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4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术后桡动脉无鞘区(non-sheathed radial artery,NSRA)急慢性损伤进行评估。方法 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有162例患者在OCT指导下完成TRI后对NSRA进行OCT检查,根据患者有无TRI史分为重复TRI组(n=31)和首次TRI组(n=131),对比两组急性损伤(内膜撕裂、夹层、穿孔、血栓和痉挛)发生率和慢性损伤指标差异,包括内膜面积、管腔狭窄率(percentage of lumen narrowing,% LN)、血管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intima-media ratio,IMR)和内膜厚度指数(intimal thickness index,ITI)。结果 NSRA急性损伤发生率为31.5%,重复TRI组患者NSRA总体急性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TRI组(48.4% vs 27.5%,P=0.032),内膜撕裂(6.5% vs 5.3%,P=1.000)、夹层(9.7% vs 1.5%,P=0.075)、穿孔(3.2% vs 1.5%,P=1.000)、血栓(12.9% vs 6.9%,P=0.457)及痉挛(29.0% vs 16.0%,P=0.094)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复TRI组患者内膜面积(0.59 mm2 vs 0.46 mm2,P=0.011)、IMR(0.40 vs 0.28,P=0.001)和ITI(0.27 vs 0.22,P=0.012)明显大于首次TRI组,而% L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70% vs 30.81%,P=0.2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复TRI是NSRA急性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72,95%CI:1.053~7.301,P=0.039)。结论 TRI术后NSRA急性损伤发生率为31.5%,与首次TRI组相比,重复TRI组NSRA急性损伤发生率更高且慢性内膜增生显著,重复TRI是NSRA急性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应用MAC3.5指引导管行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自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150例发病12 h内,拟行经皮桡动脉急诊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成MAC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MAC组直接应用MAC3.5指引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对照组用多功能造影导管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后选择指引导管行介入治疗。主要终点是操作时间和透视时间,次要终点是穿刺部位合并症和30 d复合事件(包括所有原因的死亡、心肌梗死或非冠状动脉搭桥相关的出血)。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结果两组基线资料相似。MAC组和对照组桡动脉交换到股动脉的比例(4.0%vs 3.5%),首选指引导管更换比例(10.7%vs 9.3%),局部麻醉至冠状动脉造影完成时间[(7.2±2.6)min vs(7.1±2.3)min]和门囊时间[(86.1±39.4)min vs(88.8±36.3)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MAC组的急诊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操作时间、总操作时间和透视时间均明显缩短[(23.7±9.6)min vs(29.0±12.0)min,P=0.003;(30.9±10.4)min vs(36.4±12.3)min,P=0.004;(8.4±2.1)min vs(10.2±4.9)min,P=0.007]。穿刺部位血肿两组各3例,保守治疗后好转。30 d复合事件发生率,MAC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6%(5/75)和5.3%(4/75)(χ2=0.118,P=0.731)。结论经桡动脉应用MAC3.5指引导管行STEMI患者造影和介入治疗能缩短操作时间和透视时间,该方法能否对临床事件产生有益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观察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桡动脉血栓形成(RAT)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脏中心经桡动脉路径行CAG或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操作完成后行桡动脉OCT检查,观察RAT的发生情况,并据此分为RAT组及无RAT组。收集2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根据OCT图像分析桡动脉血栓类型、分布以及桡动脉急性损伤情况,并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回归分析RAT的危险因素。术后24 h及1个月时随访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及患者术肢有无缺血症状。结果共入选107例患者,年龄(58.1±12.5)岁,其中男性84例(78.5%)。28例发生RAT,发生率为26.2%(95%CI 17.9%~34.5%),其中15例(53.6%)患者为白血栓,血栓最易形成的部位为桡动脉近段(17例,60.7%),血栓体积为0.05(0.03,0.38)mm3,血栓积分为6.5(3.3,1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AT组桡动脉急性损伤、鞘管留置时间和比伐卢定使用比例高于无RAT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桡动脉急性损伤(OR=5.82,95%CI 2.09~16.20,P=0.001)及鞘管留置时间(OR=1.04,95%CI 1.01~1.06,P=0.006)是RAT的危险因素。术后24 h随访,RAT患者与无RAT患者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2/28)比10.1%(8/79),P=1.000]。所有患者均无术肢手部严重缺血的临床症状。结论在经桡动脉行CAG或PCI术中,RAT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路径并发症。应用OCT技术可以准确观察RAT的发生,桡动脉的急性损伤及手术操作时间长可能会增加这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线实时手机心电监护系统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02例接受无线实时手机心电监护系统检查患者的临床及心电图资料。其中体检人员为53例,高血压患者4例,冠心病患者15例,心律失常患者82例,心室肥厚患者1例,瓣膜病患者1例。结果:室早31例,室速1例,室上早1例,窦缓,RR间期>2 s 12例,ST-T改变63例,房颤1例,未见异常者2例。监测过程中自动报警501次,手动报警754次,其中有效报警为254次,有效报警比率为20.3%。