职工乙肝病毒携带率(1.5%)低于普通人群(9.75%),而乙肝病毒感染率(58.2%)与普通人群(57.6%)无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