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邬渊敏  储亚庚  潘林福 《光明中医》2009,24(6):1056-1058
目的:观察舒萎方治疗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年龄在45~69岁之间、中医辨证属脾虚瘀热互结型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予舒萎方治疗,对照组47例予胃复春治疗,六个月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的临床、胃镜、病理和抗幽门螺杆菌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萎方对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纾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纾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与阳性对照药平行对照的方法,将81例CAG患者分为治疗组(纾萎方)41例,对照组(胃复春)40例。观察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病理检查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IM)、异型增生(ATP)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变化。[结果]病理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75.61%,对照组50.00%(P〈0.05);症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5.12%,对照组47.50%(P〈0.01)。[结论]纾萎方治疗CAG不仅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对CAG、IM及ATP有逆转作用,并有效提高CAG胃黏膜腺体形态的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3.
邬渊敏  陈蓉  储亚庚 《光明中医》2015,30(2):352-353
上海浦东名医储亚庚,世传中医,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从医50余年,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储老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研读,依据《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多种气病及其治法,总结出"补气、升气、纳气、行气、破气、降气、固气"共7法以治气病。本文旨在介绍储亚庚主任医师以《黄帝内经》理论中的行气法治疗疾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纾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CA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分别给予纾萎方和胃复春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和病理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病理组织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72.73%和93.18%,均高于对照组的47.62%和38.10%(P〈0.05);治疗后两组胃黏膜萎缩情况及胃黏膜腺体IM、ATP改变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纾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其胃黏膜IM及ATP变化。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医并重的基础上开拓发展农村中医事业王锦元(上海市川沙县卫生协会201200)储亚庚(上海市川沙县中医医院201200)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点和优势。在中西医并重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发展农村中医事业,对丰富初级卫生保健,满足社区人民防病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储氏纾萎方治疗脾虚兼瘀热互结型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脾虚兼瘀热互结型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5例。治疗组予储氏纾萎方,对照组予胃复春片。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黏膜病理积分、胃蛋白酶原(PGI、PGII)的变化情况。结果(1)组间治疗后比较,纳呆消瘦、脘(腹)胀、脘(腹)痛、便溏、乏力、嗳气等中医证候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间治疗后比较,萎缩、肠化、慢性炎症、活动性病理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治疗后比较,PGI、PGI/PGI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储氏纾萎方治疗脾虚兼瘀热互结型胃癌前病变的疗效满意,而调节血清PGI、PGII蛋白水平可能是本方起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健脾清热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健脾清热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阳性平行对照方法,将103例CAG患者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给予健脾清热化瘀方药治疗,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证候疗效、主要症状疗效和病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降低较对照组显著(P<0.01);两组主要症状均有一定程度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胃黏膜腺体萎缩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清热化瘀法治疗CAG可改善其证候、主要症状和胃黏膜腺体萎缩。  相似文献   
8.
9.
张梅舫(1878—1962年),出身世医之家,张氏第九代传人,近代上海浦东名医。张氏学术上以“内外兼治”著称,精内外科,尤长外科手术,治疗疽、疔、疮、流注、臁疮等疾患,应手取效,医名溢扬。张氏积数十年临床经验,创制多种疗效卓著之方药。如专治下肢溃疡的“张氏臁疮膏”,治疗疔疮的“疔疮神验膏”,善医痔疮的“白玉散”等。张氏临床内治,尤长吐泻二法,其发明“喉肿吊痰法”治缠喉风,“八厘散”用生军治痢疾,疗效尤著。其遗著有《张氏验方》、《张氏膏方存稿》、《未折肱汇集医案》等。其手稿书法清秀,理法方药娴熟精当,炮制服法严谨认真,确具名医风范。张氏传略、方技见《川沙县志》和《浦东名医集萃》。  相似文献   
10.
储乃昌(1906~1958年),宋代名医储泳后裔,近代沪上著名中医。储氏治学严谨,乐善好施,崇尚温病学说,精于时行热病,并长内妇调治。善用寒凉、滋阴诸药,然对温热之品亦不废使用。辨证立方,亦多创新。其用石膏治湿温热重,大黄疗吐血、便血,以及自创多种方剂、丸药、药饮,诊治臌胀、肠癖、顽疟、胎漏和暴崩等,确有独到之处,堪为后学楷模。储氏传略、医技刊于地方志和《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