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研究Crygs基因发生突变的rncat先天性白内障小鼠的晶状体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 使用裂隙灯观察rncat白内障小鼠自出生后晶状体混浊的形态改变。并取白内障小鼠的晶状体进行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检查 ,同时以正常昆明小鼠为对照。结果 发现rncat小鼠白内障是双眼逐渐形成的核心性混浊。病理检查发现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 ,去核纤维化的过程受阻。电镜检查发现晶状体纤维的异常排列和细胞间连接结构的异常。结论 Crygs基因突变可导致rncat白内障小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变性和晶状体纤维的排列紊乱和细胞间连接的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新疆野生啮齿动物的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存在状态.方法应用乙肝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和乙肝表面抗体诊断试剂盒,对野生啮齿动物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的阳性率为17.8%(24/135)、长尾黄鼠(Citellus undulatus)阳性率为17.4%(12/69)和赤颊黄鼠(Citellus erythrogenys)阳性为(8/15).结论血清学调查表明,野生啮齿动物血清中存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了解先天性白内障小鼠模型与正常小鼠不同发育阶段晶状体蛋白质的差异。方法 ELISA定量检测晶状体蛋白,采用同重同位素相对与绝对定量检测(i TRAQ)。结果随日龄的增长念珠(串珠)状纤维结构蛋白(BFSP1)含量逐渐下降,且白内障小鼠晶状体内的含量低于正常小鼠;随日龄的增长βB2晶状体蛋白含量逐渐上升,且在白内障小鼠晶状体内含量高于正常小鼠。结论不同年龄先天性白内障小鼠与正常小鼠晶状体蛋白质含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束缚应激对ICR雌鼠生理及繁殖性能的影响.方法 将40只6周龄ICR雌鼠分为2组,A组雌鼠采用慢性束缚应激(6 h/d,28 d)处理,B组为对照组,记录两组的ICR雌鼠生理指标(体质量,性周期)及繁殖性能(妊娠期、产仔数,仔鼠初生重体质量,仔鼠离乳体质量,离乳率)等数据.结果 A组ICR雌鼠的妊娠期、仔鼠离乳率、仔鼠离乳体质量与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A组ICR雌鼠体质量、雌鼠性周期、产仔数,仔鼠初生重与B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慢性束缚应激显著影响ICR雌鼠体质量的增加、产仔数、仔鼠初生重及破坏雌鼠性周期,但不影响ICR雌鼠的妊娠期、仔鼠离乳率、仔鼠离乳体质量.随着束缚应激实验的进行,小鼠体质量及性周期有恢复现象.  相似文献   
6.
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的研究,是解决现有实验动物种类不足与不适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即通过人工驯养、繁殖野生动物,使之实验动物化,作为试验材料,提供给动物实验之用.开展野生啮齿动物实验动物化的研究,可以增加新的品种以满足不同实验的需求.田鼠属(Microtus)啮齿动物以体型小、敏感性高、繁殖力强、适应性好为主要特点,现将其研究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2005年6~8月,我们对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的红旱獭进行了嗜肝病毒的血清学调查,应用乙肝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检测了塔什库尔干县境内红旱獭的表面抗原(HBsAg),发现部分红旱獭血清的表面抗原呈阳性,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动物标本及血清:红旱獭(Marm ota caudata)标本采用枪击法获得,用注射器采集心血,动物标本采集于塔什库尔干县,获得的血清冷冻保存。1.2试剂:乙肝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为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20050718,购自于新疆医药公司。1.3方法:采用ELISA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按乙肝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说…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子午沙鼠尿液采集方法,测定分析野生子午沙鼠尿液部分生化和电解质指标,并与SD大鼠尿液生化指标进行比较.方法 在实验室内适应性饲养野生子午沙鼠3个月,采用自制尿液收集装置采集40只子午沙鼠和40只SD大鼠24 h尿液,用于尿液部分生化与电解质指标测定.结果 自制装置可成功收集子午沙鼠和SD大鼠24 h尿液.子午沙鼠24 h的尿液量为3 ~ 3.5 mL,1.5月龄SD大鼠为8~ 10 mL.肉眼观察,子午沙鼠和SD大鼠的尿液多为黄色、透明、有氨味.子午沙鼠尿液pH为7.80±0.40;尿比重为1.011±0.005;SD大鼠尿液相应数值为7.12±0.03和1.018±0.003.子午沙鼠和SD大鼠的生化指标大多为阴性,但有个别动物样本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子午沙鼠尿液电解质指标在捕获地区间和性别间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本文建立的尿液采集方法和测定结果为子午沙鼠实验动物化和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标准化问题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特别是国家科委颁布《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后,国内各有关行业和部门为此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力争使实验动物设施等级标准和规模跃上一个新台阶,并且与国际实验动物标准接轨。但是实验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并查找新疆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宿主动物。方法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查明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主要生境;采集疫区不同生境优势动物,以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筛查抗体阳性动物;调查疫区不同生境白蛉密度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率;采用特殊培养基和敏感动物从患者、阳性动物和吴氏白蛉中分离利什曼原虫,开展分子遗传学相似性鉴定;以吴氏白蛉开展优势动物吸血实验,查找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对照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根据上述实验调查结果,采用排除法确认天然宿主动物,同时确认荒漠型黑热病疫区的核心区;黑热病暴发时在核心区及其周边以杀虫剂灭蛉,与对照区比较,根据两个区的实际控制效果和时间,最后确定宿主动物。结果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生境是胡杨柽柳生境及其相邻农田;胡杨柽柳生境的优势动物为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子午沙鼠(M.meridianas)、毛脚三趾跳鼠(D.sagitta)和科氏三趾矮跳鼠(S.crassicada);共获得16种动物1374份样品(野生动物1137份、家畜237份),只有塔里木兔(45/485)检出抗利什曼原虫阳性个体,从塔里木兔分离出4株利什曼原虫(4/485)。在疫区的所有生境中,只有胡杨柽柳生境中的塔里木兔的抗体阳性率和吴氏白蛉的利什曼原虫感染阳性率最高;吴氏白蛉只能吸到塔里木兔和大耳猬的血,吸血率分别为9.5%和3.3%;塔里木兔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与当地黑热病患者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分离株的乙酰氨基葡萄糖磷酸转移酶(NAGT)核基因鉴定结果显示相似性100%,属婴儿利什曼病2型;自2008年黑热病暴发以来,实验区飞机喷洒杀虫剂灭蛉一次,连续7年无流行,对照区流行2次,每次流行持续2年。结论所有动物中只有塔里木兔与WHO规定的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最接近,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实验是验证天然宿主动物的重要方法;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生境是查找黑热病宿主动物的关键区域,即胡杨柽柳核心区及其相邻农田;核心区灭蛉是长期有效控制黑热病流行的重要措施,能为证明荒漠型黑热病宿主动物提供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