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对脾胃虚寒证胃溃疡大鼠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埃索美拉唑组(4.17 mg/kg)及黄芪建中汤低、高剂量组(9.27、18.54 g/kg)。采用番泻叶(10 m L/kg)联合游泳力竭法建立脾胃虚寒证候模型,无水乙醇(10 m L/kg)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200 mg/kg)建立胃溃疡模型。观察并记录大鼠的整体状态、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和肛温,肉眼及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损伤,测量胃液总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4、IL-10、NO和TNF-α水平,qRT-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TLR-2、MyD88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黄芪建中汤组大鼠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和肛温均上升(P<0.05,P<0.01),溃疡指数下降(P<0.01),胃酸总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均降低(P<0.01),血清TNF-α水平下降(P<0.05、P<0.01),IL-4、IL-10和NO水平上升(P<0.05、P<0.01),胃组织中TLR-2、MyD88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P<0.01)。结论黄芪建中汤对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大鼠有显著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TLR-2/MyD88信号通路,影响炎性因子表达,下调黏膜攻击因子水平,从而加速胃黏膜溃疡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探究大黄-黄连药对(RRRCR)治疗Hp感染胃肠道疾病的分子机制,阐明其靶向作用的核心基因及关键microRNA。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RRRCR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O数据库检索Hp感染胃黏膜上皮的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通过R软件对芯片数据进行均一化处理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提取2个网络的交集;采用DAVID对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运用CytoHubba筛选核心基因;利用TargetScan分析关键microRNA。结果:获得21个RRRCR活性成分和217个作用靶点;GSE70394芯片数据包含Hp感染者和正常人的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128个;进一步分析得到RRRCR治疗Hp胃肠道疾病的特异性基因靶点55个;基因主要涉及免疫和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分子功能主要体现在TNF激活受体、细胞因子受体等,主要富集于细胞外空间、内质网膜等区域;RRRCR抗Hp感染的机制主要涉及JAK-STAT、NF-κB等信号通路。RRRCR治疗Hp相关胃肠道疾病主要作用于CXCL8、IL-10、IL-1β等10个核心基因及microRNA-122-5p、microRNA-93-5p、microRNA-558等关键microRNA。结论:RRRCR可通过调控编码RNA(基因)和非编码RNA层面发挥治疗Hp相关胃肠道疾病的作用,呈现出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效应特点。  相似文献   
3.
杨焘 《中外医疗》2013,(33):191-192
目的 研究血清IL-21水平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该院检验科2009年6月-2012年6月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42例(实验组)、及健康患者39例(对照组),检测两组间外周血IL-21水平.结果 A组外周血Th21细胞比例、IL-21mRNA转录相对值、IL-21表达量显著高于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h21细胞增多及其细胞因子过度表达及转录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通过Raf/MEK/ERK 信号通路治疗大鼠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DU)的作用机 制。方法将60 只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埃索美拉唑组(4.17 mg·kg-1)以及黄芪建中汤高、 低剂量组(18.54、9.27 g·kg-1)。采用“苦寒泻下+劳倦过度”法联合阿司匹林、无水乙醇构建脾胃虚寒型DU 大鼠模型。灌胃给药,每天1 次,连续4 d。观察大鼠十二指肠黏膜损伤情况并计算溃疡指数和治疗指数;采 用HE 染色法观察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十二指肠组织中前列腺素 E2(PGE2)、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十二指肠黏膜磷酸化丝氨 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Raf)、磷酸化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2(p-MEK1/2)、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 酶1(p-ERK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十二指肠溃疡指数显著升高(P < 0.01);小 肠绒毛脱落,隐窝脓肿,小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均显著降低(P < 0.01);肠黏膜PGE2、IL-10 含量均明显降 低(P < 0.01),TNF-α 含量显著增加(P < 0.01);肠黏膜p-Raf、p-MEK1/2 和p-ERK1 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 加(P < 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芪建中汤各剂量组的大鼠十二指肠溃疡指数均明显降低(P < 0.01);肠黏膜 损伤得到明显改善,黏膜形态趋于完整,小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均明显增加(P < 0.01);肠黏膜PGE2 和 IL-10 含量均明显提高(P < 0.01),TNF-α 含量显著降低(P < 0.01);肠黏膜p-Raf、p-MEK1/2 和p-ERK1 蛋 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 < 0.01)。