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分别对107例偏头痛患者和92例健康人进行超敏CRP的测定;再将病例组随机分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组52例和非养血清脑颗粒组55例,在给以西药西比灵治疗的同时,养血清脑颗粒组给以养血清脑颗粒4g,3次/日,给药1个月后分别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结果:偏头痛患者血清超敏CRP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加用养血清脑颗粒后,疗效明显提高,且养血清脑颗粒有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的增高与偏头痛的发生有关,养血清脑颗粒可通过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炎性反应相关因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免疫细胞合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亦可分泌.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Isaac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肌电图表现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995~2005年10年间收治的45例Isaacs综合征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电生理表现进行分析。结果45例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自发性连续性肌肉颤搐,睡眠时不消失伴多汗,少数伴发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免疫治疗有效。肌电图表现为持续的自发运动电位发放。结论Isaacs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部位可能为周围神经运动纤维、神经末梢运动终板及运动纤维的末端。主要靠临床表现结合肌电图诊断。  相似文献   
5.
58例丘脑卒中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 CT的普及 ,丘脑卒中的诊断率明显增高。我院 1996~ 1999年共收治脑卒中 2 0 8例 ,其中丘脑卒中 5 8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33例 ,女 2 5例 ;年龄 5 0~ 94岁 ,平均(6 5 .6 )岁。均经头颅 CT确诊 ,其中丘脑梗死 2 8例 ,丘脑出血30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 2 9例 (5 0 % ) ,有脑梗死病史 6例 ,有冠心病、房颤病史 5例 ,有糖尿病史 4例。1.2 临床表现 头痛 30例 ,呕吐 15例 (其中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 5例 ) ,不同程度言语障碍 31例 (其中言语不清 18例 ,自发言语减少 5例 ,语音低 5例 ,完全性失语 2例 ) ,嗜睡 8…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ABCA1基因V825I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以病例对照方式研究97例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及129例正常对照,对ABCA1基因V825I多态进行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个体血脂水平及其与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的易感性。结果 ABCA1基因V825I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年龄、性别、血脂水平、吸烟等危险因素进行校正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VV基因型比较,Ⅱ基因型患病的风险显著降低(OR:0.31,95%CI:0.13~0.72)。结论在中国福建汉族人群中ABCA1基因V825I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有相关性,Ⅱ基因型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临床PSCI评定量表存在局限性且无PSCI客观诊断的生物学指标。micro RNA(miRNA)在循环血中的表达谱会随着机体病理生理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已经用于认知、学习及认知相关性疾病的研究。最近,miRNA在PSCI的研究已初见萌芽,miRNA很有可能成为PSCI实现早期客观诊断的新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ABCA1基因R219K多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RFLP技术,以病例对照方式研究18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229例正常对照者,对ABCA1基因R219K多态进行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ABCA1基因R219K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年龄、性别、血脂、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病例组中KK基因型者患病的风险显著降低,为RR基因型的0.34(OR:0.34,95%CI:0.18~0.64).与RR基因型比较,KK基因型者的血浆三酰甘油(TG)水平较低(P〈0.05).结论 219KK在中国汉族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人群中具有的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ABCA1基因V825I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RFLP技术,以病例对照方式研究97例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及129例正常对照,对ABCA1基因V825I多态进行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个体血脂水平及其与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的易感性.结果 ABCA1基因V825I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年龄、性别、血脂水平、吸烟等危险因素进行校正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VV基因型比较,Ⅱ基因型患病的风险显著降低(OR:0.31,95%CI:0.13~0.72).结论 在中国福建汉族人群中ABCA1基因V825I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痛有相关性,Ⅱ基因型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电针针刺“曲池”“外关”穴位促进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确诊为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电针针刺治疗,穴位选择“曲池”和“外关”两穴;对照组加用假针刺治疗,1次/d,30min/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所有患者均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功能评价表(FMU)、改良Barthel评定指数(MBI)评价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FMU评分和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U和MBI评分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FMU和MBI评分进步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针刺“曲池”“外关”穴位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