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 构建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初步构建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选择26名疟疾防治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开展2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对每项指标的熟悉程度、判断依据和重要性评价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专家协调系数、各指标变异系数,根据上述结果进行指标筛选并计算各指标权重;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价指标体系信度,采用专家权威程度系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采用KMO检验和因子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效度。结果 共23名专家完成2轮专家咨询,最终构建了一个包含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的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第2轮专家积极系数(100.00% vs. 88.46%)和专家协调系数(0.372 vs. 0.286, P均< 0.01)均高于第1轮。第2轮专家咨询后,各级指标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757~0.930,一、二、三级指标变异系数分别为0.098~0.136、0.112~0.276、0.139~0.335;指标体系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41;一(KMO值= 0.523,[χ2] = 18.192,P < 0.05)、二(KMO值= 0.694,[χ2] = 51.499,P < 0.01)、三级指标(KMO值= 0.519,[χ2] = 477.638,P < 0.01)KMO值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级指标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4.23%。传染源、传播条件及防控能力3个一级指标归一化权重分别为0.337、0.333和0.329;归一化权重居前3位的二级指标依次为输入性病例数及虫种(0.160)、输入性病例入境及就诊情况(0.152)、媒介种类及密度(0.152);归一化权重值居前5位的三级指标依次为输入性病例虫种(0.065)、媒介种群(0.064)、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0.059)、输入性病例数(0.056)及从就诊至确诊时间间隔(0.055)。结论 成功构建了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消除后开展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和加强重点风险因素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05—2019年贵州省传疟媒介按蚊密度、种群构成及生境分布,为制定全省输入性疟疾传播风险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5—2019年在贵州省分别采用人帐诱法和诱蚊灯法开展按蚊密度及按蚊种群监测,对捕获的按蚊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并计数,并对按蚊生境分布进行分析。 结果 2005—2019年贵州省传疟按蚊密度自6月上旬开始上升,在7月上旬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活动规律呈单峰型,最高密度为2018年8月上旬的57.34只/(人·夜)、最低密度为2009年10月下旬的1.29只/(人·夜);年均按蚊密度由2005年的17.91只/(人·夜)逐年缓慢降至2012年的12.34只/(人·夜),下降了38.02%([χ2]趋势 = 115.04,P < 0.01),2017—2019年按蚊密度有上升趋势([χ2] 趋势 = 420.00,P < 0.01)。2017—2019年贵州省传疟按蚊在19:00至次日7:00监测时间内均能被捕获,总体密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00—21:00为全省传疟按蚊活动高频时段。2005—2019年贵州省采用诱蚊灯法共监测938次,累计捕获按蚊52 781只,其中中华按蚊49 705只、微小按蚊804只、嗜人按蚊238只、其他按蚊2 034只,各类按蚊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5.68,P < 0.01)。2017—2019年,在贵州省人房、户外和畜房三类生境中累计捕获传疟按蚊24 557只,以畜房捕获按蚊最多,占总捕获按蚊总数的67.65%;人房捕获按蚊最少,占12.01%;不同生境捕获按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5.04,P < 0.01)。在捕获的按蚊种类中,三类生境均能捕获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其中以中华按蚊最多,占98.07%;嗜人按蚊最少,占0.09%。结论 贵州省原疟疾流行区传疟媒介种群结构发生了改变,中华按蚊取代了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成为全省主要传疟媒介;传疟按蚊密度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捕获的按蚊种类及数量均有所增加,有引起输入性疟疾本地传播的潜在风险。今后需在贵州省长期、持续、全面开展传疟媒介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6岁以下儿童缺铁性贫血状况,为制定儿童营养改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6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及影响因素研究"资料,采用氰化高铁法(HICN)测定末梢血中血红蛋白,采用WHO制定的贫血标准对惠水县、龙里县、丹寨县三个项目点1001名6岁以下儿童进行贫血判断,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个项目点6岁以下儿童贫血率为35.66%,0-,12-,24-,36-,48-,60-,6个月龄组儿童的贫血率分别为51.85%,41.27%,31.22%,26.63%,28.38%,29.91%。各年龄组贫血率有差异。