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椎体爆裂骨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0月-2009年3月,应用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椎体爆裂骨折14例,年龄61~77岁,平均65岁,椎体压缩高度:30%~75%,平均60%。椎管占位情况:25%~50%11例,50%~75%3例。骨质疏松按Jike i分级Ⅱ级8例,Ⅲ级6例。[结果]经过6~27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椎体高度恢复92%~100%,平均96.8%。椎管直径恢复80%~96%,平均88%。神经恢复情况:所有Ⅲ~Ⅳ级病例全部恢复功能。内置物无1例出现折断、弯曲、松动现象。无1例出现伤口感染。[结论]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椎体爆裂骨折,最大限度的恢复了椎体的高度和强度,减少了内置物松动,避免了椎体高度的再丢失,为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提供了基础,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狭窄性腱鞘炎在临床比较常见[1].尖刀挑割治疗狭窄性腱鞘炎因为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临床上已有应用,但手术在非直视下进行,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出现神经血管损伤、肌腱断裂等并发症.1998年6月-2007年12月,我院应用超声检查诊断并导引下治疗手部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68例,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背景:要使椎体成形术单侧入路获得双侧入路的力学分布效果,需要改进单侧入路的穿刺路径及注射方法。在前期临床实践中作者设计了三维穿刺导向器,在其导引下穿刺到位理想,采用退针注射法注射骨水泥,使得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更加合理,临床效果得到了提高,但是否在力学分布上与双侧相同?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椎体成形过程中单侧入路退针法注射骨水泥的生物力学变化,并与双侧固定点注射骨水泥的方法对比。 方法:采用的原始影像来自一位男性患者,76岁,L1椎体骨质疏松性疼痛。患者伤椎采用单侧入路退针法注射实施椎体成形术,进针点选择左侧椎弓根近中心部位,内倾角度为24.5°,先将针穿刺到达椎体的前中1/3部位,注射骨水泥3 mL,然后缓慢向后退针至椎体的1/2部位,并停留3 min,注射2 mL,再退针到椎体的中后1/3部位注射1 mL。模拟双侧入路,每侧注入3 mL骨水泥,获取椎体L1~2节段断层图像,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椎体上表面分别依次施加载500,1 000, 1 500,2 000,2 500 N的轴向压缩负载,进行生物力学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随着施加负载的增加,应变和应力也逐渐增加,椎体呈现弹性性质,出现了近似线性的小变形情况。双侧固定点和退针注射法注射骨水泥在轴向压缩不同负载下应力和应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椎体成形过程中单侧入路退针注射法和双侧固定点注射骨水泥的生物力学分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远位牵涉痛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采用PVP治疗伴有远位牵涉痛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86例,采用视觉模拟法(VAS)对手术前后疼痛进行评分.采用WHO标准对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显示术后疼痛明显减轻(P<0.01).疼痛完全缓解42例,部分缓解38例,轻微有效6例.结论 PVP治疗伴有远位牵涉痛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基于1例椎体成形术患者的计算机断层影像资料,建立椎体L1~L2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输入材料信息,设立边界条件,在有限元模型上建立轴向负载,模拟人体重力方向。根据结果评价单侧及双侧入路椎体成形后椎体单元的应力分布情况。随着施加负载的增加,应变和应力也逐渐增加,椎体呈现弹性性质,出现了近似线性的小变形情况。单侧椎体较双侧有较大的应力和应变。椎间盘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椎体的中部和相邻椎体的中上部,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椎体成形术单侧分布较双边分布有较大的应力。单纯从生物力学考虑,应用双侧注射比较单侧注射方法应力分布更加合理,提示临床要使单侧入路获得双侧入路的临床效果,需要改进单侧入路的穿刺点和穿刺路径以及注射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要使椎体成形术单侧入路获得双侧入路的力学分布效果,需要改进单侧入路的穿刺路径及注射方法.在前期临床实践中作者设计了三维穿刺导向器,在其导引下穿刺到位理想,采用退针注射法注射骨水泥,使得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更加合理,临床效果得到了提高,但是否在力学分布上与双侧相同?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椎体成形过程中单侧入路退针法注射骨水泥的生物力学变化,并与双侧固定点注射骨水泥的方法对比.方法:采用的原始影像来自一位男性患者,76岁,L1椎体骨质疏松性疼痛.患者伤椎采用单侧入路退针法注射实施椎体成形术,进针点选择左侧椎弓根近中心部位,内倾角度为24.5°,先将针穿刺到达椎体的前中1/3部位,注射骨水泥3 mL,然后缓慢向后退针至椎体的1,2部位,并停留3 min,注射2 mL,再退针到椎体的中后1/3部位注射1 mL.模拟双侧入路,每侧注入3 mL骨水泥,获取椎体L1~2节段断层图像,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椎体上表面分别依次施加载500,1 000,1 500,2 000,2 500 N的轴向压缩负载,进行生物力学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随着施加负载的增加,应变和应力也逐渐增加,椎体呈现弹性性质,出现了近似线性的小变形情况.双侧固定点和退针注射法注射骨水泥在轴向压缩不同负载下应力和应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椎体成形过程中单侧入路退针注射法和双侧固定点注射骨水泥的生物力学分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患者实施早期切开复位加克氏针联合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2年7月2014年9月收治的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均实施早期切开复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行单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联合加压空心螺钉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1.67%,与对照组患者77.78%相比较,显著较高;观察组患者术后肿胀消除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短,腕关节活动范围明显较对照组大;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同对照组22.22%比较,明显较低。结论:对于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患者,实施早期切开复位加克氏针联合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患者康复时间,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痛性椎体病损并发症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4例因椎体成形术治疗所出现的并发症病例,其中因穿刺引起的2例,骨水泥泄漏引起的11例,手术后继发相临椎体骨折1例,本文分别对发生原因、处理方法、预防措施进行了总结。[结果]全部病例经过0.5~4.5年,平均3年的随访,2例病人因为原发病加重死亡,其余现存病例没有遗留与并发症相关的临床症状。[结论]尽管椎体成形术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出现一些并发症,但是只要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技术水平,掌握手术技巧这些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9.
摘要:基于1例椎体成形术患者的计算机断层影像资料,建立椎体L1~L2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输入材料信息,设立边界条件,在有限元模型上建立轴向负载,模拟人体重力方向。根据结果评价单侧及双侧入路椎体成形后椎体单元的应力分布情况。随着施加负载的增加,应变和应力也逐渐增加,椎体呈现弹性性质,出现了近似线性的小变形情况。单侧椎体较双侧有较大的应力和应变。椎间盘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椎体的中部和相邻椎体的中上部,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椎体成形术单侧分布较双边分布有较大的应力。单纯从生物力学考虑,应用双侧注射比较单侧注射方法应力分布更加合理,提示临床要使单侧入路获得双侧入路的临床效果,需要改进单侧入路的穿刺点和穿刺路径以及注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上肢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12例上肢血管瘤应用日本产Aloka SSD prosound α10型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并对9例患者予以手术治疗.手术后3周进行复诊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对9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与手术所见完全相符.二维超声显示:肿瘤平均大小6.6cm×4.0cm,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内为不规则低无回声暗区,似"蜂窝"状,可见扩张的血管或血窦内血栓形成及钙化,呈现强回声,后方有声影,压迫肿物或者变换体位时肿物可以增大.彩色多普勒见有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Alder分级均为III级,异常血流区域平均大小7.2cm×5.0cm,比较二维超声范围增大.压迫肿物可见暗区扩张,血流信号增多.结论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上肢血管瘤的定性及准确的定位诊断、侵袭范围以及对术中指导和手术后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