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肺损伤时肺实质细胞受损,通透性增加,可产生严重的肺水肿,导致低氧血症。研究证实,肺水肿时伴肺泡上皮细胞钠泵功能降低或增强,增强钠泵功能能增加肺水清除,改善氧合。因此充分认识肺泡上皮细胞钠泵主动清除肺泡内液体的作用,对临床肺水肿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休克及其诱导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是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但感染性休克的机制复杂,目前仍不清楚,主要发病机制包括:炎症介质瀑布、肠道细菌移位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凝血系统和炎症系统的交互作用以及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肺保护与肺开放通气策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血管外肺水(EVLWI)的影响。方法以肺泡灌洗法复制家兔ARDS模型,分为中等潮气量(VT)零呼气末正压(PEEP)组(MVZP组)、小VT零PEEP组(LVZP组)、小VT最佳PEEP组(LVBP组)和小VT最佳PEEP+控制性肺膨胀(SI)组(LVBP+SI组)。采用单指示剂热稀释法测定EVLWI。观察在不同通气条件下0、1、2和3h EVLWI的变化。结果MVZP组、LVZP组、LVBP组和LVBP+SI组EVLWI在基础时分别为(11.3±2.4)、(10.2±2.4)、(10.3±4.6)和(9.7±2.3)ml/kg,达到ARDS模型(0h)时显著升高[(22.3±5.6)、(20.0±3.8)、(25.7±9.7)和(22.5±6.2)ml/kg,P均<0.05]。在实验观察3h中,MVZP组在2、3h EVLWI[(32.0±12.2)、(36.2±12.4)ml/kg]显著高于0h[(22.3±5.6)ml/kg,P均<0.05]。LVZP组在2、3h EVLWI[(27.8±12.9)、(30.3±13.0)ml/kg]也显著高于0h[(20.0±3.8)ml/kg,P均<0.05];LVBP组1h时EVLWI为(18.5±8.1)ml/kg,与0h[(25.7±9.7)ml/k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LVBP+SI组在1、2、3h各时点EVLWI分别为(16.8±6.5)、(18.0±7.1)、(15.7±2.7)ml/kg,与0h[(22.5±6.2)ml/kg]比较显著降低(P均<0.05)。与MVZP组比较,1、3h时LVBP组与LVBP+SI组EVLWI显著降低(P均<0.05)。3hLVBP+SI组EVLWI显著低于LVZP组(P<0.05)。结论肺保护与肺开放通气策略可降低EVLWI,增加肺水清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应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疗效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45例ARF伴MODS的患者应用CRRT,CRRT模式为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所有患者在CRRT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4天晨采周围静脉血查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同时测治疗前及治疗后6 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4、IL-6;定时监测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SCr、BUN、尿酸、CRP均显著下降(P<0.05);PH值能维持在7.30~7.40,血电解质由置换液调整基本正常;治疗前及治疗后6 h血清TNF-α、IL-4、IL-6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26例患者,均为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 Ⅱ)评分在25分以下、衰竭器官数小于3个、年龄较小、入ICU到开始CRRT时间短且CRRT在5 d以上者.结论 CRRT能有效控制ARF伴MODS患者的酸碱平衡、液体平衡及氮质血症;能有效降低部分细胞因子,抑制炎性反应;CRRT也是脏器功能支持的治疗方法,可能改善ARF伴MOD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羟乙基淀粉和林格液对感染性休克犬内脏器官灌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时复苏液体对内脏器官灌注的影响。方法 用指多糖(LPS)静脉注射复 制犬感染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HES)组和林格液(RS)复苏组。模型成功后稳定1 h记为0 min, 分别予以HES和RS复苏60 min(1 ml·kg-1·min-1),然后以同等速度输入生理盐水维持180 min。经肺动 脉漂浮导管和脉搏指示持续心排血量(PiCCO)导管监测心排血量(CO)、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 (PAWP),胸腔内血管容量(ITBVI),平均动脉压(M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计算心排血指数(CI);行动脉 血气分析,记录乳酸水平,并计算氧输送指数(DO2)、氧耗指数(VO2);用电磁流量计记录肠系膜血流量;用胃 肠张力计监测肠黏膜二氧化碳分压(PgCO2),计算肠黏膜-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g-aCO2)和肠黏膜pH值 (pHi)。记录制模前及复苏0、30、60、120、180和240 min两组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内脏器官灌注等指标的变 化。结果 ①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制模前比较,0 min两组MAP和CI均明显降低(P均<0.05)。与0 min比 较,HES组30 min后MAP明显升高,60 min后恢复到制模前水平,而RS组MAP也明显升高,120 min后恢 复至制模前水平(P均<0.05);液体复苏30 min后,两组CI和ITBVI均明显升高(P均<0.05),240 min仍 明显高于0 min,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②全身氧代谢改变:制模后两组动物DO2和动脉血pH均明显降低, 动脉乳酸水平明显升高。液体复苏30 min后,两组DO2均明显升高,HES组DO2显著高于同时期RS组 (P<0.05)。与0 min比较,两组动物液体复苏180 min后动脉乳酸水平明显降低,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③内脏器官灌注改变:与制模前比较,0 min两组肠系膜血流量均显著降低。与0 min比较,HES组在液体复 苏60 min后肠系膜血流量升高,RS组无增加,且显著低于同时期HES组(P<0.05)。HES组在液体复苏后 肠系膜血流量明显升高的同时伴有Pg-aCO2降低和pHi明显上升(P均<0.05);而RS组复苏后Pg-aCO2 明显升高,pHi呈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同时期HES组(P<0.05)。结论 RS和HES液体复苏均有利于升高血 压,提高氧输送,改善感染性休克时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但在改善内脏器官灌注上HES可能优于RS。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模拟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剂量对不同骨质疏松程度胸腰椎T11~L3生物力学影响,为术前骨水泥注射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CT图像建立胸腰椎T11~L3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建立12个不注射骨水泥的不同骨质疏松程度椎体对照组模型,向椎体L1分别注射1.8、3.6 m L骨水泥,建立24个不同骨质疏松程度的骨水泥增强椎体有限元模型。在椎体T11上表面施加500 N垂直载荷和7 N·m力矩并计算分析椎体在垂直、后伸、前屈、侧弯及扭转工况下的应力和位移。结果注射骨水泥后,扭转载荷下椎体应力和位移变化最大。与对照组模型相比,注射1.8 m L骨水泥时,随椎体骨质疏松程度加重,扭转载荷下椎体L1应力从增加55.0%上升到87.7%,位移从减小6.5%上升到32.0%;最大骨质疏松程度的椎体T12和L2扭转应力变化率分别为3.6%和5.7%。注入3.6 m L骨水泥时,随椎体骨质疏松程度加重,扭转载荷下椎体L1应力从增加288.5%上升到313.8%,位移从减小8.9%上升到44.7%;最大骨质疏松程度的椎体T12和L2扭转应力变化率分别为7.3%、7.6%。结论骨质疏松程度的加重和骨水泥注射量的增加会引起椎体应力增加,特别是扭转载荷下椎体应力变化最大。对骨质疏松程度严重的骨折椎体选择小剂量骨水泥以避免较大的应力增加,且应限制病人的扭转活动。  相似文献   
8.
9.
<正>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可由胆源性、酒精性、暴饮暴食、高脂血症等原因引起,病情危急,常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中国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脂血症人群逐渐增多,高脂血症所致AP发病人数逐渐增多。黄耀星等[1]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1991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20年间,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c acute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