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近年收治的原发性结直肠癌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确诊时的年龄分组,分析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大便潜血情况等特点。结果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年龄为非正态分布,中位诊断年龄为65岁;73.6%的结直肠癌位于左半结肠;腺癌占87.5%,其中中分化癌占66.35%;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血便、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其次是体重下降、腹胀、腹泻、贫血、便秘、腹部包块;血便、腹痛、贫血、腹胀、腹部包块、体重下降、排便习惯改变等临床症状的出现与否均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密切相关(P均0.05),右半结肠癌更常出现腹痛、贫血、腹胀、腹部包块和体重下降等症状,而左半结肠癌则更常出现血便和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潜血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及Dukes分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肿瘤发生部位密切相关,血便、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腺癌是最常见的临床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特别是高三酰甘油血症)、微循环障碍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的关系,加强对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lp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HLAP)的认识。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8月收治的14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临床表现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82例,占57.34%,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61例,占42.66%;按病因分为脂源性胰腺炎(hyperlipemia acute pancreatitis,HLAP)42例,占29.37%,非脂源性胰腺炎(non-hyperlipemia a-cute pancreatitis)101例,占70.63%。探讨高脂血症与MAP和SAP的关系。结果脂源性胰腺炎与非脂源性胰腺炎组比较,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脂源性胰腺炎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严重。结论故高三酰甘油(TG)血症、微循环障碍是AP持续和加剧损害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内科、普外科及重症医学科等科室住院患者常见病种之一,发病早期容易并发肠麻痹.急性胰腺炎并发肠麻痹西医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西医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胃肠减压、止痛及抗感染等.除现代医学外,祖国医学在肠道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提升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急性胰腺炎并发肠麻痹中西医治疗进展的全面了解可缩...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建立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蒙古沙鼠的动物模型 ,观察H pylori及H pylori与N 甲基 N’ 硝基 N 亚甲基胍 (MNNG)联用作用后胃黏膜的组织学改变 ,并观察了维生素C的预防作用。方法  16 0只SPF级蒙古沙鼠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32只。A组单用H pylori菌液灌胃 ;B组在接种H pylori后 4周 ,摄入MNNG水 (2 0 μg/ml) ,连续 30周 ;C组单用MNNG水 (2 0 μg/ml) ,连续 30周 ;D组在B组基础上同时摄入加维生素C的食料 ;E组为空白对照组。各组分别在实验后 12、36、4 8、5 2周各处死 8只 ,取胃黏膜行组织学检查 ,用Warthin Starry银染、PCR和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 pylori。 结果 累计至 5 2周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A组(87 5 % ,6 2 5 % )、B组 (78 1% ,5 6 3% )显著高于C组 (6 2 % ,6 3% )、D组 (15 6 % ,9 4 % )和E组 (0 % ,0 % ) ,P <0 0 1。B组的H pylori感染率从接种后 12周的 10 0 %下降到 5 2周的 6 6 7%。结论 H 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有关 ,维生素C在预防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癌前病变上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早期诊断新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6.
杨永俊  张辉  朱金山  张书申  张渊智 《肝脏》2010,15(4):311-311
本文通过观察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治疗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 Pancreatitis,SAP)治疗中的重要价值。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12年8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SAP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免疫营养组(65例),在发病后2~3d置入鼻空肠管管饲,观察体质量,血红蛋白,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及后续各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白蛋白无差异,P>0.05,治疗后总淋巴细胞计数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P<0.01,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死亡6例,其主要死因是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结论在SAP综合治疗中,早期进行免疫营养支持是切实可行的,对防治感染及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诊治胆胰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3年9月-2011年2月我科应用ERCP诊治的1 378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性ERCP由2003年的13例(13.6%)上升到2011年的236例(86.7%).1 378例中,造影成功率93.32%; 治疗性ERCP693例次,占总ERCP例次的50.29%.并发出血占4.09%,术后胰腺炎占8.54%.结论 ERCP是胆胰疾病的重要诊治手段,特别是对于无手术机会的恶性胆胰管梗阻患者,能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对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治疗,能避免再次移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在慢性胰腺炎(CP)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3年9月~2011年12月该院应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治的32例CP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完成ERCP诊治共45例次,内镜治疗后腹痛近期症状缓解率82.76%,平均随访36.9个月(2~90个月),腹痛远期症状缓解率65.5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1例,病死率为0.结论 ERCP是CP的重要诊治手段,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太行山区林州市及其周边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近年来临床病理特点的变化及遗传易感性.方法: 2006-10/2008-12于安阳市肿瘤医院和林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1259例,来自林州市及其周边食管癌高发地区, 诊断年龄为33-84岁, 所有患者均为首次住院和首次经内镜检查诊断并经组织学检查确诊病例. 回顾分析食管癌患者的肿瘤家族史、食管癌诊断年龄、肿瘤发生部位、临床病理类型、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TNM分期等内容.结果: 食管癌患者的诊断年龄服从正态分布, 平均诊断年龄为59.82±8.17岁;家族中具有2个或2个以上食管癌或贲门癌的患者占32.0%(403/1259);家族中具有2个或2个以上成员患(包括患者本人)恶性肿瘤的患者占38.6%(486/1259), 父母均患食管癌或贲门癌、胃癌者占3.9%(49/1259), 家族中累及2代且至少有3个成员患食管癌或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占8.01%(102/1259), 家族中累及2代且至少有3个成员(包括患者本人)患食管癌患者占6.0%(76/1259);食管癌最常发生的部位是中段, 其次为上段、下段, 发生部位与患者的诊断年龄密切相关(P <0.001), ≤40岁、-60岁和-70岁等组的患者以中段与上段多见;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多见, 爱人或父母未患恶性肿瘤的患者中晚期较多(P <0.05);鳞癌占96.2%(1202/1250).结论: 恶性肿瘤尤其是食管癌遗传易感性可能是目前林州市及其周边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高发的主要原因;食管癌最常发生的部位是食管中段, 其次为上段;食管癌的发生部位2368 ISSN 1009-3079 CN 14-1260/R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年8月18日第17卷第23期与患者的发病年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