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服用替诺福韦酯(TDF)治疗后肾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并对导致肾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核苷(酸)类似物(NAs)初治或经治(TDF除外)的4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规律使用TDF单药抗病毒治疗0.5~6.0年且每半年定期随访,观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CKD-EPI公式计算)、血磷等的变化情况,计算TDF治疗间eGFR及血磷异常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43例病例,在治疗0.5~6.0年后,患者每年eGFR均较基线下降,除第1年下降2.78 ml/(min·1.73m~2)(P=0.063)和第3年下降0.65 ml/(min·1.73m~2)(P=0.760)外,其余观察点eGFR较基线显著下降(P0.05)。患者的血磷值在经TDF治疗后每年较基线无明显变化,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有25例(58.1%)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6例(14.0%)患者出现血磷异常。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肌酐是肾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基线血磷是治疗期间出现血磷异常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长期应用TDF治疗可能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eGFR下降,对于经治患者、老年患者以及基线时已出现肌酐上升或血磷下降的患者更应注意肾功能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观察外源性脂联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原代Kupffer细胞白细胞介素(IL)-10表达的调节作用,以阐明脂联素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两步胶原酶灌流、密度梯度离心和2 h选择性贴壁方法分离纯化大鼠肝脏Kupffer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脂联素作用下原代Kupffer细胞上清液中IL-10的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脂联素作用下原代Kupffer细胞IL-10 mRNA表达。结果 0.5、1.0、1.5μg/ml脂联素处理Kupffer细胞4、8、12、16 h,与对照组相比,同一浓度的脂联素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Kupffer细胞IL-10分泌逐渐增加;而同一作用时间下,随着脂联素浓度的增加,Kupffer细胞IL-10分泌量并没有逐渐增加。1.0和1.5μg/ml脂联素作用Kupffer细胞16 h,IL-10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各处理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脂联素可上调大鼠原代Kupffer细胞IL-10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抗炎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马红  任江波  李红艺  王瑞丽  梁丽  贾继东  王宝恩 《肝脏》2006,11(3):161-162,183
目的研究血清瘦素与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治疗前及治疗48周、随访24周后进行肝穿刺病理学检查,另20例患者进行1次肝穿刺.采用ELISA方法检测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瘦素水平,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血清瘦素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瘦素水平(12.89±7.47)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57±1.2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0(5例)、S1(14例)、S2(16例)、S3(14例)、S4(11例)期肝纤维化血清瘦素水平分别为(2.62±0.89)ng/ml、(5.26±1.60)ng/ml、(13.15±4.52)ng/ml、(17.08±3.78)ng/ml、(21.56±5.89)ng/ml,随纤维化程度加重,血清瘦素水平增加;血清瘦素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成正相关(r=0.845,P<0.01).20例患者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治疗前、后肝组织纤维化计分分别为10.91±6.32和7.43±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清瘦素水平分别为18.35±4.93和13.57±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G0(4例)、G1(12例)、G2(22例)、G3(16例)、G4(6例)级炎症血清瘦素水平分别为(2.66±1.03)ng/ml、(9.04±4.92)ng/ml、(13.22±7.38)ng/ml、(16.19±7.71)ng/ml、(17.41±4.25)ng/ml,G0与G1级、G1与G2级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6),G2、G3、G4级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3~G4级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G1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瘦素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外源性脂联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氧化应激水平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 1和Ⅰ型胶原(COL-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脂联素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是否与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信号途径相关.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GFβ1和COL-1mRNA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清液中TGFβ1和COL-1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MPK和p-AMPK的蛋白表达情况.对数据行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 与H2O2刺激组相比,脂联素+H2O2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加(17.78±1.87与11.30±1.98,P<0.05)、丙二醛含量下降(1.55±0.25与1.91±0.23,P<0.05),TGFβ1、COL-1的基因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1.0 μ g/ml脂联素处理HSC-T6细胞60、120 min后,AMPK激酶磷酸化水平较空白对照组(0 min)增加(P<0.05),当脂联素作用时间为120 min时达最大值.AMPK抑制剂可逆转脂联素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和抗纤维化作用. 