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由产超广谱β类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致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耐药特性,为临床合理治疗尿路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尿路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尿液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是否产ESBLs分为产ESBLs组和对照组,使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产ESBLs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的危险性因素,并耐药特性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217株,其中产ESBLs菌株127株(58.53%),非产ESBLs菌株90株(41.47%)。尿路梗阻≥3种疾病(P=0.044,OR=8.680,95%CI:1.058~71.189),留置双J管(P=0.030,OR=10.052,95%CI:1.247~81.020),留置导尿管(P=0.026,OR=2.532,95%CI:1.120~5.727)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泌尿系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其中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唑林、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超过7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在尿路感染患者中检出率高,患有尿路梗阻性疾病、留置导尿管、留置双J管的尿路感染患者易分离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该菌耐药严重,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正>镰刀菌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植物的地上及地下部分或植物碎片。我国从事农业人口居多,农业性眼外伤多见,为镰刀菌的角膜种植性感染提供机会~([1])。本文介绍1例眼部感染轮枝镰刀菌的病例。1病历摘要患者,男,73岁。2个多月前,劳作时左眼不慎被红薯藤叶划伤,4 d后出现左眼红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伴眼胀痛、异物感,于当地医院就诊,予以抗炎药物(抗生素滴眼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汉中地区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和预防院内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从临床标本分离的1081株大肠埃希氏菌的科室分布和耐药性,用BD公司PHOENIX 100进行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测试,并用双纸片协同法进行确认,用 whonet 5.6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三年共检出大肠埃希氏菌1081株,检出率16.26%;其中2010年15.33%(308/2009),2011年16.42%(362/2204)和2012年16.86%(411/2437);标本来源前三位为尿液(16.56%,20.17%和17.27%)、痰液(17.53%,14.64%和14.36%)、血液(11.04%,12.64%和18.73%);分离菌株数最多的科室依次为肝胆外科、小儿科、妇产科、重症监护病房。各主要分布科室三年来菌株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分析显示大肠埃希氏菌对一,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高(>50%);而对单环类的氨曲南、三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在30%左右,对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复合剂类、氨基糖甙类的耐药率较低(0.6%~13.6%),观察期间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耐药率的年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BLs(+)菌株对一,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均超过60%;对氨曲南、头孢他啶耐药率在45%左右;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药物敏感率较高(0.7%~13.3%),ESBLs(+)菌株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明显高于 ESBLs(-)菌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等炎症标志物检测在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析138例手足口患儿(观察组)和5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PCT、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C)、淋巴细胞(Ly)、CRP、免疫球蛋白等常见实验室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PCT、CRP、WBC、NC、Ly%、IgM等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Ig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WBC、NC、Ly、CRP等炎症标志物和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可为小儿手足口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检测在鉴别小儿细菌和病毒性脑膜炎的意义.方法:将我院2009-12~2011-12间儿科收治的335例小儿细菌性脑膜炎和145例小儿病毒性脑膜炎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儿保门诊正常体检儿童174例作为对照组,对各组小儿均进行PCT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正常儿童PCT阳性率分别为77.31%、17.2%、0,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儿脑膜炎病原学不易早期明确,PCT在鉴别诊断细菌性、病毒性脑膜炎有重要意义;PCT测定结果可尽早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肺炎克雷伯菌的荚膜血清型、耐药基因型及其耐药机制。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240例高黏液表型肺炎克雷伯菌(HMKP)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耐碳青霉烯类-HMKP(CR-HMKP)49例,非CR-HMKP 191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分离菌株HMKP的药敏试验结果、毒力基因分布、荚膜血清学及质粒接合实验进行检测。结果 CR-HMKP及非CR-HMKP组HMKP的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哌拉西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头孢吡肟及阿米卡星的耐药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HMKP及非CR-HMKP组HMKP的毒力基因aerobactin、alls、mrkD、iroN、rmpA、magA、rmpB的表达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HMKP及非CR-HMKP组HMKP的blaKPC、blaNDM、blaCTX-M、blaSHV、qnrC、rmtB基因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HMKP及非CR-HMKP组HMKP的荚膜血清型K1、K2、K57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组织胞浆菌病实验室和临床诊治特点,为减少组织胞浆菌病的漏检率和病死率提供经验。方法调查两例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的肺组织胞浆菌病临床资料,分析其组织胞浆菌病患者流行病学史和治疗原则及疗效;采用萨布罗和血琼脂培养基进行病原菌培养。结果两例患者均为有组织胞浆菌暴露史的人群,两例患者伊曲康唑治疗约4个月后均有明显效果;该菌初代在萨布罗培养基真菌孵箱培养10d后,生长出微小、白色干燥菌落,血琼脂于普通孵箱20d后长出酵母样菌落;组织标本剪碎后涂片,六胺银染色查见真菌大分生孢子,有管型和柱型的突起;次代生长的菌落通过乳酸棉酚兰、革兰染色均见到典型的大分生孢子,>50%的大分生孢子表面有管型和柱型突起。结论组织胞浆菌培养困难和时间长,组织剪碎后涂片行六胺银染色镜下见真菌大分生孢子,有管型和柱型的突起,可以提前提示实验室内要考虑组织胞浆菌的培养和鉴定,医学实验室和临床均应高度重视患者的流行病史,提高组织胞浆菌的检出。  相似文献   
8.
<正>毛霉病是由毛霉目中某些种类引起的人体抵抗力低下的一种感染性疾病。此疾病死亡率高,常超过50%~([1-2]),呈进行性、侵袭性发展。感染特征是破坏和堵塞血管,周围组织梗死,产生黑色和坏死性损伤。不规则根毛霉(以前称为多变根毛霉)感染部位主要是面部和四肢皮肤,病变可以持续多年而不侵犯血管,最终导致严重皮肤损害和毁容~([3-4])。本文报道1例不规则根毛霉引起的患者右上臂感染。1病历摘要患者,男,53岁,2015年6月无明显诱因,右上臂出现"一个似绿豆大的小疙瘩",不痛,瘙痒明显,自行抓破后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肠道菌群代谢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120例CAP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菌群丰度、肠道菌群菌属以及肠道菌群代谢能力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 d后,患儿粪便中不动杆菌属、肠球菌属、颤螺菌属、埃格特菌属丰度均显著升高,奇异菌属、双歧杆菌属、Dorea、乳酸菌属、链球菌属、萨特菌属、韦荣球菌属的菌群丰度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不动杆菌属、肠球菌属、颤螺菌属、埃格特菌属、奇异菌属、双歧杆菌属、Dorea、乳酸菌属、链球菌属、萨特菌属、韦荣球菌属的优势条带相似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粪便中乙酸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异戊酸、戊酸、丙酸、异丁酸、丁酸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CAP患儿长时间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后,患者的肠道菌群丰度显著下降,肠道代谢能力随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