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布比卡因在蛛网膜下腔的阻滞效果。方法 选择60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分为3组,选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方式。I组蛛网膜下腔使用O.25%布比卡因4ml;Ⅱ组蛛网膜下腔使用33%布比卡因3ml;Ⅲ组蛛网膜下腔使用o.5%布比卡园2ml。麻醉过程中连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无痛平面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麻醉镇痛效果好,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患者麻醉时间、无痛平面阻滞时间在同组闻无明显差异,而3个小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相同剂量的布比卡因,在蛛网膜下腔滞时,阻滞平面随布比卡因浓度的改变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乐蓓尔分娩镇痛仪用于临床分娩镇痛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择在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足月妊娠初产妇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镇痛仪组和硬膜外镇痛组各46例,镇痛仪组采用乐蓓尔分娩镇痛仪进行镇痛,硬膜外镇痛组采用硬膜外持续镇痛,观察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差异及分娩结局。结果镇痛仪组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均显著低于硬膜外镇痛组(t值分别为3.739、2.634、4.303,均P<0.05)。镇痛仪组的轻度疼痛率(84.78%)高于硬膜外镇痛组(65.22%),中度疼痛率(15.22%)低于硬膜外镇痛组(34.78%),镇痛仪组的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镇痛组(χ2=4.696,P<0.05)。镇痛仪组的1、5、10min Apgar评分与硬膜外镇痛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镇痛仪组的产后出血量显著低于硬膜外镇痛组( t=11.770,P<0.05)。结论乐蓓尔分娩镇痛仪用于临床分娩镇痛较硬膜外持续镇痛具有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减轻分娩疼痛的优势,同时不会影响新生儿及产妇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3.
往返吸注与改变注药速度对蛛网膜下隙阻滞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往返吸注(barbotage,Bbt)与改变注药速度对布比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特征的影响。方法240例随机等分为六组,均用0.75%布比卡因1.2ml(9mg)蛛网膜下隙阻滞,前三组为单次注射的慢速(0.1ml/s)、中速(0.3ml/s)和快速(1.0ml/s)组,后三组注速同前但均加用Bbt。用反映阻滞特征的6项指标及有关成功率的4项指标共10项指标,对6种注药法进行分析排序,筛选出其中较好的方法。结果(1)慢速+Bbt组与中速组、中速+Bbt组与快速组,以及快速+Bbt组和快速组间分别比较,阻滞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中速+Bbt组的阻滞特征属最佳之一,操作成功率和痛觉阻滞达标率均最高,且无偏麻。结论为改善蛛网膜下隙阻滞效果,建议采用0.33ml/s的注射速度,并加用往返吸注技术。  相似文献   
4.
5.
不同瑞芬太尼泵注速度对上肢骨折手术患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在患儿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安全泵注速度范围.方法:选择25例2~12岁上肢骨折怠儿,面罩吸氧,未行气管内插管,手术开始前泵注瑞芬太尼,泵注速度从0.100 μg/(kg·min)开始,之后每间隔5 min增加0.025 μg/(kg·min),直至出现呼吸抑制.观察不同瑞芬太尼泵注速度时患儿的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和体动情况.结果:3名患儿在泵注速度0.175μg/(kg·min)时出现呼吸抑制,18名患儿在泵注速度0.200 μg/(kg·min)时出现呼吸抑制,4名患儿在泵注速度0.225 μg/(kg·min)时出现呼吸抑制.停药和加压面罩给氧后所有患儿呼吸恢复,术后患儿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躁动和苏醒延迟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儿瑞芬太尼泵注引起呼吸抑制的ED05为0.170 23μg/(kg·min),ED50为0.188 06 μg/(kg·min),ED95为0.207 75μg/(kg·min).  相似文献   
6.
