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脂肪干细胞的免疫学性质分析。方法选取5名符合抽脂要求的健康志愿者,抽取25g脂肪组织并培养,以流式细胞术查看目标细胞分化群表面抗原与人体组织相容性抗原表达特点,并观察淋巴细胞、异体脂肪干细胞共同培养下增殖情况。结果脂肪干细胞表面CA29、CD40、CD90与组织相容性抗原Ⅰ均可阳性表达,CD31、CD34、CD45与组织相容性抗原Ⅱ均阴性表达;对照组平均CPM值为1805±152,研究组平均CPM水平为1811±164,两组平均CPM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脂肪干细胞无内皮细胞、造血系统污染问题,异体脂肪干细胞并未诱发淋巴细胞增殖,表明脂肪干细胞排斥反应小,可尝试应用于组织工程、细胞治疗工作的主要同种异体细胞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对辐射诱发小鼠胸腺瘤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清洁级C57BL/6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照射组、照射+ADSCs组、假照射+ADSCs组,各8只,末次照射后第7天后分别处死4组小鼠,计算小鼠胸腺指数.刀豆素A(ConA)诱导的胸腺淋巴细胞转化率采用MTY法测定,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胸腺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照射+ ADSCs组相对于照射组小鼠的胸腺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胸腺指数显著增高(P<0.05),并且CD4+T淋巴细胞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CD8+T淋巴细胞明显下降(P<0.05),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ADSCs可能通过调节小鼠胸腺内细胞水平的变化,保护小鼠胸腺细胞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对肺部气道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自愿接受研究的志愿者共20例(治疗组),抽取脂肪组织并培养脂肪干细胞,注入大鼠体内;对比空白对照组各项指标(对照组)。结果细胞接种首日为静止期,之后为对数生长期,4~5d阶段达到顶峰,之后进入平台期,P5、P10、P15代细胞生长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W/D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治疗前W/D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治疗后明显较治疗前得到改善(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e NOS蛋白含量54±0.02,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后明显较治疗前得到改善(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脂肪干细胞的培养移植利于降低肺湿/干重比、提升肺组织e NOS蛋白含量,可促进肺部、气道组织修复,在肺部气道疾病治疗中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修复辐射诱导的肠血管损伤实验室研究。方法取辐射相关肠血管损伤患者脂肪组织以酶消化法处理后获取ADSCs,免疫荧光标记并体外培养、扩增后,注射至肠血管内,观察60d后肠血管修复情况,并分析体外培养、诱导下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并予以RT-PCR检测。结果诱导后肠血管特异标记Calponin、MHC、α-SMA,细胞核为红色荧光,细肌丝阳性表达可见绿色荧光。脂肪干细胞诱导后Calponin、MHC、α-SM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26±2.54%、45.42±5.12%、48.22±4.48%,均相比诱导前阶段有明显差异(P0.05)。脂肪干细胞Calponin、MHC、α-SMA、SM-22αm RNA诱导后均发现相应m RNA表达。脂肪干细胞诱导情况下受损肠血管修复70%占比为100%,明显优于无诱导组(P0.05)。结论脂肪干细胞适当培养、诱导下可促进血管平滑及修复,利于消除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1例临床疑似为Loeys-Dietz综合征(LDS)的患者行全外显子组测序, 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将1例2018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完善其临床资料及既往病史。采集患者及父母的外周血样, 对其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 重点分析与遗传性主动脉瘤疾病相关的基因。并通过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家系验证。结果患者临床检查及既往病史均提示存在早发性主动脉扩张及夹层等心血管异常, 临床疑似为LDS。二代测序发现其TGFBR2基因存在c.1526G>T(p.Gly509Val)杂合错义变异, 其父母未携带相同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判定为疑似致病变异(PM1+PM2Supporting+PM6+PP3+PP4)。结论 TGFBR2基因c.1526G>T变异可能是该患者的遗传学病因, 国内既往未见报道。上述结果丰富了LDS患者TGFBR2基因的变异谱, 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1例超声心动图表现为主动脉夹层、二尖瓣前叶脱垂并有主动脉夹层家族史的马凡综合征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变异基因,为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先证者行全外显子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遗传性主动脉瘤相关基因,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鉴定候选致病突变;收集患者家系成员共计11人样本,利用Sanger测序对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候选致病位点进行检测。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提示患者携带原纤维蛋白1基因(FBN1)(NM_000138.5)c.7412delC杂合变异,位于60号外显子,Sanger测序结果表明该变异在家系内与疾病共分离。该位点为移码突变;依据ACMG指南,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致病变异分类非常强(PVS1)+中等证据2(PM2)+辅助证据1(PP1)]。结论:该马凡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原因为FBN1基因的c.7412delC突变,本研究为该家系的分子诊断、分子分型及后续遗传咨询及治疗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中国马凡综合征患者FBN1基因的变异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