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47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5篇
  4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应用一种新发明的肌张力检测系统对正常人及患有涉及肌张力变化疾病病人肘关节部位的肌张力进行检测,通过精确的量值来对肌张力的正常,增高,降低进行判断,并且把临床医生通过手法检查体会到的肌张力的变化类型如铅管样增高,齿轮样增高,折刀样增高加以验证,为临床提供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及康复效果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观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情况,康复前后患者吞咽功能变化.方法脑卒中患者70例及健康成人80名分别作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均进行VFSS,比较两组误吸等VFSS异常征象的发生情况.对发现误吸患者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4周,训练后复查VFSS,比较训练前后吞咽异常的发生情况变化.结果对照组渗透或误吸、口腔滞留、咽腔滞留的发生率为5.0%,13.4%,25.3%.主要为轻度渗透及口咽腔滞留.研究组渗透或误吸、口腔滞留、咽腔滞留发生率为45.0%,46.5%,48.9%,主要为重度渗透或误吸,中重度口咽腔滞留.其中隐匿性误吸为10次(占总误吸的24.4%).误吸患者康复治疗后渗透或误吸发生率较康复治疗前减少(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在康复期仍较为常见,可表现为多种影像学异常.VFSS可确切诊断吞咽异常,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使患者吞咽功能提高.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血管病的恢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普遍认为,恢复速率在三个月内,特别是最初几周最快,六个月以后恢复速率减慢.其间患者有很大的心理变化过程.高龄、本体感觉丧失、冠心病、上肢功能丧失、忧郁症、合并症、尿和便失禁以及失语等是恢复的不良预测指标。治疗忧郁症,预防并发症,改善家庭环境,加强社会支持及进行科学的康复治疗对促进患者的恢复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疗法对于脑卒中后单侧忽略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44例脑卒中后左侧单侧忽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2)和试验组(n=22)。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动态风景视频观察训练,试验组接受动作观察训练。分别于训练前、训练1周和训练3周后用中国行为性忽略测试-香港版(CBIT-HK)常规测试中的4项(短线划销、字母划销、星星划销、二分线段)进行评估,并比较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训练1周后,两组CBIT-HK常规测试4项分数大多较训练前改善(t2.712,P0.05),且试验组线段二等分百分比显著优于对照组(t=4.822,P0.001);训练3周后,两组CBIT-HK常规测试4项分数及MMSE、FMA、ADL评分均较训练前改善(t1.596,P0.05),试验组的短线划销、字母划销及线段二等分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t3.577,P0.01)。结论动作观察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单侧忽略症状。  相似文献   
5.
脑机接口(BCI)技术可以激活神经系统可塑性。记录大脑活动的技术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方法,后者具有安全、便携和低成本的优点,但容易产生信号污染。在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中,目前通常采用脑电图结合机械臂的方法。临床上,BCI多与其他康复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康复效果。未来需要提高BCI运动意图解码的准确性,对患者进行分层和量身定制治疗,开发混合式和便携式BCI系统。  相似文献   
6.
随着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研究的不断深入,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受到广泛关注。脑卒中后皮质下病灶影响附近或远端相关脑区,导致运动功能障碍。镜像神经元疗法、重复性经颅磁、经颅电刺激可通过无创方式激活大脑皮质相关区域,恢复大脑半球之间的平衡,对全脑网络环路有调节作用,但经颅电刺激缺乏A级证据。针灸虽能广泛调节全脑功能网络节点的拓扑结构,但由于针刺选穴、手法、时间、经络的差异,不能全面阐释针灸的治疗机制。康复治疗技术与神经影像学的结合成为脑卒中治疗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注意训练对非流畅性失语患者汉字加工任务中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的激活区及偏侧化指数的影响。方法将20例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0例,分别给予注意训练和认知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组块设计对患者汉字加工任务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比较训练前后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的激活区及偏侧化指数。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均为右侧额下回、双侧顶叶、双侧小脑显著激活;训练后,实验组各激活区更加显著,而对照组各激活区未见显著变化;训练前两组患者均呈右半球优势;训练后实验组呈左半球优势,而对照组仍呈右半球优势。结论在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中,右侧额下回、双侧顶叶、双侧小脑可能在知觉注意阶段对解决双重任务干扰非常重要;注意训练后激活更加显著;注意训练可能使失语症患者语义加工产生了功能重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5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6)。治疗组采用双侧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神经发育法训练患侧上肢,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的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治疗组FMA-UE、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双侧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藤黄酸对多药耐药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L—OHP的耐药逆转及其对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逐步增加药物浓度的方法建立奥沙利铂耐药结肠癌细胞株SW480/L—OHP。噻唑蓝(MTT)法测定SW480/L-OHP细胞株的耐药指数和藤黄酸在无细胞毒浓度下对结肠癌细胞耐受奥沙利铂的逆转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周期变化,RT—PCR检测各组细胞MDRl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P—gP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藤黄酸对结肠癌SW480及SW480/LOHP细胞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呈量效关系。奥沙利铂与低毒剂量藤黄酸共同作用SW480/L-OHP细胞,其Ic50显著降低(P〈0.05),耐药逆转倍数为3.72。与奥沙利铂单药组相比,加入低毒剂量藤黄酸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藤黄酸作用后MDRlmRNA转录水平降低,同时下调了P—gp蛋白表达。结论藤黄酸部分逆转SW480/L—OHP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耐药性,其机制与增加细胞内奥沙利铂的蓄积,抑制MDRl基因的表达及降低P—g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长期夜班轮班的年轻女性护士发生昼夜节律紊乱以及脑功能连接(FC)改变 情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设计,共纳入 9 名女性夜班护士和 9 名年龄匹 配的女性白班护士为研究对象,完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 Epworth 嗜睡量表(ESS)调查。采集 24 h 内 5 个时间点(2:00、6:00、10:00、16:00 和 22:00)的血清褪黑素和皮质醇水平,并行全脑静息态 fMRI 扫描,将下丘脑作为种子区进行脑 FC 分析。采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两组护士脑 FC 与血清皮质醇、 褪黑素水平的相关性,以及年龄、PSQI 评分、ESS 评分与护士夜班工作年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夜 班护士的 PSQI 和 ESS 评分高于白班护士[(8.44±3.90)分 vs(3.11±1.90)分、8.0(6.0,11.0)分 vs 5.0(2.0, 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夜班护士血清褪黑素水平低于白班护士[(135.18±20.84)pg/ml vs(185.83±25.9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653,P< 0.01),且节律曲线紊乱。夜班护士血清 皮质醇水平高于白班护士[(7.64±0.60)nmol/L vs(6.84±0.75)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1.081, P< 0.01)。夜班护士下丘脑至右侧扣带回、右侧壳核和小脑蚓部间的脑 FC 强于白班护士,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5);且夜班护士下丘脑至小脑蚓部的 FC 增强与 ESS 评分呈正相关(r=0.501,P=0.034)。 结论 护士长期值夜班轮班可出现睡眠质量下降、夜间褪黑素水平下降及皮质醇节律紊乱,同时伴有 静息态脑 FC 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