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人,但心脏病患者发生的机会更多。各种病因的心脏病都能并发阵发性室上速。 阵发性室上速的心电图表现为一系列快而规则的房性或交界性心搏,QRS波形态时限正常、频率160—220次/分,常在200次左右,节律规则,各个周期之间相差不超过0.01秒。 依据电生理检查将阵发性室上速分为:一、折返性,其特点为:1、第一个异位心律以早搏形式出现,最后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分析伊立替康治疗结直肠癌相关胆碱能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方法:应用2种FOLFIRI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89例,观察和记录胆碱能综合征发生情况,并将其与患者临床资料、其他不良反应和所应用的治疗方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3例(59.6%)患者发生胆碱能综合征,中位发生时间为伊立替康开始滴注后150min(30min-25h),绝大多数在用药后24h内逐渐消退,预防性应用阿托品可以有效预防胆碱能综合征发生;≥60岁老年患者胆碱能综合征明显高发(75.9%vs51.7%,P=0.029),未发现其与性别、ECOG评分等临床特征有关;出现胆碱能综合征患者迟发性腹泻有减少趋势(52.8%vs34.0%,P=0.077),未发现胆碱能综合征与其他不良反应相关;采用高剂量氟尿嘧啶治疗方案患者黏膜炎明显高发(50.0%vs27.5%,P=0.029).结论:伊立替康相关胆碱能综合征高发,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胆碱能综合征对后续可能发生的迟发性腹泻和/或骨髓抑制无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转化生长因子β亚单位(TGF-β)及转化生长因子β亚单位受体Ⅰ (TβR-Ⅰ)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手术切除为初次治疗的卵巢上皮性癌石蜡标本6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标本40例和正常卵巢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β-hCG、TGF-β及TβR-Ⅰ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相比,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β-hCG、TGF-β和TβR-Ⅰ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β-hCG的阳性表达率与其手术病理分期及病理类型密切相关(P<0.05),而TβR-Ⅰ及TGF-β的阳性表达率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P<0.05);β-hCG与TGF-β及TβR-Ⅰ的阳性表达率均呈负相关(r=-0.568,P<0.01;r=-0.673,P<0.01),TGF-β与TβR-Ⅰ的阳性表达率无相关性(r=0.128,P>0.01).结论:β-hCG、TGF-β和TβR-Ⅰ对卵巢良性肿瘤和卵巢上皮性癌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注射用HPPH光动力治疗梗阻型食管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诊断明确的食管癌,经标准治疗失败、缺乏或拒绝标准治疗的食管癌20例,其中2.5 mg/m2剂量组、3.0mg/m2剂量组、3.5 mg/m2剂量组、4.0 mg/m2剂量组和5.0mg/m2剂量组入组病例数分别为3例、3例、6例、6例和2例受试者。用药后(48±2)h接受波长665 nm激光照射,功率密度150 mW/cm2,能量密度为150 J/cm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β- HCG、ERK1/2及 MMP -2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别收集24例晚期(FIGO Ⅲ~Ⅳ期)卵巢癌和20例因良性妇科疾病切除正常卵巢的石蜡标本及临床资料。将晚期卵巢癌卵巢部位肿瘤组织及转移部位肿瘤组织的石蜡标本制成组织芯片,正常卵巢组织的石蜡标本制成常规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β- HCG、ERK1/2及 MMP -2的表达。统计分析β- HCG、ERK1/2及 MMP -2的表达水平与晚期卵巢癌发生、转移和分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以及β- HCG 与 ERK1/2和 MMP -2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晚期卵巢癌中β- HCG、ERK1/2及 MMP -2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转移部位的肿瘤组织中β- HCG、ERK1/2及 MMP -2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卵巢部位肿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卵巢部位肿瘤组织中低分化者β- HCG、ERK1/2及 MMP -2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高、中分化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β- HCG 与 ERK1/2和 MMP -2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 <0.05, P <0.01)。结论β- HCG 可能通过激活 ERK1/2- MMP -2相关信号通路,促进了卵巢癌的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山奈挥发油提取物对裸鼠原位移植人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胶粘法”成功建立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36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5-Fu组、挥发油组、5-Fu+挥发油组。造模1周后,分别开始用药,12周后对照组裸鼠出现明显衰竭状态后处死动物,收集原位肿瘤组织.及各组淋巴结和肺、肝、脾等实质脏器,测量原位肿瘤瘤重、原位肿瘤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并观察肿瘤细胞肝转移、腹膜转移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化疗组、挥发油组、联合组肿瘤增殖均受到抑制,并且凋亡指数上调。以联合用药组效果最为明显。结论:山奈挥发油提取物有可能通过多种分子机制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有一定的抗肿瘤转移作用。与化疗药物5-Fu联合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7.
低钾性肌麻痹是一种以急性驰缓性瘫痪伴急性低钾血症为临床特点的疾病,现将我科收治的1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n=10),糖尿病组(DM组,n=20)。DM组禁食12h后,按照60mg/kg体质量剂量一次性左下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溶液,CON组注入等量的柠檬酸缓冲溶液。用药72h后,鼠尾静脉取血检测血糖,≥16.7mmol/L者定为糖尿病模型动物。成模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D组)和NAC治疗组(N组)。模型建立后,N组大鼠每周通过玻璃体腔注射4μL 1.6μg/μL的NAC,CON组、D组大鼠则给予玻璃体腔注射4μL 0.01mmol/L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不限饮食水,分组喂养。每周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及血糖。糖尿病成模后2mo,处死实验动物,通过HE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内核层厚度;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及视网膜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水平。结果:N组视网膜内核层厚度较D组厚度增加(P<0.01),与CON组厚度无差异(P>0.05)。与CON组相比,D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P<0.01),N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略减少(P>0.05)。D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较N组减少(P<0.01)。与CON组相比,D组PEDF表达下降(P<0.01),N组PEDF表达略下降(P>0.05)。D组PEDF表达较N组下降(P<0.01)。结论:抗氧化剂NAC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有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视网膜中PEDF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贝伐单抗与伊立替康联合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的近期疗效。方法 14例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应用贝伐单抗联合伊立替康化疗,具体方案:贝伐单抗5mg/kg,d1静滴+伊立替康120mg/m2,d2静滴,观察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14例患者中,5例部分缓解(35.7%),7例稳定(50%),2例进展(14.3%),客观有效率为35.7%,疾病控制率为85.7%,随访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71.4%(10/14)。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均可耐受。结论贝伐单抗与伊立替康联合用于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治疗效果较好,不良反应一般可耐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就诊的80例斜视度在-30△至-40△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行单眼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试验组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融合功能恢复情况和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分别为85.0%、12.5%和2.5%,对照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分别为70%、20.0%和10.0%,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507、5.103、4.875,均P<0.05).手术前试验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75.0%和35.0%,对照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67.5%和32.5%,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55和0.06,均P>0.05).手术后试验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100.0%和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和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1和11.25,均P<0.05).结论 对于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实施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