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鞘内单次注射吗啡对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70 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n=5),假手术组(S组,n=5),生理盐水组(N组,n=5),吗啡组(M组,n=5).C组不做任何处理,其它3组均根据改良Yaksh法进行鞘内置管;N组和M组制备神经病理痛模型(SNI模型),制模2 d后,N组和M组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和吗啡10μg,容量为20μl.每组均在SNI术前1d(基础值)到术后2d内每天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缩足潜伏期,并全部在注药后2h处死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L5节段水平脊髓背角CGRP的表达.结果:与C组和S组比较,N组机械痛阈降低,CGRP表达上调(P<0.05),热缩足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M组机械痛阈升高,热缩足潜伏期延长,CGRP表达下调(P<0.05).结论:鞘内单次注射吗啡对神经病理痛大鼠在产生镇痛效应时引起脊髓背角CGRP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长托宁术前肌注结合赛格恩术后经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ECA)泵持续输注对妇科肿瘤术后丁丙诺啡PECA所致的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经腹妇科肿瘤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均分为A、B、C、D四组,A组术前抗胆碱药采用阿托品,B、C、D组采用长托宁,术后PECA均采用丁丙诺啡,术毕A组不用止呕药,B组赛格恩5mg单次静注,C组赛格恩5mg静脉持续泵入,D组赛格恩5mg加入PECA泵中持续泵入。观察各组术后4、24、40h镇痛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RSS);舒适评分(BCS);恶心、呕吐例数;因严重恶心、呕吐而要求终止PCA的例数;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结果】A组VAS术后各时点明显高于D组(P〈0.05),组B、C术后24、40h明显高于D组(P〈0.05。P〈0.01);A组各时点RSS明显低于B、C或D组(P〈0.01);BCSA组术后24、40h明显低于B、C或D组(P〈0.01);术后恶心、呕吐例数及要求终止PCA的例数组A明显多于B组、C组或D组(P〈0.05,P〈0.01),恶心、呕吐例数B组亦明显多于C组或D组(P〈0.05);肛门首次排气时间D组较组A短(P〈0.05)。【结论】长托宁术前肌注结合赛格恩术后经患者PECA泵持续输注能明显减少妇科肿瘤术后丁丙诺啡PECA所致的恶心、呕吐,缩短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且有较高的舒适评分和较好的术后镇痛、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单磷酸类脂A(MPLA)是否通过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环磷酸鸟苷(HO-1-CO-cGMP)途径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释放,发挥其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肝脏缺血再灌注组、MPLA低、中、高剂量组(肝脏缺血再灌注+MPLA0.2、0.5、1.0mg/kg),复制肝缺血再灌注模型,随后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多功能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肝组织CO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HO-1表达;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肝组织CGRP、cGMP浓度。结果和缺血再灌注组比较,MPLA低、中、高剂量组细胞损害相对较轻;各项肝功能指标显著降低;HO-1、CO、cGMP、CGRP含量升高(P〈0.05),且HO—1与CO、CO与cGMP、cGMP与CGRP两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MPLA通过HO—1—CO-cGMP途径促进肝脏缺血/再灌注期间CGRP的合成和释放,这可能是MPLA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开胸手术氟比洛芬酯与吗啡超前镇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和吗啡在开胸手术前使用是否有超前镇痛的效果,并对比其副作用。【方法】ASAⅠ~Ⅱ级肺和食管癌手术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氟比洛芬酯组、吗啡组,每组20例。切皮前10min氟比洛芬酯组静注氟比洛芬酯100mg,吗啡组硬膜外腔注入吗啡3mg,对照组切皮前不做处理,观察各组术后30min、1h、4h、12h的VAS评分和24h内的副作用。【结果】氟比洛芬酯组术后30min和1h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但4h和12h和对照组无差别;吗啡组在4个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氟比洛芬酯组;副作用氟比洛芬酯组和对照组无差别,均明显低于吗啡组。【结论】切皮前氟比洛芬酯静脉注射和吗啡硬膜外腔注入均能产生超前镇痛的作用,吗啡的镇痛效果和时间均优于氟比洛芬酯,但副作用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5.
<正>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上已广泛使用[1]。文献[2]报道该手术多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但也有文献[3]报道全身麻醉下术中CO2气腹等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较大,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随着人们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病理生理改变认识的深入,硬膜外阻滞逐渐应用于腹腔镜手术。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以及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应激反应的调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腹部手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肛门排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金凤  高星杨 《湖南医学》1999,16(5):354-355
  相似文献   
7.