结论黄芪建中汤对脾胃虚寒型DU 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 PGE2、TNF-α、IL-10 等炎症介质水平,抑制Raf/MEK/ERK 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脾胃虚寒型胃溃疡(GU)病证结合大鼠实验模型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方法: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方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黄芪建中汤组(HQJZT)3组,采用“苦寒泻下+劳倦过度”法联合“乙醇+阿司匹林”造模,观察大鼠的一般症状与体征,测定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肛温,计算溃疡指数,HE染色观察黏形态学改变,ELISA法测定NO、MDA、PGE含量,免疫组化检测TLR-2、MyD88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体质量、进食量、肛温均显著降低,总体或局部症状与体征、胃黏膜形态均发生病性改变。给予HQJZT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提高或明显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胃黏膜PGE、NO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明显增加,TLR-2、MyD88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给予HQJZT后PGE、NO含量显著增加,MDA含量明显降低,TLR-2、MyD88蛋白表达显著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可靠、稳定的脾胃虚寒型GU病证结合大鼠实验模型,该模型可为中医药防治GU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探讨白头翁汤(BTWT)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分子网络调控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BTWT的入血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O数据库获取UC患者与健康人群的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采用Cytoscape构建BTWT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采用Bisogenet构建BTWT作用靶点蛋白质-蛋白质交互作用(PPI)网络及UC特异性基因PPI网络并提取这两个网络的交集,获得BTWT治疗UC的PPI网络及特征性基因;采用DAVID数据库对BTWT治疗UC的特征性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运用Cytohubba筛选BTWT治疗UC的关键靶点。结果:在TCMSP中共检索到与BTWT相关的化学成分247个,依据ADEM参数筛选得到活性成分53个,其中入血活性成分37个,通过检索配对分析,这些成分对应的靶点有643个;从GEO数据库获得UC表达谱数据芯片GSE87466,经过筛选分析得到UC患者特异性表达差异基因279个;进一步分析得到1705个特征性基因参与BTWT治疗UC的过程;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BTWT治疗UC主要涉及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连接等分子组成,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等,分子功能主要涉及蛋白特异性结合、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等;主要富集于MAPK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从特征性基因网络中筛选出NTRK1、TP53、APP等10个关键靶点。结论: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角度揭示了中药治疗疾病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的特点,探究得到BTWT治疗UC的关键靶点及可能分子机制,可为BTWT治疗UC的基础实验与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十二指肠腺瘤(duodenal adenoma, DA)的核心致病基因进行筛选和分析,挖掘潜在的可用于靶向治疗DA的中药活性成分。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DA数据集(Accession No. GSE102208),运用GEO2R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应用DAVID数据库对DEGs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对DEGs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PPI)分析,利用Cytoscape获取DA核心致病基因,通过CTD数据库挖掘靶向作用于核心致病基因的中药活性成分。结果: 筛选获得DA患者与健康者十二指肠组织显著性DEGs共373个,其中270个上调,103个下调。主要涉及胆固醇稳态、胆固醇流出、脂蛋白合成、三酰甘油稳态等生物学过程,富集于PI3k Akt、PPAR、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蛋白质消化吸收、脂肪消化吸收、胆汁分泌等信号通路。筛选出载脂蛋白B(ApoB)、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载脂蛋白A1(ApoA1)、葡萄糖转运蛋白2(SLC2A2)、麦芽糖酶糖化酶(MGAM)等10个关键基因;进一步分析获得可能用于治疗DA的潜在靶向中药活性成分,包括白藜芦醇、槲皮素、人参皂苷、姜黄素、雷公藤甲素等。结论: 基于公共数据库可以筛选与DA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靶点,并挖掘到潜在的可用于DA靶向治疗的中药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