左布比卡因腰麻行肛肠外科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左布比卡因腰麻的阻滞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肛肠病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患者,男40例,女20例,年龄30~50岁,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Ⅰ组为左布比卡因腰麻组,Ⅱ组为布比卡因腰麻组。Ⅰ组注入0.1%左布比卡因5ml,Ⅱ组注入0.1%布比卡因5ml,注速均为0.25ml/s,注完保持右侧卧位(为手术体位),采用针刺法测量麻醉平面。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最高麻醉平面、感觉阻滞时间,同时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观察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变化情况;随访术后头痛、头晕以及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Ⅰ组与Ⅱ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手术种类及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所有病例麻醉效果均满意。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变化、麻醉起效时间、肌松达标时间及最高麻醉平面两组间比较无差异。感觉阻滞时间Ⅰ组比Ⅱ组长,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Ⅰ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Ⅱ组轻微。两组均无发生头痛头晕病例,Ⅰ组患者在手术当天均能自主排尿,无发生尿潴留病例;Ⅱ组发生尿潴留3例(10%),需行导尿术。结论:小剂量左布比卡因腰麻用于肛肠外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尿潴留发生率低,比布比卡因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股骨骨折术前血栓弹力图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TEG)评价股骨闭合骨折术前的凝血状况,并探讨TEG在评价股骨骨折术前高凝状态的意义.方法:I组为对照组,11例健康献血员,清晨空腹静脉采血.Ⅱ组为实验组,26例,为未经抗凝治疗的股骨闭合性骨折患者,分别于骨折第2天(Ⅱ2d)和第8天(Ⅱ8d)清晨空腹静脉采血.实验采用双盲法,专人检测.两组静脉血样均进行TEG检测.结果:I组TEG的各参数结果正常.Ⅱ组中Ⅱ2d和Ⅱ8d的TEG:α角、血栓最大幅度MA值、血栓硬度G值均增大,与I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Ⅱ组中Ⅱ8d与Ⅱ2d比较,血栓最大幅度MA值和血栓硬度G值增大,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股骨骨折第2天和第8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而且有逐步加重趋势;TEG是创伤骨折及术前预测和判断血液高凝状态的有力指标,如TEG揭示高凝状态存在,应采取有力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尽早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电针干预对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 方法将患有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管切开减压、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静脉复合全麻术,电针组在全麻前30min行电针干预,每干预30min间歇10min,然后在患者手术体位调整完成后再次行电针干预30min,间歇10min,循环至手术结束。记录2组患者手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的用量,分别于手术前24h和手术后72h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并于术前30min、术毕拔除气管导管后10min(手术后10min)、手术后24h和手术后72h 4个时间点测定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S100β蛋白的水平。 结果电针组患者手术中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的每小时用量分别为(6.54±3.27)μg/kg体重和(3.67±2.53 )mg/kg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70±4.82)μg/kg体重和(5.62±1.73)mg/kg体重(P<0.05)。手术后72h,电针组患者的POCD发生率为1例(3.3%),对照组发生率为8例(2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组MMSE评分为(25.7±1.9)分,与对照组手术后72h的(23.2±2.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血清IL-6、IL-10和S100β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 结论电针干预有利于改善老年患者手术后的认知功能,抑制其血清IL-6、IL-10、S100β蛋白的过度表达,减轻患者脑损伤的程度,有效降低患者POC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陈烁  黄培良  陈耀雄 《北方药学》2016,(12):176-177
目的:了解患者对医院药房的药师及其提供的药学服务的认知状况,了解患者对药学服务的需求,为医院开展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方法,就患者对药师及其提供的药学服务的认知和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对结果分析研究,评价药学服务.结果:200份发放的问卷中,有效问卷178份,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药师及药学服务的认知程度不高,现时医院药学服务开展的情况较差.结论:医院和药学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更具人性化的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10.
瑞芬太尼在小儿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瑞芬太尼联合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骨折手术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40例4~10岁的上肢骨折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基础麻醉后行神经阻滞.观察组术中泵注瑞芬太尼辅助镇痛,初始剂量为0.05μg·kg^-1·min^-1,随后根据患儿的疼痛程度调整泵注剂量.对照组静注氯胺酮加强镇痛.手术结束前10 min静注曲马朵2 mg/kg.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元呼吸抑制等情况发生,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14.0±4.8)min]明显比对照组[(30.4 4±10.3)min]短(t=6.588,P<0.01),术后患儿无恶心、呕吐、烦躁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瑞芬太尼联合神经阻滞可安全使用于患儿短时手术麻醉,可缩短患儿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