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目前全世界约有3.5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HBV)感染者,亚洲和非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慢性携带率为8豫-15豫。中国HBsAg 的慢性携带率为9.75豫,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3000万,其中10豫-20豫可发展为肝硬化,1豫-5豫可演变为肝细胞癌。HBV感染所致失代偿期肝硬化可导致进行性肝衰竭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研究表明,核苷类似物能有效抑制HBV复制,预防HBV所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临床进展;抗纤维化治疗则能恢复肝细胞的代偿功能,增加肝脏血流量,维持其有效的生理功能。已有学者对恩替卡韦联合九味肝泰胶囊治疗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观察做过报道,本研究观察两药联合应用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长期疗效及抗肝纤维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患者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诱因及转归分析28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诱因及其转归.方法:回顾289例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病因、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HBV活动及变异为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最主要诱因(占50.52%),感染(非病毒性)、消化道出血、药物、腹泻、酒精、HEV分别占:24.57%、4.50%、4.15%、3.46%、2.42%、2.42%.289例患者中(年龄40-70岁之间的达80.28%)226例接受了人工肝治疗,总好转率为45.33%,死亡率为44.98%.结论:HBV活动及变异居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所有诱因之首.乙型肝炎基础上的HEV、HBV活动及变异免、自身疫性肝病诱发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好转率高于肝癌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好转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耐药后序贯治疗中HBV准种的演变特点.方法:收集7例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序贯治疗中的血清,对HBV聚合酶基因逆转录酶区进行PCR扩增克隆并测序,结合临床用药分析序列突变,探讨其演变特征.结果:患者1、4、5在序贯治疗中LAM耐药变异株一直存在,主要以M204I+L80I、M204I+L80I+L180M、M204V+L180M+G173L、M204V+L180M为主,所占比例在不断发生变化,患者2、3在序贯治疗中检测出野生株,但患者2在后续治疗中又选择出LAM耐药变异株.患者6在ADv联合ETV治疗时、患者7在单用ADV治疗时测时分别测出双重耐药株M204v+L180M+G173L+T184A和M204V+180M+G173L+236D.结论:拉米夫定耐药后序贯治疗中原耐药突变不易消失,且容易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交叉耐药株或多重耐药株,他的出现影响序贯治疗的应答甚至导致序贯治疗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5.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伴有以应激性高血糖为特征的胰岛素抵抗,且波动性较大,不易控制,故其对机体的危害比单纯的高血糖大。研究发现,血糖变异性(glucosevariability,GV)是血糖控制的重要环节,被视为SAP病死率及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目前对于SAP患者的血糖控制范围以及是否需要强化血糖控制仍存在争议,且GV对预后影响的研究也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对SAP患者进行强化血糖控制,旨在探讨强化血糖控制对患者GV及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背景: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消化道内镜治疗对于控制出血和预防再出血具有重要作用。目的:探讨食管胃连通性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下精准曲张静脉断流术(ESVD)复治时间的选择。方法:金华市中心医院于2018年10月—2019年9月收治的48例有出血史的肝硬化食管胃连通性静脉曲张患者纳入研究。患者于ESVD初治后随机进入2周复治组(A组)和4周复治组(B组),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曲张静脉根除疗效以及再出血率和死亡率。结果:A组和B组曲张静脉根除显效率分别为76.9%和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个月内再出血率显著低于B组(11.5%对36.4%,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无患者死亡。结论:ESVD用于食管胃连通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二级预防效果明显。在复治时间选择方面,短期(2周)复治能更早处理高危易出血血管,从而降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耐药后单用或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应答欠佳患者HBV耐药变异模式. 方法收集15例LAM耐药后采用ADV治疗病毒学应答欠佳患者的血清,对HBV聚合酶逆转录区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克隆、测序,分析与耐药相关的变异模式.组间HBV DNA水平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单用ADV组检测出A181T+N236T、A181V和A181T 等模式的ADV耐药变异,而联合治疗组中主要检测出M204V+L180M、M204V+L180M+L229V、M204I+L80I和M204V+L180M+V207I等LAM耐药变异模式.另外,在联合治疗组的3份血清中,20%的克隆上同时出现对LAM和恩替卡韦耐药的变异,分别为M204I+L80I+T184I(2/10)、M204V+L180M+T184S(2/10)和M204V+L180M+G173L+S202G(2/10).两组中各有1份未检测出已知耐药变异的血清,在它们的测序结果中发现所有克隆均出现1269L变异,且其中单用组中所有克隆均出现P109S变异.联合治疗组和单用ADV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3.86±0.85)log10拷贝/ml和(5.71±0.94)log10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7,P<0.01).结论 LAM耐药后ADV治疗病毒学应答欠佳的患者中,单用ADV治疗容易筛选出A181T+N236T和A181V/T等ADV耐药变异模式,而联合ADV治疗组仍以M204V+L180M、M204V+L180M+L229V、M204I+L80I和M204V+L180M+V207I等LAM耐药变异模式为主.联合治疗时由于LAM的持续使用可选择出恩替卡韦耐药变异模式T184I/S和S202G;对于部分患者,1269L和P109S变异可能影响ADV治疗应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酪酸梭酸活菌与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分散片+呋喃唑酮标准四联方案序贯组成的“三明治”方案补救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Hp根除失败的患者1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73例,采用“三明治”方案:酪酸梭酸活菌片2周,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分散片+呋喃唑酮2周,酪酸梭酸活菌片2周;对照组69例,采用标准四联方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分散片+呋喃唑酮2周;停药4周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比较两组患者的Hp根除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评分,根据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记录不良反应,比较两组的症状疗效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Hp根除率、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现不良反应者研究组4例,对照组11例,程度均不严重,不影响治疗及正常生活,未予药物干预,停药后1周内均自行缓解。结论酪酸梭酸活菌与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分散片+呋喃唑酮标准四联方案序贯组成的“三明治”方案补救治疗Hp感染可提高根除率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湄州湾北岸医院护理部是一支年青的队伍,她们从1996年下半年重新调整上岗后,正逢医院上等级阶段,面对一个拥有250张床位的综合医院全盘护理,莆田市的沿海交通、工贸、文化、卫生中心枢纽,开发区唯一的一所大医院,她们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紧密配合医院创建了莆田市首家二级甲等医院,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