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对缺血心肌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 :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在心肌梗死 (MI)的缺血心肌微环境中转化为心肌细胞并改善心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结扎兔左前降支制作急性MI模型 ,骨穿抽取骨髓 ,分离培养扩增MSCs ,其中一组于培养基中加入 5 氮胞苷 (5 aza) 10 μmol/L。术后 2周进行MI瘢痕内移植 5 溴脱氧尿嘧啶 (BrdU)标记的MSCs,对照组注射培养基。MI术前、术后 3d及移植后 4周做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 ,移植后 4周从右颈总动脉插管至左心室测左室压力变化 ,随后处死动物取左室标本作冰冻切片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鉴定植入细胞。结果 :细胞移植组左室切片中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即植入细胞 ,对照组未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超声心动图检测证实移植后 4周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舒张末期直径均小于对照组 (分别为P <0 .0 1及P <0 .0 5 ) ,小轴缩短率、射血分数均大于对照组 (均P <0 .0 1)。导管测压显示细胞移植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压低于对照组、左室压上升及下降最大速率高于对照组 (均P <0 .0 1)。加 5 aza细胞移植组与不加 5 aza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血心肌内注射MSCs可依赖组织微环境转化为心肌细胞修复梗死心肌 ,显著改善心功能 ,可用于MI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3.
生理状态下,器官间(如大脑、肺、心、肠和肝)和细胞间的串扰可协助宿主免疫、抗炎、保护组织、维持机体平衡。然而,在病理状态下,这种串扰可能会加剧炎症,继而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1]。近年来,脑肺轴参与大脑与肺的双向信息交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严重的创伤性脑外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会出现肺损伤;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严重肺部疾病亦会加重神经炎症反应,导致脑损伤加重和神经功能恶化,预后不良[2]。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肌动作电位动态变化在室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37只健康雄性3月龄大约克猪随机分为两组:22只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第一分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15只同家系同月龄大约克猪入选对照组.4周后右室程序刺激猪的在体心肌,三层心肌针式复合电极记录刺激过程中陈旧性梗死心脏和正常结构心脏左室前壁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动作电位时程(APD)与舒张间期(DI)的动态变化等电生理参数.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结果 心肌梗死4周后,陈旧性心梗组存活18只,其中12只诱发室颤,刺激周期为(190±5)ms;对照组全部存活,其中5只诱发室颤,刺激周期为(175±5)ms.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5)ms vs (175±5)ms,P=0.001].与正常心脏相比,陈旧性心梗组TDR显著增大[(15.66±4.45)ms vs(25.72±6.70)ms,P=0.001].但是诱发室颤组与未诱发室颤组比较,两组TD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43±7.01)ms vs(22.32±7.53)ms,P=0.45].心肌APD恢复斜率最大值以及斜率大于1所占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陈旧性心梗诱发室颤组[MI+VF(+)组],假手术诱发颤动组[SO+VF(+)组],假手术未能诱发颤动组[SO+VF(-)组],陈旧性心梗未能诱发颤动组[MI+VF(-)组].结论 APD恢复性质在室颤的维持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APD恢复曲线越陡峭越容易发生室颤.TDR是心脏固有异质性的表现之一,对室颤的发生不具有明确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对脓毒症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监护室、重症监护室、呼吸监护室收治的脓毒症患者278例,其中免疫功能正常患者122例,免疫功能异常患者156例.根据APACHEⅡ评分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3组.分析PCT质量浓度与APACHEⅡ评分,首次PCT质量浓度与入院7d病死率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首次PCT质量浓度与动态监测PCT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PCT质量浓度与即时APACHEⅡ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 =0.979,P<0.05).患者首次PCT质量浓度与入院7d病死率也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82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首次PCT质量浓度和APACHEⅡ评分与脓毒症患者7d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首次PCT值浓度OR=1.77,95%CI=1.28,3.83,P=0.0023).与动态监测PCT比较,分别以免疫功能正常患者PCT≥7.18 ng/ml,免疫功能异常患者PCT≥3.52 ng/ml为脓毒症患者入院7d死亡的最佳预警界值,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特异性低于动态监测PCT.结论 PCT质量浓度并且不受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影响可以鉴别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入院首次PCT值浓度是预测脓毒症患者7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比较,免疫功能异常患者提示短期恶性预后的PCT预警界值更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治疗在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中的应用时机和方法。方法:2008年至2010年符合急性重度药物或毒物中毒诊断标准的患者65例。根据病情选择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或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评估Glasgow评分,机械通气使用率,住院天数,治愈率,死亡率,以及血液净化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首诊时Glasgow评分为5.4±2.2。血液净化治疗开始的时间为首诊后2.3±0.8h。平均血液净化治疗的次数为2.7±0.5次。患者痊愈出院50例(76.9%),自动出院7例(10.7%),死亡8例(12.3%)。平均住院天数5.6±2.2d。结论:在常规内科对症对因治疗的同时,尽早、综合、大胆应用血液净化治疗,显著提高急性重度中毒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减少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7.