结论 抑制氧化应激为脂联素抗肝纤维化机制之一,脂联素可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改善HSC-T6氧化应激水平,从而调控TGFβ1和COL-1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50 例原发性肝癌血清多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方法 应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观察50例PHC、13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43例炎症性疾病患者以及220例正常对照的血清AFP、CA19—9、CA125、CEA、CA242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PHC组AFP、CA19—9、CA125、CEA、CA242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6%、42%、38%、24%、18%,该5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阳性栓出率可达96.00%。结论 联合检测AFP、CA19—9、CA125、CEA、CA242等肿瘤标志物,有利于提高PHC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失效慢性乙型肝炎24周时对HBV的抑制程度,与治疗48周疗效之间的关系,探讨临床实用的疗效预测指标。方法拉米夫定治疗失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3名,采用恩替卡韦每日1.0mg治疗。根据治疗24周时血清HBVDNA的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PCR低于检测下限(QL)组(〈300拷贝/ml)、QL~〈10^3拷贝/ml组、103拷贝/ml~〈10^4拷贝/ml组和≥10^4拷贝/ml组,比较各组治疗48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血清转换及发生病毒学反弹的比率。结果治疗48周时,血清HBV DNA自基线下降4.91log。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例为33.3%。24周时HBV DNA水平越低,在48周HBV DNA达到PCR检测不到的水平和ALT复常的比率越高,发生病毒学反弹的比率越低。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失效慢性乙型肝炎治疗24周时,PCR检测不到HBV DNA,提示在48周可达到较佳疗效,24周对HBV DNA的抑制程度可作为48周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后平衡能力的变化,评价五行健骨操对平衡能力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7例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基础治疗组予钙剂加α-骨化醇,联合治疗组予"五行健骨操"运动疗法加基础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6个月后站起走计时测试(TUG)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变化。结果试验结束时共计脱落3例,联合治疗组(32例)和基础治疗组(32例)在治疗3个月后,TUG和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TUG和BB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身高、体重对TUG及BBS评分均无影响(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时TUG、BB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治疗3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治疗和联合治疗均可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平衡能力,以"五行健骨操"运动疗法为主的联合治疗对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优于基础治疗。  相似文献   
8.
在"补钙、运动疗法和饮食调节"三大骨质疏松治疗原则中,运动疗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与措施,本文从预防、运动影响因素以及中医传统功法干预等方面阐述运动疗法,为骨质疏松症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肌酸激酶(CK)升高情况及预后.方法 对2004年2月-2010年2月接受LdT治疗的4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CK结果进行评估,其中LdT初治患者35例,拉米夫定(LAM)治疗2年后改用LdT继续治疗1~3年患者14例(中间无间隔).LdT用药时间1~5年.治疗期间每8~ 12周随访1次,评估项目包括血清HBV DNA、血清HBV标志物、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包括CK)、血液学指标,并记录不良事件和合并用药.结果 LdT治疗中,随访1、2、3、4、5年的过程中,CK1 ~4级升高总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1.2% (30/49)、81.6% (40/49)、87.8% (43/49)、91.8% (45/49)、95.9% (47/49),CK1-2级升高累积发生率分别为57.1% (28/49)、73.5%(36/49)、75.5%(37/49)、77.6%(38/49)、81.6% (40/49),CK3 ~4级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1%(2/49)、12.2% (6/49)、12.2% (6/49)、14.3% (7/49)、14.3% (7/49),第2年CK 3级以上年发生率最高(14.妣).7例患者出现8例次3级以上CK升高,见于36~ 168周,其中6例患者发生于52 ~ 104周,CK最高达正常上限的35.8倍;4例3级以上CK升高患者有诱因存在,去除诱因、继续用药,CK多于2~3周下降至3级以下或正常,无肌力改变.1例LdT初治患者因CK升高>7×ULN而终止治疗;1例LdT初治患者因CK升高至1096 U/L且出现肌无力而终止治疗;1例LAM经治患者因诊断肌病停止治疗.结论 CK升高不能作为停药的依据,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0.
甲胎蛋白阴性和阳性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比较AFP阳性与阴性原发性肝癌患的一般情况,血清生化,肿瘤的大小,以及与乙肝感染状态,是否合并肝硬化等特点,方法:共收集199例经B超、CT或手术下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资料,观察血清AFP、肝功能指标,乙肝标志物,肿瘤的大小,数量,有无远处转移,患是否合并肝硬化等指标。结果:共有124/199例(62%)患AFP阳性,75/199例患阴性。AFP阳性原发性肝癌患的ALT、AST,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后,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92/124比38/75),合并肝硬化率也明显高于后(92/124比39/75)。AKP、GGT在AFP阳性和阴性的患中均有升高,且阳性的患的水平高于阴性患,但统计学上无显性差异;女性患的AFP阳性率低于男性患(44.7%比66.5%)(但差异无显性;血清AFP与肿瘤大小并无相关性。结论:AFP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的肝功能情况一般较AFP阴性差,提示前预后较差,因此,对于AFP阳性的原发性癌患更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