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制抗弓形虫DNA疫苗,评价其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作用,进而推广应用。方法首先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酶切、连接、测序等技术,扩增棒状体蛋白2(ROP2)基因片段,将其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质粒中,制备抗弓形虫棒状体蛋白2DNA疫苗。再应用该疫苗免疫小鼠,取其血清、脾和淋巴结培养液检测免疫学指标评价其免疫原性,最后应用弓形虫攻击感染实验评价其免疫保护作用。结果PCR扩增出1.7kb ROP2基因片段,克隆、构建出pc-DNA3-ROP2重组DNA疫苗能诱发小鼠产生强烈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小鼠血清抗体滴度高且能正确识别由基因重组体外诱导表达的ROP2蛋白抗原;实验组小鼠CD4^+T细胞增殖明显,体液中各细胞因子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尤其是血清中升高最为显著。弓形虫攻击感染180h后,疫苗免疫保护率为88.9%,小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结论pc-DNA3-ROP2重组DNA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安全可靠,能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228例脑囊虫病患者血清特异IgG4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检测 清特异IgG4指导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检测血清特异IgG4并与患者脑组织内囊尾蚴感染程度,临床表现、杀虫反应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清特异IgG4水平与患者无绦虫史无明显关系。脑型合并皮下结节患者血清特异IgG4阳性率和阳性强度明显高于单纯型脑囊虫病,而单纯型脑囊虫病患者与皮下结节消失的脑囊虫病患者之间血清特异IgG4水平无明显差异。患者脑组织内囊尾蚴感染程度和抗囊疗效以及服药后  相似文献   
3.
检测包虫病患者血清特异IgG4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检测患者血清特异IgG4诊断包虫病的效果.方法采用两种抗原(棘球蚴囊液粗抗原及其抗原B)通过ELISA法检测棘球蚴病病人、非棘球蚴病病人和健康对照血清特异IgG4.结果粗抗原和抗原B检测棘球蚴患者血清特异IgG4的阳性率分别为94.4%和89.8%;与部分猪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出现交叉反应外,与肺吸虫病、旋毛虫病、血吸虫病、肝囊肿等患者的血清以及健康对照血清均未出现交叉反应.结论检测棘球蚴患者血清特异IgG4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脑囊虫病CT分型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脑囊虫病CT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脑囊虫病患治疗前脑CT影像表现分型,与患在抗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杀虫反应以及抗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抗囊治疗第1疗程易出现杀虫反应,但各型脑囊虫病患出现反应的程度不同,并且抗囊治疗效果出出不同。I型患杀虫反应轻,经2-3个疗程抗囊治疗后大部分患已治愈,Ⅱ,Ⅲ,Ⅴ型患第1疗程出现较重的杀虫反应,治愈率分别为81.4%,72.6%和74.1%,IV型患杀虫反应轻,疗效较好。结论:表面脑CT分型对指导脑囊虫病临床治疗和判定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病窦综合征以窦房结起搏功能及其周围组织传导功能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临床常表现为发作性晕眩、黑蒙、乏力、心悸等,严重者可发生晕厥,常需安装起搏器。由于安装起搏器要求医院有较高的技术与设备,且医疗费用高,在我国农村尚难普及。我们以黄芪生脉饮合并沙丁胺醇(舒喘灵)片治疗病窦综合征3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阿苯达唑(ALB)、吡喹酮(PQT)作为治疗脑囊虫病的特效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脑囊虫病患者在服抗囊药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轻重不同的杀虫反应,现将临床上常见的杀虫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28例为1996年1月~1997年12月在本所住院接受ALB、PQT全疗程治疗的脑囊虫病患者,其中男308例,女120例,年龄6~68岁,病史最短者6d,最长者11年。2 杀虫反应的观察428例病人有308例出现各种不同的杀虫反应,反应发生率占72%,其常见反应见表1。表1 308例脑囊虫病病人各个疗程中的杀虫反应杀虫反应第1疗程反应例数%第2疗程反应例…  相似文献   
7.
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婷霞 《中国药业》2011,20(10):66-67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腺素E1静脉泵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泵入前列腺素E1.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0%(20/25),对照组为48.00%(1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腺素E1,能发挥多途径、多靶点作用,可提高疗效且副作用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单克隆抗体4B_1及4B_7株识别马来丝虫抗原表位及特性分析李桂萍,徐凤全,刘玉冰,傅婷霞,胡颖新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济宁272133)我室建立的抗马来微丝蚴抗原4B1、株及抗马来丝虫成虫代谢抗原4B7株两株单克隆抗体,检测相对应抗原的可检测水...  相似文献   
9.
对黑热病的诊断 ,除病原检查外 ,过去还应用了微量补体结合试验进行过辅助诊断 ,但该法操作复杂 ,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 ,推广应用不够满意。自 1 978年以来我们试用微量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 IFAT)对黑热病进行诊断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并取代了微量补体结合试验。本试验对疑似黑热病病人首先进行了 IFAT、球蛋白沉淀试验及醛凝试验 ,最后进行了病原学检查 ,并对以上三种试验做了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抗原制备按参考文献 [1 ]的方法 ,收集“NNN”培养基培养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经洗涤后加入适量抗凝兔血推片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肠道原虫感染资料,了解济市宁儿童肠道原虫感染现状,探讨肠道原虫感染率的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数据统计处理采用计算相对比和x^2检验分析。结果 (1)108795例受检中,肠道原虫感染8920例,感染率为8.21%;(2)共发现肠道原虫8种,其中蓝氏贾第鞭毛虫、人毛滴虫、结肠内阿米巴、溶组织内阿米巴为主要感染虫种,占原虫总感染人数的96.06%,其感染率依次为5.15%、1.25%、0.9%、0.5%;(3)肠道原虫感染率总体呈逐年递增趋势,由1981—1982年的5.31%增至1999~2000年的12.2%,其中蓝氏贾第鞭毛虫增幅最大,结肠内阿米巴和溶组织内阿米巴次之,但近5年来递增速度明显变缓,并且原虫多重感染的数量明显减少;(4)肠道原虫感染率夏秋季明显高于冬春季。结论 肠道原虫感染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虽近年来增势趋缓,但感染率仍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