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治疗不同时期心肌梗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marrowmononuclearcells,BM-MNCs)自体移植于梗死心肌后改善心功能、减少梗死面积的能力以及最佳的移植时机。方法结扎日本大耳白兔(n=35)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AMI)模型,分别在AMI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将BrdU标记的13M-MNCs直接注射至梗死心肌周边区域,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NCs在梗死心肌组织中的分化,并比较各组心功能、心肌梗死面积。结果移植的MNCs在梗死心肌组织中表达cTnT、SMC浕-actin、Ⅷ因子相关抗原、Cx-43。细胞移植术后4周,各移植组与未治疗组比较,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左室收缩功能提高。在心肌梗死不同时期移植BM-MNCs效果有差异。心肌梗死4周内进行干细胞移植在心功能、心肌梗死面积方面优于AMI后8周、12周移植。结论BM-MNCs自体移植至心肌梗死周边区域能改善心功能,减少梗死面积。AMI后1周至4周可能是较佳的移植时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 (BM MNC)经化学诱导剂 5 氮胞苷诱导后 ,移植到梗死心肌边缘 ,能否进一步改善心功能。方法  2 6只雄性家兔 ,随机选取 2 1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建立急性心肌梗死 (AMI)模型 ,随机分为BM MNC 5 氮胞苷组、BM MNC组和AMI未治疗组 3组 ,每组 7只 ;其余 5只为假手术对照组。AMI后第 3d抽取自体股骨骨髓 1 5ml,分离单个核细胞培养 ;AMI后 14d将培养的单个核细胞移植至梗死心肌边缘 ;移植 2 8d后 ,采用超声心动图 ,并结合左心导管、血流动力学等参数评价心功能情况。结果 AMI后兔心功能明显受损 ,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 ,AMI后各组左室舒张末期压明显升高 (P <0 0 5 ) ,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壁厚度、射血分数、左室收缩压、压力变化率最大值显著降低(P <0 0 5 )。细胞移植后 ,与AMI未治疗组相比 ,细胞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压显著降低 ,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壁厚度、射血分数 ,以及左室收缩压、压力变化率最大值明显升高。但 5 氮胞苷诱导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与未经诱导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5 氮胞苷诱导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能明显改善心功能 ,并防止AMI后左室重构发生 ;但与单纯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9.
10.
约克猪钙调控蛋白空间异质性与心室颤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钙调控蛋白空间异质性以及动作电位恢复性质在心室颤动维持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右室程序刺激健康3个月龄约克猪的心脏,针式复合电极记录刺激过程中左室基底部和心尖部内膜层、外膜层心肌动作电位恢复曲线,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免疫印迹技术比较心内膜和心外膜钙调控蛋白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心内膜动作电位恢复曲线比心外膜陡峭,左室心尖部动作电位恢复曲线比基底部陡峭.左室基底部内膜层最早发生延迟后除极和动作电位交替.诱发心室颤动的心脏心室肌钙调控蛋白表达跨壁异质性增加,尤以左室基底部变化显著.结论 心肌钙离子调控机制是动作电位动态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调节因素.动作电位和[Ca2+];动态不稳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单一的动作电位恢复曲线斜率大于1、不能准确预测动作电位交替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