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着重于胃肠道疾病及其治疗方面。方法:研究范围为瑞典4个地区的2200万居民。其中1995-01-01~1998-05-31住院的46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年龄为20~85岁。随机从研究范围中抽取1781例为对照组。从住院记录和电话会谈中获得患者的资料。结果:应用H2受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目前已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过程及氧自由基损伤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糖皮质激素和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成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糖皮质激素只在重度溃疡性结肠炎中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在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中只在5-氨基水杨酸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用,而不作为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初始治疗用药。近几年我们尝试在此类患者初始治疗中应用小剂量短疗程的糖皮质激素联合奥沙拉嗪及灌肠,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背景:布地奈德是局部治疗克罗恩病的有效药物。它的疗效接近泼尼松,副反应较少。一种新型的布地奈德胶囊-Budenofalk,在肠道内是依据pH释放,可能对远端结肠炎有效。本研究是关于布地奈德胶囊两种不同给药方式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15位远端活动性结肠炎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8名患者,口服Budenofalk9mgqd;一组为7名患者,口服Budenofalk3mgtid。在0、4、8周时评价症状的改善程度。在0、8周时行结肠镜检查和检测活检黏膜中布地奈德的浓度。在第5天,绘制药物代谢分布图和药效曲线。结果:药物的峰值浓度在9mgqd…  相似文献   
4.
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误诊为克罗恩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27岁,1年前无诱因出现腹泻,5~6次/d,为稀水便,无肉眼可见脓血,便前有腹痛,便后可缓解,伴不规则发热,37-38℃之间。半年前突发右下腹剧痛,伴高热40℃,在外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切除的阑尾未见明显炎症,因发现阑尾浆膜有黄染,继续探查发现小肠有多处穿孔,拟诊为小肠克罗恩病,病理诊断亦为克罗恩病。术后患者仍有腹泻、腹痛,明显乏力、消瘦,发热呈规律性,每日午后开始,达39~40℃,可持续到22:00左右,  相似文献   
5.
背景:嗜酸粒细胞性胃肠道疾病是以胃肠道的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其发病率逐渐上升。口服激素通常是一线治疗,但经常复发。长期小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是必要的(尤其对年轻患者)。有必要用能够长期应用并且副反应少的药物来代替激素。大量文献说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道疾病和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5-HT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相似文献   
7.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亦称变应性胃肠炎,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但近几年日趋增多.现将1980至2005年我院消化内科诊治的15例EG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背景: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多好发于儿童。近几年在成人发病有所增加。它以食管黏膜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未累及消化道的其他部位。材料和方法:应用内镜检查结合黏膜活检,我们确诊了9名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的患者。每个患者由于长期或者自限性的吞咽困难或者食物堵塞于食管而就诊。结果:内镜检查示食管狭窄为食管同步收缩环或者规则的狭窄。在6例患者中,食管测压示非特异性运动障碍严重影响食管体部的运动。其中1例患者是由于同步收缩波和次级蠕动波在食管的上、中、下三段存在而造成的运动障碍。这些运动障碍可能是由于…  相似文献   
9.
目的:静脉应用环孢素治疗急性重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本研究评价环孢素对激素治疗失败的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包括26位激素治疗失败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7位男性,9位女性,平均年龄为41±14岁),均接受静脉环孢素治疗。疾病的严重性参照Truelove标准。连续2d临床活动性指数低于10为临床应答。结果:依据Truelove标准,所有患者均为中度溃疡性结肠炎。以每天(3.7±0.5)mg/kg静脉应用环孢素至临床有应答,改为口服(3.5±2.6)个月。其中20位患者(76.9%)在(5.7±2.8)d内获得临床应答(5/6治疗失败的患者接受直肠结肠切除术)。在(…  相似文献   
10.
检测胃液中CEA、CA72-4和CA19-9浓度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胃液中癌胚抗原(CEA),糖类相关抗原72-4(CA72-4)和糖类相关抗原19-9(CA19-9)浓度在胃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9例患者分为胃癌36例,非胃癌组33例,通过胃镜获取胃癌患者及胃炎、胃溃疡等非胃癌患者的胃液和组织学标本,同时采集患者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血清和胃液内CEA,CA72-4和CA19-9的含量,并计算其在胃液和血清中的浓度梯度。结果胃癌患者的血清及胃液浓度均明显高于非胃癌患者,尤以胃液浓度更为显著(P〈0.05);胃癌患者CEA、CA72-4和CA19-9胃液浓度明显高于血清浓度(P〈0.05);CEA、CA72-4和CA19-9浓度梯度在胃癌患者中均明显高于非胃癌患者(P〈0.05);CEA、CA72-4和CA19-9胃液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58.7%、69.9%、62.1%,血清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25.0%、22.8%、21.8%,胃液的检测灵敏度均明显高于血清。结论胃癌患者胃液中CEA、CA72-4和CA19-9浓度的升高比血清中的CEA、CA72-4和CA19-9浓度的升高更为显著,且检测胃液的CEA、CA72-4和CA19-9浓度较血清浓度的灵敏度更高,因此对于胃癌的早期筛查更有意义。CEA、CA72-4和CA19-9在胃液和血清中的浓度梯度对于胃癌的早期筛查也有相同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