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是一种病人根据自己对疼痛感受的程度而由自注射预定剂量镇痛药液的新型镇痛方法。在使用PCA下,病人血镇痛药浓度可保持相对稳定,不致出现血药浓度与止痛程度的周期性不匹配弊端,而且可做到较少量镇痛药而获得较好止痛的效果,与临床传统肌注镇痛药方法相比,PCA病人的镇痛效果好,镇静程度轻。  相似文献   
8.
静脉与气管内利多卡因减少气道刺激性心血管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静脉利多卡因和气管内利多卡因减少气道刺激性心血管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期手术病人 40例 ,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2 0例 ,Ⅰ组为气管内利多卡因组 ,Ⅱ组为静脉利多卡因组。全麻诱导平稳后 ,用消毒导尿管插入气管导管内刺激气道粘膜 ,停止刺激后 ,两组分别从气管内和静脉给利多卡因 ,再用同样方法刺激气道。两组分别于诱导平稳后 (基础值 ) ,第 1次刺激时 ,停刺激后 2min ,给利多卡因后 5min ,第 2次刺激时 ,停刺激后 2min ,记录HR、MAP、SPO2 。结果给利多卡因前刺激气道时 ,两组MAP、HR显著高于基础值 (P <0 0 1)。给利多卡因后再次刺激气道时 ,Ⅰ组MAP、HR与基础值比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Ⅱ组MAP与基础值比也无明显差别 ( P >0 0 5 ) ,Ⅱ组HR仍高于基础值 ( P <0 0 5 )。两组的HR也有明显差别 ( P <0 0 5 )。结论 抑制气道机械刺激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气管内应用利多卡因效果比静脉应用利多卡因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肝叶切除术患者低中心静脉压(CVP)联合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D)的血液保护效应.方法 择期行肝叶切除术的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n=20):对照组(Ⅰ组)、AHHD组(Ⅱ组)和低CVP联合AHHD组(Ⅲ组),3组均采用硬膜外复合全麻.Ⅰ组术中按1.5∶1输注晶体液和胶体液;Ⅱ组在气管插管后静脉输注4%琥珀酰明胶50 ml·kg-1.h-130min行AHHD,然后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维持CVP在正常范围;Ⅲ组入室后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1 ml·kg-1·h-1,硬膜外输注1.5%利多卡因和0.2%布比卡因混合液6~8 ml,静脉输注异丙酚6 mg·kg-1·h-1,维持CVP 1~5 cm H2O,同时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0.4~0.8 mg/h,维持MAP≥70 mm Hg,肝叶切除后10min开始行AHHD.分别于术前(基础状态)、切皮前即刻、肝叶切除前即刻、肝叶切除后10 min和术毕时测定血糖浓度,分别于上述时点及术后7 d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凝血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GPT)和肾功能指标,并记录各时段输液量、尿量;记录术中失血、输血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Ⅰ组和Ⅱ组比较,Ⅲ组术中血糖、WBC、GPT、失血量、异体输血量、肝叶切除前输液量、尿量及异体输血率较低,术中Hb、Hct及肝叶切除后输液量和尿量较高(P<0.05),凝血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总输液量和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 肝叶切除前低CVP联合肝叶切除后AHHD能明显减少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输血,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中心静脉压麻醉并急性高容血液稀释用于肝叶切除围术期的血液保护效应。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组I、II、III,组I患者术中常规输液,组II患者在气管插管后即开始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HHD),组III患者在肝实质切除前控制输液、加深麻醉使CVP在1~5cmH2O之间,同时采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MAP≥70mmHg,肝实质切除后采用AHHD,其余两组CVP在5~12cmH2O之间,观察三组患者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糖(BS)、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谷丙转氨酶(GPT)、血尿素氮(BUN)和肌肝(Cr)变化;各时段输液量、尿量;术中失血量、异体输血量、未输血病例数及术后并发症。结果组III患者在切皮前开始至肝实质切除后MAP、CVP较低,术毕恢复,切皮前开始至术毕HB、HCT较高,肝实质切除后至术毕WBC较低,围术期BS及GPT较稳定,肝实质切除前输液量、尿量较少,但术毕恢复。术中失血量三组分别为(905.4±557.7)mL,(943.2±479.1)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