结论: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6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不容乐观,有必要对儿童家长进行铁营养相关知识及喂养知识的宣教,并根据当地种植养殖情况,丰富儿童食物来源,降低贫血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贵州省城乡不同地区成年居民血脂异常及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流行特点,为制定心血管疾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3322名18岁以上调查对象空腹血浆采用酶法进行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检测;血脂异常患病率采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版)》推荐的标准判定。结果:贵州省5市(县)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33.50%,男性39.59%、女性28.73%,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5.71%,农村为24.37%,城市高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贵州省5市(县)18岁及以上人群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4.94%,胆固醇边缘升高患病率为18.51%。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16.32%。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21.52%。结论:贵州省5市(县)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男性居民、城市居民人群是重点预防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及贫血状况。方法:采用2006年WHO的身高标准体重参考值作为评价标准计算Z评分,采用WHO推荐的标准对贫血状况进行判断,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1.26%,低体重率为17.56%,消瘦率为6.19%,贫血率为35.66%。结论: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及贫血状况不容乐观,儿童的营养状况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09-2018年贵州省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确保2020年贵州省消疟任务完成及消疟后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9-2018年贵州省疟疾疫情数据及个案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疟疾流行概况、疟疾分型、三间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 (1)流行概况:2009-2018年贵州省共报告疟疾病例1581例,年平均发病率0.4237/10万,死亡1例,为实验室确诊本地病例(未分型),自2012年起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报告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2)疟疾分型:2009-2011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417例,其中间日疟837例(59.07%)、恶性疟21例(1.48%)、疟疾(未分型)559例(39.45%);自2012年起所有疟疾病例均能得到实验室确诊,2012-2018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64例,其中间日疟44例(26.83%)、恶性疟99例(60.37%)、卵形疟14例(8.54%)、三日疟4例(2.44%)、混合感染3例(1.83%),疟疾病例报告种类呈现多样性。(3)三间分布:①时间分布:2009-2018年各年均有病例报告,其中2009-2011年病例报告呈急剧下降趋势,以7-12月为主,8-9月达最高峰;2012-2018年病例报告保持较低水平(发病率均低于1/10万),并呈水平波动趋势,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季节性。②地区分布:2009-2018年全省10个市(自治州)中除贵安新区外,均有病例报告,2009-2011年病例报告数前三位为黔南、黔东南、黔西南,2012-2018年病例报告数前三位为贵阳、遵义、毕节。③人群分布:2009-2011年疟疾发病男女性别比2.20:1,各年龄组均有,年龄集中在15~44岁组,其次45~65岁组,职业以农民、学生、民工为主;2012-2018年疟疾发病男女性别比12.67〖DK〗∶1,年龄仅15~44岁和45~65岁组,职业以工人、农民、民工为主。结论 贵州省已进入消除疟疾巩固阶段,疟疾的流行特征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要加强输入性病例的传播风险监测,及时调整疟疾防控工作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951—2019年铜仁市疟疾发病资料,探讨不同时期铜仁市疟疾发病季节变化规律,为消除疟疾后监测及防控提供借鉴依据和防治经验。方法 收集1951—2019年铜仁市疟疾发病资料,将疟疾发病数据分为7个阶段,应用圆形分布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疟疾发病的季节性趋势,计算各阶段的发病高峰期。结果 1951—2019年铜仁市疟疾流行期从5月开始至10月结束;1951—2009年铜仁市疟疾发病存在集中趋势,发病高峰期集中在7—9月;2010年后疟疾发病不存在集中趋势,全年各月发病无较大差异,发病无显著峰值。结论 1951—2009年铜仁市疟疾发病存在季节性特征,集中在夏季发病;2010—2019年疟疾发病模式发生了改变,由本地病例逐渐转为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8.
2019年10月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该患者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科特迪瓦从事户外广告工作,除蚊香外未采取其他防蚊措施,期间曾感染疟原虫2次。患者入院时意识呈昏睡状,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呼吸稍急促,伴脑损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严重贫血、酸中毒等多种症状。实验室检查、疟原虫抗原检测均呈阳性,血涂片检测发现恶性疟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巢式PCR可扩增出恶性疟条带。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为恶性疟原虫单一感染。给予患者规范抗疟治疗,并全程监测原虫密度,药物效果显著。治愈出院后随访无不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