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动平板试验诊断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带  张学龙  陈肖艺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5):1681-1682
目的:评价运动平板试验(TMT)检出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DCG)检查诊断为SMI患者85例进行TMT及CAG检查,并进行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指数、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的计算。结果:TMT的敏感性93.7%,特异性为40.9%,准确性为80.0%,阳性预测值为81.9%,阴性预测值为40.9%。结论:TMT检出SMI的特异性较低,但敏感性较高,能较准确评价SMI的缺血情况。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震荡(HRT)对不同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冠心病组,每组50例。正常对照组选择有室性期前收缩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体检者50例。根据Holter记录资料,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心血管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TO和TS的差异。根据不同病变程度进一步将冠心病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分为不同亚组,比较不同亚组间TO和TS的差异,并分析死亡组与存活组之间TO和TS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稳定性心绞痛组TO值升高、TS值降低。冠心病组TO值升高、TS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各亚组间及冠心病各亚组间比较显示,病变越严重HRT的两参数变化越显著,死亡组患者TO值显著升高、TS值显著降低。结论心率震荡减弱或消失可作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可靠参考及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植入起搏器患者合并心肌梗死心电图的诊断.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植入心脏起搏器合并心肌梗死患者24例,由两位心电图诊断医师分析不同类型起搏器患者并发各分期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结果 植入起搏器后,患者自身心室下传时,各分期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性不会被掩盖;当出现心室起搏时,心肌梗死分期的部分ST段T波变化以及Q波会被掩盖,部分难以辨别,其主要由植入起搏器类型、起搏工作模式、心肌梗死发生部位、置入电极部位以及心肌梗死分期等诸多因素决定.结论 植入起搏器患者并发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存在一定特殊性,临床诊断这类心电图时,需要和临床紧密结合,对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予以动态监测,需要时应改变起搏方式,以提高心电图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心电图在高钾血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茂名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78例高钾血症患者,按不同血清钾浓度分为对照组(血清钾浓度为5.5~6.5?mmoL/L)和观察组(血清钾浓度为6.5?mmoL/L以上),各39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心电图诊断,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观...  相似文献   
7.
陈带  梁岩  杨小波  陈肖艺 《河北医学》2005,11(8):690-691
目的:通过运动平板试验观察心脏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心脏功能恢复和心肌缺血改善的情况。方法:对我院1999年至2003年接诊的的125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分别接受PCI治疗和药物治疗6个月后,运动平板试验时运动耐量和左心室功能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结果:PCI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脏功能恢复和心肌缺血改善有明确的疗效。结论:急诊PCI治疗不仅降低AMI的病死率和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对心脏功能恢复和心肌缺血改善有明确的帮助,也改善AMI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QT间期、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探讨常用无创心电指标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病房检测到恶性心律失常的142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无恶性心律失常的160例心内科住院患者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在入院后行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平均信号心电图检查,记录QT间期、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分析此3项无创心电指标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QT间期、心率变异性及心室晚电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P均<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法计算出各危险因素的OR值,三者OR均>1,其大小依次为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性、QT间期。结论 QT间期、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均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指标,其中以心室晚电位危险性最高,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对爆发性心肌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爆发性心肌炎患者41例作为实验组,同期非心脏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在实验组中,根据心力衰竭程度及组织灌注情况分为无心衰组(BNP<400pg/mL)、轻度心衰组(BNP>400pg/mL,不伴周围组织灌注不足)、严重心衰组(BNP>400pg/mL,伴周围组织灌注不足)。根据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心律失常组(其他非恶性心律失常)及无心律失常组。应用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记录各组DRs值,同时根据常用指标DR2、DR4和DR8进行危险分层。观察各组DRs值之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严重心衰组DRs显著低于轻度心衰组和无心衰组,轻度心衰组DRs显著低于无心衰组。恶性心律失常组DRs显著低于心律失常组和无心律失常组,心律失常组DRs显著低于无心律失常组。DRs低、中危组中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缺血、心脏骤停发生率显著低于高危组。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Rs检测可稳定评估爆发性心肌炎患者迷走神经功能,有望成为预测爆发性心肌炎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杨小波  陈肖艺 《广东医学》2006,27(11):1717-1719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及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进行窦性心率震荡(HRT)的检测及结果分析,评价HRT对AMI及HCM患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AMI组43例;HCM组46例;正常对照组53例,进行Holter监护,分析单次室早后窦性心率震荡值TO及TS。随后进行平均10个月的随访。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患者TO,T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M患者TO,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O3组分别为-0·85%,-2·09%,-1·27%,P>0·05;TS3组分别为9.7ms/RR,17.9ms/RR,17.6ms/RR,P<0·001。AMI组中发生心血管事件亚组的TO较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高,TS则较低TO(-2.35~4.72)%vs(-5.34~1.75)%,P<0·05;TS(-0.49~11.15)ms/RRvs(1.95~24.45)ms/RR,P<0·05。HCM组中发生心血管事件亚组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亚组TO,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O(-4.67~0.71)%vs(-6.79~2.38)%,P>0·5;TS(3.92~36.85)ms/RRvs(0.91~32.28)ms/RR,P>0·5。结论与AMI不同,HCM患者与对照组TO,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能预测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