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7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脏利什曼病(VL)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经努力防治,截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部分流行区已消除了VL。21世纪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VL疫情快速回升,流行范围持续扩大。本文概述了我国VL的流行现状,防控策略和措施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今后的防控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染色内镜、超声内镜和ESD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发展,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治水平亦明显提高。隧道内镜技术是在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和ES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内镜治疗技术,目前已应用于贲门失弛缓症剖以及胃、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的治疗,疗效类似外科手术,同时又具有安全、微创、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我院在ESD基础上成功联合隧道内镜技术(又称经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切除了18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一、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鉴定我国黑热病流行区6种常见蛉种的PCR-RFLP (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方法.方法 使用一对通用引物扩增线粒体COI基因,比较中华白蛉、长管白蛉、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和歌乐山司蛉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寻找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使用TaqI、PstI内切酶双酶切,通过电泳片段大小鉴别上述6种蛉种.结果 长管白蛉、中华白蛉、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歌乐山司蛉和鳞喙司蛉酶切片段呈现长度不同的种特异条带,可以将上述我国常见的6种蛉种区分开来.结论 基于COI基因序列差异建立的PCR-RFLP方法简便易行可靠,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我国黑热病流行区6种常见蛉种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与奥曲肽联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7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乌司他丁和奥曲肽联用)(n=40)、对照组(单用奥曲肽)(n=36)。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体征减轻、血尿淀粉酶(AMS)下降时间、并发症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乌司他丁和奥曲肽联用能更快缓解临床症状及控制病情,缩短治疗时间。结论乌司他丁和奥曲肽联用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优于单用奥曲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肝细胞株QSG-7701增殖、凋亡及对Survivin、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UDCA孵育两种细胞后,分别采用MTT法、流式细胞仪、电镜、免疫组化法等观测相关指标.结果 UDCA能抑制HepG2增殖,诱导其凋亡,并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随着Survivin表达下调,Caspase-3表达上调(r=-0.9853,P<0.01)、细胞增殖抑制(r=0.9789,P<0.05)、凋亡指数增加(r=-0.9632,P<0.05).肝细胞株QSG-7701中无Survivin表达.UDCA对肝细胞株QSG-7701增殖、凋亡无明显影响.结论 UDCA可能通过干预Survivin的表达,选择性地诱导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多重PCR(muhiplex PCR)、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半巢式PCR等3种检测棘球蚴的PCR方法,优化可区分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羊株(G1型)和骆驼株(G6型)、石渠棘球绦虫和带科绦虫的方法.方法 根据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石渠棘球绦虫、带科绦虫线粒体基因序列,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别对4种牛体表蜱体内巴贝虫和两种犬体表蜱体内巴贝虫基于PCR的检测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6个市的62个村,现场采集犬和牛体表蜱。巢式PCR特异性扩增巴贝虫18s rDNA,纯化阳性样本的PCR产物、测序、比对,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应用双重PCR、双重巢式PCR、双重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牛体表蜱内病原体双芽巴贝虫(Babesia bigemina)和牛巴贝虫(B.bovis)的感染情况。应用多重PCR检测犬体表蜱的犬巴贝虫(B.canis canis)、佛氏巴贝虫(B.canis vogeli)和罗氏巴贝虫(B.canis rossi)的感染情况。将各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对检测方法进行评价。结果采集牛体表蜱102只。巢式PCR、双重PCR、双重巢式PCR检测牛体表蜱内双芽巴贝虫和牛巴贝虫均为阴性,双重LAMP的浊度仪检测结果为5例阳性,颜色观测结果阳性样本为29例,该29例包含浊度仪检测的5例阳性。采集犬体表蜱184只。巢式PCR检测出犬体表蜱佛氏巴贝虫阳性样本9例。其中4例被多重PCR检测出佛氏巴贝虫阳性。同时多重PCR检测检出罗氏巴贝虫阳性样本4例,经测序均为罗氏巴贝虫阴性。结论双重PCR、双重巢式PCR检测牛体表蜱体内巴贝虫未出现假阳性情况,巢式PCR检测微小巴贝虫,双重PCR、双重巢式PCR未发生交叉反应,说明其具有一定特异性,但因无阳性样本,敏感度需要进一步评价。双重LAMP颜色观测结果阳性率15.76%,浊度仪测出阳性率2.72%,其中双重LAMP颜色观测法2例阳性样本为巢式PCR微小泰勒虫阳性(Theieria microti)。双重LAMP法直观快捷,但对其检测的阳性样本需进行进一步确认,同时由于该方法的高度敏感性,需注重预防实验污染。犬体表蜱多重PCR可一次鉴别3种犬巴贝虫,鉴于在本研究中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多重PCR不适用,建议将病原体独立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AMP-18皮下注射与5-氨基水杨酸(5-ASA)灌肠治疗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发的大鼠结肠炎髓过氧化物酶(MPO)、核因子(NF-kB)及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用雌雄各半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采用TNBS/乙醇灌肠制作大鼠结肠炎模型。制模后第2天,各组分别给予不同处理。A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1 mL灌肠;B组给予5-ASA 1 mL灌肠(100 mg/kg);C组给予AMP-18用pH 7.4的PBS配制,剂量10 mg/kg,皮下注射;D组给予5-ASA灌肠与AMP-18注射联合处理。上述治疗均1次/d,观察大鼠腹泻及便血情况,并记录体质量改变。分别于治疗后第5、9天随机抽取每组大鼠各5只,按DAI的评分标准,进行大体损伤评分;按Fedorak积分标准,进行组织损伤评分,同时生化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免疫组化法分析NF-kB的组织表达;心脏取血,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清EGF的浓度。结果 与A组比较,B、C、D组DAI评分、大体损伤评分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及MPO活性均降低(P<0.05),NF-kB表达水平降低(P<0.05),EG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但B、C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应用rhITF与5-ASA灌肠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和5-ASA(P<0.05)。结论 联合应用AMP-18与5-ASA对TNBS诱发的大鼠结肠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独应用AMP-18或5-ASA。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肠组织中的MPO活性、抑制NF-kB表达与增强EGF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结肠水疗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生理盐水水疗,观察组给予自拟"化瘀破结汤"结肠水疗,连续治疗5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腹痛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05,P=0.031)。结论:中药结肠水疗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可迅速解除肠腔梗阻、恢复肠道功能,可提高保守治疗效果、降低手术率。  相似文献   
10.
疟疾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蚊媒病.对疟疾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近年来疟疾病例监测、蚊媒监测、蚊媒感染疟原虫检测的方法及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在疟疾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