结论:无线实时手机心电监护系统操作方便,可通过手机发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和早期心肌缺血的识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观察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桡动脉粥样硬化(RAA)斑块特点,探讨RAA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内科经桡动脉路径行OCT指导下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且术毕即刻完成桡动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远端桡动脉(d RA)路径是否能降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24 h桡动脉闭塞(RAO)发生率。方法 连续入选2021年9月至2022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脏重症监护中心(CCU)住院且行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共308例。按介入路径分为dRA组(n=147例)和近端桡动脉(pRA)组(n=161例),比较两组患者急诊PCI术后24 h超声明确的RAO和直径≥5 cm的血肿发生率。结果 dRA与pRA两组患者的穿刺置管成功率相似(94.6%比92.5%,P>0.05)。穿刺至导丝通过病变中位数时间(9 min比8 min,P>0.05)无差异。与pRA组相比,d RA组患者术后24小时的RAO(2.0%比7.5%,P=0.028)及直径≥5 cm的血肿发生率(1.3%比9.9%,P=0.001)均显著降低,穿刺置管中位时间延长[2.4(1.7,4.6)min比1.8(1.5,2.7)min,P<0.001]。结论 经dRA路径在不延长血运重建时间前提下,显著降低STEMI患者急诊...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对我中心非COVID-19感染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急诊介入门囊(door to balloon,D2B)时间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9年11月21日至2020年3月20日期间就诊于我中心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PCI)治疗的STEMI患者118例,分为2组:2019年11月21日至2020年1月20日行PPCI的64例STEMI患者为疫情前(before COVID,BC) 组,2020年1月21日至2020年3月20日行PPCI的54例STEMI患者为疫情组(after COVID, AC)组。比较两组患者D2B时间及90min达标率。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D2B时间的因素。结果 疫情期间STEMI患者急诊胸部CT筛查平均耗时(20±9)min。与BC组相比,AC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首次器械应用(first medial contact to balloon time, FMC2B)中位时间[121(95-153)min 比84(59-130)min, P<0.001]、D2B中位时间 [94(77-108)min 比 59(41-73)min, P <0.001]均显著延长,D2B≤90min达标率显著降低(37.0% 比 90.6%, P<0.001)。两组患者的FMC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以及住院日均无统计学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D2B时间与胸部CT筛查(β=29.975,95%CI 22.154~37.795, 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绕行急诊(β=-42.5,95%CI -55.260~-29.740, P<0.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COVID-19疫情导致STEMI患者救治流程发生改变,疫情期间FMC2B及D2B显著延长,D2B 90min达标率明显降低。胸部CT筛查及绕行急诊是影响D2B时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浆C型凝集素样受体2(CLEC-2)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就诊的150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LEC-2评估ACS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点。根据CLEC-2评价ACS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点将患者分为高CLEC-2组(n=32)和低CLEC-2组(n=11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CS患者血浆中CLEC-2水平,并通过Cox回归分析其与ACS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血浆CLEC-2评价ACS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5(95%CI:0.812~0.958),最大约登指数为0.643,最佳截断点为158.63 pg/mL,敏感度为71.87%,特异度为92.37%。两组在年龄、ACS家族史、CLEC-2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CLEC-2组主要不良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CLEC-2组(71.88%对7.63%,P<0.001),平均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低CLEC-2组[17.25(15.40~19.10)个月对23.34(22.91~23.77)个月,P<0.001]。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CLEC-2水平与ACS患者MACE发生密切相关。结论:高CLEC-2是ACS患者PCI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血清表皮调节素(epiregulin,EREG)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2018年4月接受救治的182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EMI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157)和预后不良组(n=25)。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TEMI患者血清EREG水平,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EREG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清EREG评估STEMI患者1年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 931、100. 00%和84. 71%。EREG高水平组平均生存时间低于EREG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EREG与STEMI患者预后关系密切。结论 STEMI患者血清EREG水平与预后关系密切,血清EREG水平较高提示其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广泛参与了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各个环节,包括调节血管张力、抑制炎性因子、抑制血管重塑和对心肌的负性肌力作用等方面,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硫化氢参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