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PIH)女性与非PIH女性远期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的发生情况,探讨PIH对女性远期NAFLD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体检的3595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IH患病史,非PIH者3047例,PIH者548例。比较两者妊娠、分娩特征及体检特征,观察健康体检时NAFLD的检出情况,分析NAFL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PIH者分娩前收缩压、舒张压、分娩年龄及腹围均高于非PIH者( P<0.05),而孕周及新生儿体重则低于非PIH者(P<0.05),两者新生儿身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IH者年龄、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BMI)、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空腹血糖(FBG)水平均高于非PIH者(P<0.001), NAFLD发生率也高于非PIH者(P<0.001),而两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U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年龄、新生儿体重、体检时年龄、BMI、腹围、TG、FBG和UA水平是NAFLD发生的影响因素,而PIH并未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PIH与女性远期NAFLD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肥胖人群的腰围轨迹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相关性。方法 以开滦研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观察对象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健康体检的腰围数值,使用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4个不同的腰围轨迹组,分别为低、中、中高、高稳定组,随访各组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健康体检时NAFLD的发病情况,比较各组NAFLD的累积发病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腰围轨迹与新发NAFLD的相关性。结果 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共12 477例,其中男性8 181例,女性4 296例。腰围低、中、中高、高稳定组分别为1 026例(8.2%)、5 183例(41.5%)、5 481例(44.0%)、787例(6.3%),随访期间共发生NAFLD 4 123例。NAFLD的累积发病率随着腰围轨迹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21%、43%、5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围中、中高、高稳定组NAFLD发病风险分别为腰围低稳定组的2.411(95% CI:2.021~2.877)、4.050(95% CI:3.402~4.820)、5.489(95% CI:4.506~6.686)倍(P<0.01);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等多种混杂因素后,腰围中、中高、高稳定组NAFLD发病风险仍为腰围低稳定组的2.150(95% CI:1.789~2.582)、3.176(95% CI:2.623~3.846)、3.732(95% CI:2.987~4.662)倍。结论 非肥胖人群发生NAFLD的风险随着腰围轨迹的升高而增加,高水平的腰围轨迹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BMI水平对新发急性胰腺炎(AP)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观察人群来自开滦研究队列,按基线BMI水平分为:正常体重组(BMI<24 kg/m2),超重组(BMI 24~28 kg/m2)和肥胖组(BMI ≥ 28 kg/m2),观察不同BMI组人群新发AP发病密度。经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BMI水平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统计分析者123 841人,随访(11.94±2.13)年,共发生AP 395例,总人群AP发病密度为2.67例/万人年,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AP发病密度分别为2.20、2.72和3.58例/万人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32%、0.40%和0.49%。经log-rank检验,累积发病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7,P<0.01)。校正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正常体重组比较,肥胖组AP发病风险增加,HR=1.45(95%CI:1.10~1.92)。对年龄及性别进行分层,年龄<60岁时,肥胖组发生AP的HR=1.58(95%CI:1.14~2.19);男性肥胖组发生AP的HR=1.40(95%CI:1.03~1.90)。排除随访2年内发生的AP病例,肥胖组发生AP的HR=1.60(95%CI:1.18~2.15)。结论 肥胖是新发AP的危险因素,中青年男性肥胖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4.
肠激惹综合征(IBS)是消化内科的常见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出现没有原因的腹部疼痛或不适,并且伴有排便紊乱〔1〕。其临床特点包括间歇或持续发作的腹泻、腹痛及大便形状的变化,并且无特异的形态学改变〔2〕。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较好的治疗IBS。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是一种全新概念的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马来酸曲美布汀、谷维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2例IB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及对照组54例,观察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口服,0.1~0.2 g/次,3次/d,根据症状适当调整;谷维素10~20 mg/次,3次/d;山莨菪碱5~10 mg/次,3次/d。持续用药4周。对照组仅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用法及用量均同观察组。比较两组症状评分、症状频率评分、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症状程度评分及症状频率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马来酸曲美布汀、谷维素及山莨菪碱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IBS的治疗效果,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肠道易激综合征(IBS)患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其中老年患者的比例较大,患者症状多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要积极治疗,而临床上单一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多采用综合疗法〔1〕。本文对我院消化内科确诊为IBS的患者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谷维素联合心理干预进行治疗,以探求效果更为满意的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背景 高三酰甘油血症作为急性胰腺炎(AP)发病的危险因素已经成为共识,高胆固醇血症是否引起AP发病风险增加尚存在争议。目的 探讨血清胆固醇对新发AP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9年健康体检、无AP病史及总胆固醇(TC)水平资料完整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作为观察队列,以观察对象完成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以新发AP事件、死亡或至随访结束(2014-12-31)为随访终点,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125 210例。研究人群按基线空腹血清TC水平分为3组,血脂合适水平组(TC<5.2 mmol/L)、血脂边缘升高组(TC 5.2~<6.2 mmol/L)、血脂升高组(TC≥6.2 mmol/L)。观察各组人群基线资料和新发AP发病率。经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空腹血清TC水平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结果 3组性别、年龄、BMI、收缩压、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及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7.4±1.2)年,共发生AP 195例,血脂合适水平组、血脂边缘升高组、血脂升高组的AP发病密度分别为1.99/万人年、1.81/万人年、3.64/万人年。AP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16%、0.14%、0.27%,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2.37,P=0.002)。校正了年龄、性别、BMI、HDL-C、TG、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后,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血脂合适水平组比较,血脂边缘升高组和血脂升高组发生AP的HR(95%CI)分别为0.84(0.59,1.19)、1.56(1.06,2.31)。结论 基线空腹血清TC水平≥6.2 mmol/L时增加了AP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疗程的泮托拉唑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探寻最佳疗程。方法 259例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均给予泮托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方案,疗程分别为7d、9d、14d。根除治疗后检测HP。结果三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77.9%、89.5%、92.0%,9d组和14d组HP根除率明显高于7d组(P<0.05),而9d组和14d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6.5%,97.7%,9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d组与9d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14d组(5.8%,7.0%,17.2%,P<0.05),而7d组与9d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d组的成本-效果比(4.4)和增量成本-效果比(7.5)均低于14d组(6.6和21.5)。结论泮托拉唑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方案9d为最佳疗程。  相似文献   
9.
佟博 《黑龙江医药》2015,(3):621-622
目的:探讨中药汤剂联合西药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来我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多潘立酮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多潘立酮片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927,P=0.0004)。结论:中药汤剂联合西药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西药多潘立酮,不良反应轻,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佟博 《黑龙江医药》2015,(2):327-329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和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100例,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胶体果胶铋四联疗法,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胶体果胶铋,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为基础用药,比较两组治疗后HP根除率及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观察组停药4周、8周HP根除率分别为84%、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225,X22=8.364,P<0.05),对照组患者停药8周HP根除率低于停药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25,P<0.05);2观察组治疗4周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78,P<0.05)。结论: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四联疗法可有效根除HP,提高消化性溃疡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